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重點摘記:
1.「孝」拆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代表老子一體,兒子要承接著老人,不光要孝養老人,還要將上一代的智慧文化和經驗承接延續到下一代。所以孝道和教育是有密切相關。
2.「教」拆字,左邊「孝」、右邊「文」,教育要先教孝再教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教育成果有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教會孝順,長幼的關係理順、師生定位清楚,則教育的通道、文化經驗傳遞的通道也就理順了。《孝經.開宗明義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教育的成果也從這裡出生。
4.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根本是什麼?孝。學而篇第2章:「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道出仁的根本是孝。
5.《孝經.聖治章》:「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一個不能孝順父母、對父母好的人,是不可能真實去愛別人的。
6.以色相交者,色衰而愛馳;以利相交者,利盡而交疏;與勢相交者,勢傾而交絕。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地老天荒。在理性的基礎上產生的愛才會長久。
7.「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兩種說法:
(1)父親在世時,觀子之志,觀察兒子有無志向、理想抱負,子不得自專,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按照父親的想法去做。父親過世後,觀子之行,觀察兒子是不是照著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實踐了。
(2)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了解父親的心志就是希望子女有所成就;父親過世後,要憶念父親的所做所為,辛苦一生就是為了成全子女。
8.「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三年不改變父親所立的良善的規矩,算是孝。做兒子的老是記著父親在世時教他的道理,猶若父存,能夠堅持三年,也就有所突破了。可見,孝是一個人可以快速成長、吸收和接納前輩經驗的重要條件。
9.總結:
(1)孝跟教育密切相關,父母總想將好的經驗教給子女,子女一定要具備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孝。如果沒有「孝」,經驗就傳遞不下來。
(2)從小能夠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自然好處就都得到,這樣才能讓自己運用父輩的經驗,迅速地完善自己。因為父母的經歷,看到的因果更深遠,這也是孝稱為道的一個根本意趣所在。
(3)《孝經聖治章》:「聖人因親以教愛, 因嚴以教敬。」聖人是借著孝來施展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所以孝是人類經驗和文化傳遞與發展的捷徑。
(4)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好好地學習孝、實踐孝,做人間的孝子,從孝道上成長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