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誦進度:<八佾篇 • 全篇>串讀2遍
二、儒佛會通:
(一)複習
常師父說 :
《論語》的內涵跟《廣論》下士道非常相似;
《論語》的目標暗合《廣論》上士道的基本精神;
《論語》的真正作法,又暗合《廣論》中士道的內涵。
(日常法師開示:學論語 /00~01'08" 的重點)
⑧ 常師父說:
如果我們仔細看《論語》的內涵,它確實跟《廣論》下士道非常相似; 而且它的目標,雖然沒有明確地說明,卻暗合《廣論》上士道的基本精神; 而它的真正作法,又暗合中士道的內涵。
比如說「克己復禮」,中士道的精神是不是要解脫?要解脫的話,最重要的要去持戒,而持戒的法則—你怎麼克制自己,慢慢地步步地趣入,這是暗合中士道精神。而禮的精神,是天下大同的境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那豈不是上士道的一個基本精神在這裡頭?可是最重要的,要達到這個目標,它有實踐的方法,它那個實踐的方法,如果你仔細去看呢,跟下士道是頗為相類。
(日常法師《儒家精神.為何學論語》P82~83)
(二)新增
⑨常師父說:
當我們鳳山寺講了《論語》以後,那錄音帶很快地傳出去,南海寺是第一個,她們女眾僧團也聽。她們就告訴我,啊!好高興!她們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學了半年,做不到,結果呢,當聽了《論語》以後,我是常常用道次的精神解釋它,她們就去實踐,實踐了以後發現,表面上看是實踐《論語》,實踐上內涵發現,下士道就走對了,好高興!
實際上,你真正去觀察的話,對!既然我們的目標是在佛道,佛道是要生生增上,而眼前來說,從下士一步、一步,《論語》就可以做為我們契入佛道的一個輔助教材。
( 日常法師《儒家精神.為何學論語》P84)
三、黃俊傑教授 :一種說法~《論語》當孔子遇見佛陀
正講: 當孔子遇見佛陀(七)身體秘語
中國文化與思想傳統中隱喻思維非常發達 ,常常把身體當作一種隱喻,用來論證許多深刻的思 想。 在這種隱喻思維之下,中國儒家常常把人的身體譬喻為政治。
(一) 政治化的身體觀
1、第二世紀的董仲舒寫了一本叫做《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隱居深宮。若心之藏於胸,至貴無與敵;若心之神無與雙也,任群臣無所親,若四肢之各有職也。內有四輔,若心之有肝肺脾腎也;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體孔竅也。
譯:在一個國家裡面,國君就好像身體裡面的心臟,隱居宮中。就好像心之藏於胸中,沒有可以匹敵的。那些群臣,就好像四肢,各有各的功能。國君任用群臣,並不特別親近誰,有各種宰相什麼,就好像心臟之於肝肺脾腎的關係那樣。宮廷的外面有文武百官,就如同身體裡面的心,有形有體有孔有竅。
2.把身體的各個器官,等同於政治系統中的官職,這個是非常有創意。
3.儒家政治化的身體觀,是從身體內各部分的器官的互相依存性、不可分割性來論證,在國家的大機器裡面,君臣關係應該有相對性。
《孟子•离婁章句下• 03》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譯:統治者把老百姓當作手和腳那樣的話,那老百姓一定會把你當作是他們的肚子或心那樣的親近。…統治者把老百姓當作泥土,那麼老百姓就會把你當仇人。
4.所以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儒家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這種,從身體哲學,君臣關係之相對性,實在是非常了不起。
(二) 社會化的身體觀
《論語・顏淵・0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 顏淵問仁,揭示了這個宗旨:所謂的仁跟禮,它是一個創造性的辯證關係,固然要成為一個仁者是你自己的事情,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 做為一個仁者,固然是自己的決定,但是為仁的方法,在於你把社會的禮儀、教養、規範,含納到你的心中,使它能夠轉化你自己,這叫做「克己復禮為仁」。
(三)精神化的身體觀
1.《孟子•盡心上21》:…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譯:君子所生下來的本性是仁義禮智這種價值理念,是好像我們現代人的這種手提電腦一樣,它已經內建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可以表現在你的臉孔上,在你的背部,甚至在你的手腳這個四體都可以表現出來,這個四體不必講話,但是它已經告訴其他人這個人的精神到什麼境界,所以漢朝以後,中國有一種相人術,看一個人的面相,此人獐頭鼠目,將來必非善類,印堂發黑,三日之內必有血光之災,諸如此類。
這個身體,它不是一個生理的身體而已,在儒家看來,這個身體,是你內在的精神的外在表現。
2. 《孟子•盡心上38》: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孟子鼓勵我們,只有那個完美的人格,像聖人這樣可以踐形,這是孟子的專門的名詞,就是把你內在的精神素養在外在的肢體上面表現出來,這種身體是一種精神化的身體。
佛教的身體觀
(一)業果觀---兩個關鍵詞
1. 從領受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一世的身體,是由往昔所造善業惡業所感得的果報。《大智度論》:不善法報,受身醜陋。
譯:人,如果你這一世,你做壞事情,你做不善法,最後的報應就是你下一世,受身醜陋,這是從業果的角度來看,身體造作的結果。
2. 從造作的角度來看,身體其本身也是一個造業的工具,身業,口業,意業。那麼每一樣又可以分黑業、白業,也就是惡業、善業。
(二)不淨觀---引兩部經典
1.《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譯:第一覺悟,就說心是我們造作惡業的根源,而形---我們的身體就是累積這些罪惡的淵藪,就好像一個池塘,骯髒的、壞的東西通通累積在那裏,那個就是形、就是身。
2. 《身觀經》:
「佛告諸比丘:是身有肌膚血髓肉,含滿屎溺,自視身見何等好」
「常有九孔惡病,常不淨常流,可足慚,常與冤家合,為至老死,亦與病俱,何以不惡?」
譯:佛告訴這些出家人,你看我們的身體,有肌膚,有骨髓,有血,有肉,還有充滿了大小便,因此這個身體有什麼好呢?而且你的身體常常跟你不喜歡的人處在一起,一路下去到老死,而且你的身體常常為病痛所苦,
3.基本上是認為身體是不乾淨,這是佛教各個經典的共同的價值理念,因此佛教警示世人,要對治貪欲。
(三)法身清淨觀---「法身」是最高的,世人應該追求的。
1.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憙見。」
譯:這部法華經,你是讀或者是誦,或者是宣講,或者是書寫這部法華經,你可以得到八百身的功德,得清淨身。
2.這清淨身,他用「淨琉璃」來做為譬喻,那麼所有的人都會很高興見到你得到這個清淨身。
結論---身體觀的啟示
(一)不失自我
1.儒家的身體觀, 承載強烈的政治及社會的意涵。他的好處就是把我們個人的身體深深的浸潤在這個社會文化脈絡裡面。
2.他也有一個限制就是,失去的身體作為自我的主體性的一種限制乃至危機。例:禮教殺人(宋朝以後,許多貞潔烈女為了成就一個價值理念而餓死,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謂的禮教殺人,這也是我們應該同時指出的)。
(二)開創無限
1. 給我們一個更巨大的啟示: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面,開創無限的意義!
2. 我們要把生理的身體轉化為社會文化的身體,就是要把個人融入於群體之中,因此歷代偉大儒者,他生理的身體死亡之日,也就是他精神的身體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大巨流之始。
3. 佛教的身體觀,觀身不淨,然後告誡我們要努力修行,把這個臭穢不淨之身,經過修行而轉化為清淨的金剛不壞之身,從這樣一個身體的修行、轉化與超拔,我們就可以獲得清涼、獲得解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0XIB9dlY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