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會通-9

一、讀誦 :〈公冶長第五〉
二、儒佛會通
11.  常師父說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古人「說」通於喜悅的悅,內心感到無比歡喜。學習什麼能「不亦說乎」?《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往內能完全調伏自己,往外能幫助所有眾生。這是中國古人學問的內在特徵,只有學這個才能「不亦說乎」,不是我們現在念的那些書。
孔孟心法真正能夠學好後,會發現它的確跟佛法有暗暗相通之處。愈學愈覺得其美。老師諄諄教授,弟子努力學習,學好了會得到歡喜的。如佛法說的「諦察法忍」,實實在在觀察佛法,了解了,內心生起一種非常好樂、歡喜之心,啊!美不可言。
在不了解之前,會覺得學佛是件苦事情;真正了解了,就會改觀,愈來愈快樂,乃至於到最後的「無生法忍」,得到世間真正唯一的快樂——「寂滅之樂」。此處孔孟心法是個基礎,雖不能得到圓滿快樂,卻是具體而微。 ( 日常法師《論語摸象記(上)》P9~10)
註 : 
「無生法忍」 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退轉。
「寂滅為樂」是通達諸法無自性,在空性寂滅中,無生死涅槃可得。

三、黃俊傑教授 :《論語》當孔子遇見佛陀13堂

複習 : 當孔子遇見佛陀(八) 儒家時間觀
中國民族是時間感最為深刻的民族。
兩千年來,中國文學一直有一個「悲秋」的傳統。
@ 《紅樓夢》45回,林黛玉的詩:「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從秋天的景色,反襯自己內心的變化。)
@ 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看到壯麗的景色,從而顯示出他深厚的時間感。)

儒家的時間觀 
循環的時間觀 : 治亂相循、極而必反、因勢利導
@《易經》: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時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在萬事萬物的循環發生之中,產生了時間。
@ 整個天地的終始,循環一次叫做一元。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 《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十三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朱子 :「若夫古今之變,極而必反,如晝夜之相生,寒暑之相代,乃理之當然,非人力之可為者也。」
@又問:「天地會壞否?」朱子曰 : 「不會壞。只是相將人無道極了,便一齊打合,混沌一番,人物都盡,又重新起。」
儒家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正因為循環的時間觀,因此儒家從來不對人類的前途悲觀、絕望,只要能夠因勢而利導,人類就會愈來愈美好。

 (二) 正學 : 當孔子遇見佛陀(九) 佛教時間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_MhLIee6Q
〈本講重點摘記〉

佛教時間觀
一、時間是空的
佛教認為「過去、現在、未來」,這一種時間的表現,其本質是空性。
《大般若經》卷438:「以一切法,無性向故,無作用故,不可轉故。」
時間是「名言假立」,是人賦予他名字--過去、現在、未來。      
時間並不像茶杯、桌子具有獨立實有性。 
這是 佛教的時間觀 與 儒家的時間觀 最鮮明的一個對比。 

二、時間是假的
無著菩薩認為:時間是因和果相續流傳而成的,其本身不是具體的。
果已經生了、已經滅了,就叫做「過去」;果還沒有生,就叫做「未來」;
果已經生,還沒有滅,就叫做「現在」;
所謂過去、現在、未來,是我們人賦予它的,是「假立」,是人幫它安立的。

 三、時間是想出来的
(一)《華嚴經.金師子章》有一部分涉及時間觀念:
獅子是有為法。何謂有為法 ?
有為法 :  被時間與空間所制約的現象。
無為法 :  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現象。
當我們看這個獅子的時候,剎那之間會想到這隻獅子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獅子是有為法。
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起心動念,則沒有這個所謂三世之說。
(二) 《華嚴經.義海百門》
這個世界是緣起的。如見塵,塵就是現象,「由自心現」從心展現的。時間生住異滅,是恆處於不斷的變化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佛教的時間觀是一個永恆的過程,是指向無限的。

四、結論 : 不做時間奴隸!
1. 時間沒有獨立自主性,時間是虛妄的,故不應該被這一個無實體性、無性無相、的時間所繫縛,而成為時間的奴隸。
2.  時間是我們人發明的,它並不具有獨立實有性,一切的苦樂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永續時間流轉之中的緣起緣滅。因此,我們要有豁達的心胸,不被時間所綁票,而成為時間的奴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