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會通-4

一、讀誦:為政第二 

二、儒佛會通
(一)複習
7. 常師父說 :
現在的科學理念,事實跟佛法是不相應的。如果我們作個比喻,佛法是想種一個種子,長出一棵樹,那要種在一個園地裡邊,而以科學為主的這片地,佛法種子是長不出來的。
可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卻是跟佛法相應的,所以假定儒家的思想保留在世間的話,這片園地只要還存在,將來這個佛法的種子很容易增長。就像我們所推展的有機無農藥這樣,如果這個很好的土地還在的話,長出來的可以供應我們,營養我們的食物,一直會有的。
所以,為了培育、孕育一個將來可以生長佛法的基礎,我們要推展儒家文化。
(摘自 日常法師《儒家精神.為何學論語》P81)

(二) 新增
8. 常師父說:
如果我們仔細看《論語》的內涵,它確實跟《廣論》下士道非常相似; 而且它的目標,雖然沒有明確地說明,卻暗合《廣論》上士道的基本精神; 而它的真正作法,又暗合中士道的內涵。 
比如說「克己復禮」,中士道的精神是不是要解脫?要解脫的話,最重要的要去持戒,而持戒的法則—你怎麼克制自己,慢慢地步步地趣入,這是暗合中士道精神。而禮的精神,是天下大同的境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那豈不是上士道的一個基本精神在這裡頭?可是最重要的,要達到這個目標,它有實踐的方法,它那個實踐的方法,如果你仔細去看呢,跟下士道是頗為相類。 
 (日常法師《儒家精神.為何學論語》P82~83)

三、黃俊傑教授 :《論語》當孔子遇見佛陀13堂

複習 : 當孔子遇見佛陀(五) 譬喻思維
(一)「譬喻思維」同質 類比 連動 
中國自古以來常常用: 
1. 孟子有「言近而指遠」的講法。
2. 周易講古代的聖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3.譬喻思維,從「近」思考「遠」,從「具體」思考「抽象」,因為諸多現象具有同質性,具有可類比性。

(二)「譬喻思維」以事顯理 
 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2. 《雜譬喻經》 - 鸚鵡滅火喻 ➠ 發心的不可思議。
 3.《箭喻經》➠ 學佛像拔毒箭,是要找到正確方法,喻「求法不可須臾緩也」!

(三)「譬喻思維」開權顯實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第一,以譬喻 承載不同的意涵。
第二,通過譬喻而對不同學法的人,開方便門、易於趣入。
《大般若經》 射箭的譬喻 ➠ 學佛之人,要精進不斷,否則前功盡棄。

 正學 : 當孔子遇見佛陀(六) 說故事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fHrPYQPWU

〈本講大綱〉
㈠實體譬喻 : 月亮代表我的心
㈡空間方位譬喻 : 上流與下流
㈢空間方位譬喻 : 水性與善行
㈣容器譬喻 : 身體的意義 
㈤容器譬喻 : 物的意義
(六) 從譬喻思維,我們得到的啟示

〈重點摘記〉
(一)實體譬喻 : 月亮代表我的心
「譬喻思維」是現代語言哲學非常重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用西方語文作為一個素材來研究、歸納。
「月」的譬喻:
【儒家】
1.〈陽貨篇〉:「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日月消逝,譬喻時間之不可留。
2.〈子張篇〉:「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一個崇高人格的人,犯的錯就像日蝕和月蝕 (人人都能看見)。
3.〈中庸.3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如日月之代明。」(太陽月亮交替輝映世間) 

【佛教】
在 《長阿含經》、《雜阿含經》
以月亮的盈虧譬喻人的善行惡行,以及這個人在來世輪迴中的升或沉。

(二)空間方位譬喻 : 上流與下流
【儒家】
在儒家經典常看到「上下」的譬喻:
〈子張篇.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朱子《論語集注》對本章注解: 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喻人身有汙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
這是典型的 以上下為空間方位譬喻。

(三)空間方位譬喻 : 水性與善行
【儒家】
《孟子▪️告子上 ▪️ 02》:人性本來就是傾向於善這一面,這種傾向就好像水自然的會往下流,沒有人要甘於不善,就好像水,沒有不往下流的。
孟子用水性之自然就下,來譬喻人之性善也是一種自然。

【佛教】
佛教經典的上下譬喻就更多,通常是指一個人經由修行而生生增上的場合比較多。
《別譯雜阿含經》:如此人:從地而起,得昇於床;從床而起,得乘於車;從車而起,得乘於馬;從馬而起,得乘於象;從象而起,得昇宮殿。
講一個人求法的歷程是有一個次第,一步一步往上精進。

(四)容器譬喻 : 身體的意義 
【儒家】
1.中日韓各國儒家傳統,人的身體常常被運用作為一種容器,是展現道德修養或者政治權力的一個場所,而且也可以留住社會規範或者個人精神修養的一種器物。
2.孟子知言養氣章〈公孫丑上 ▪️ 第二章〉:
「氣,體之充也。」這個體要來充滿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什麼?就是「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要用義與道來加以支撐,如果沒有的話,這個浩然之氣就會萎縮掉。這個氣,養氣夠了以後,就自然表現在言談舉止、手足四肢,「四體不言而喻」!
3.皇侃:克己復禮:言若能自約儉己身,返反於禮中,則為仁也。
身能使禮反返身中,是說讀經典可以使禮,就是社會規範、義理價值,含納到我們的身體裡面。
在這裡顯然是把身體當作一種容器來進行譬喻思維。

【佛教】
佛教用身體作為容器的譬喻,然後用這個器,來譬喻五蘊 - 色、受、想、行、識。
這種器的功能是領納色等外境到我們的身中。人的身體在佛經裡面,常常被譬喻為一種器,而要求要含納、要領納這個法於心中。

(五)容器譬喻 : 物的意義
【儒家】
《論語》這部書最核心的關鍵字,就是「仁」這個字。
孔子跟不同的弟子討論「仁」的時候,並不是要對「仁」下一個現代式的定義,而是提醒他的弟子,要行「仁」,要把「仁」這個德行付諸實踐,實踐的方法有多元多樣,比如: 
1.〈雍也.28〉:「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張篇
從近的來摘取譬喻的内涵,可以想到遠的,這也是踐仁、行仁的一種方法。 
2.〈公冶長.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孔子以瑚璉來譬喻他的弟子 - 子貢,說子貢的德行可以做為宗廟之禮器,禮器就是瑚璉。

(六) 從譬喻思維,我們得到的啟示 
1.譬喻,是以故事的敘述,來做哲學思考的一種方式。
2.來源域通常是比較近的、具體的,它是指向一個比較遠的、比較抽象的目標域。
像看到山,看到水,就想到仁,想到智;看到筆硯就想到文臣;看到甲冑就想到武將等等,這是儒佛共通的思維方法。「即言盡理,言近指遠」。
3.用現代的語言來說,譬喻思維的運用,是從具體性步入抽象性,從部分來掌握全體的、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具有東方文化的智慧在裡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