論語 述而第七 第26章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ㄕˊ)宿。

<白話>
夫子釣魚,但是不用長繩繫多個鉤而釣。夫子射鳥,但是不射棲息在巢中的鳥。
<文義>
1.「釣」:一竿一鉤。
2.「綱」:大索,懸掛多鉤,橫絕於流,可以一舉獲多魚。
3.「弋」:古人射鳥用的箭,在箭上繫生絲線,在絲線末端綁個小石頭,當射中飛鳥時,小石頭跳開拉扯絲線將鳥翼纏住。
4.「射」:音讀ㄕˊ ,放箭使中目標物。
5.「宿」:棲止。此處指宿鳥,棲息在巢中的鳥。
<思惟提綱>
1.請問夫子如何釣魚?如何射鳥?
2.請問一般人是如何釣魚?如何射鳥?目的為何?
3.夫子的釣魚、射鳥,為何不同於一般人?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韓愈《昌黎先生集.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註: 韓愈死後,其作品由女婿兼門人李漢編纂成集,命名為《昌黎先生集》。韓愈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
2.《論語.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4.《論語.憲問.45》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解釋
1.“綱”,是繫在大繩上的捕魚用的大網。“子釣而不綱”,是說孔子捕魚時,不用大網截斷水流,一網打盡。
2.“弋”,是帶絲線的箭。“弋不射宿”,是說孔子射鳥時,用帶絲線的箭射飛鳥,不射已經歸巢宿窩的鳥。

(二)夫子捕魚射鳥不同於一般人
1.夫子貧賤時為供養、祭祀、吃用,也曾捕魚射鳥,但他採用的方式卻與常人不同。
2.一般人:捕魚,唯恐捕之不盡,欲求多多益善,所以都會儘量用大網,涸澤而漁。射鳥,則以高效率的射殺為能事,如果鳥已經宿窩,那正好,出其不意地射殺,那比射飛鳥而容易多了。普通人捕獵的心態大抵如此。
3.聖人:聖人的用心與普通人卻不相同。捕魚時不忍一網打盡,射鳥時不忍趁其不備。其仁愛之心,即使在捕獵這樣的行動中,亦會任運而起。

(三)本章為何放在述而篇不放在鄉黨篇?
通過本章我們可以看到,夫子的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現。如果本章放到記載夫子個人生活的《鄉黨第十》,似乎更加合適,可是為什麼編在普談教育的《述而篇》?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揣度一下。
1. 提示我們不忘教育的宗旨目標
本章通過夫子日常的行誼,把仁德這樣一個儒家的核心美德凸顯出來,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儒家教育的目標,就是教化、引導學子,並使仁德達到圓滿。仁德圓滿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所以本章首先一個意趣,似乎是在提示我們不忘教育的宗旨目標。
2.老師要傳道於弟子,要先具有仁德
其次,完成這樣一個教育目標的實施者,是教的人,教的人也就是老師,若要引導學生仁德圓滿,那自己首先就要具有仁德。教育是一種傳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昌黎先生集.師說》),老師要傳道於弟子,從某個角度說,仁德及其道,如果做老師的心中沒有仁德,那怎樣把仁德傳遞到弟子心中呢?退一步講,作為老師,即便自己的仁德和修養尚未達到圓滿,至少也要有追求仁德的願望與行動,如此才有可能再度提升,向仁德圓滿的境界邁進。若自己對於涵養仁德都毫無興趣的話,那何談帶動學生一起來涵養仁德呢。
3.在教學過程,以“仁”為最根本的施教原則
再次,作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以“仁”為最根本的施教原則。這個施教原則,可運用於教學的各個層面。
比如,在仁愛的原則下,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平等地關愛,不應當有厚此薄彼的情況發生,無論學生成績是好是壞,性格內向還是外向,聽話還是調皮,具體的引導方式可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但對於學生的關愛的心,卻應當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否則就與“汎愛眾”的仁德精神相違背。

(四)沒有“仁”教的過患
1.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對自己不像對別人那樣的關愛,內心就會與老師疏遠,就會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引導,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不說,傳道授業的教育目標,也同樣難於實現了。
2.比如:有的學生有某種不良的習慣,屢教不改。一般說來,老師幾次三番苦口婆心地勸說教育之下,如果學生依然固我、不思悔改的話,有的老師可能就會漸漸地失去耐心,會緊緊盯住孩子的這個毛病不放,非要給它扭過來不可,由此可能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
3.老師的一番心意不被接受、理解,反倒與之生起敵視,不免感到心寒,甚至想到要放棄對學生的引導。那學生呢,比較批評,漸漸地也會心灰意冷,自暴自棄。

(五)有“仁”教的善果
1.如果能夠遵循仁愛的原則,那麼遇到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老師一方面會提醒自己要有耐心,不可強逼學生就範,令學生的內心受傷。
2.另一方面老師也會不斷地降低對學生的苛求,找到他能夠跨上去的那一步臺階,把他提升的難度減輕,陪伴他一步一步成長。
3.即便一次次地失敗,老師也不會在內心放棄孩子,哪怕有一線改善的可能,也一定會陪伴孩子到地老天荒。

(六)結攝
1.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發現《論語》在篇章安排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型繁而意不繁。拿本章來說,乍一看似乎與教育不直接相關,再細一想呢卻發現與教育有著深刻的關聯。
2.《述而篇》普談教育,如果你是從事教育的朋友,那一定要好好地研習本篇的內容。而其中的任何一章,無論表面看來是否直接在談教育,其實都是與教育息息相關的,都值得從教育的角度去細細揣摩,並篤行實踐。
3.再從更廣的角度來看,每一個想要學習儒學、學習道的朋友,一方面要明明德,一方面還要修己安人,幫他人明心明德。而幫人明明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述而篇》是每一個國學實踐者,都要認真研習和付諸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