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老師:一個人窮不如人家,不會諂媚;富了強於別人,不會驕慢。這個人怎樣﹖老師說:還可以﹗但還要更好,他雖然窮,樂﹔雖然富,他還是依禮而做照著規矩來。子貢馬上觸類旁通,回老師說:是不是就像詩經上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寶玉要經過切磋琢磨,一個人要精益求精,才能漸漸深入。夫子聽了很高興,說:子貢啊,我可以和你講詩經了,因為你對我所講的,會馬上思惟、反復推敲,漸次地深入我所教導的內涵。
思惟題綱-1
1.能夠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世間人來說,這個人應該很精采。孔夫子怎麼說可也?
2.貧了,一般人受不了,為什麼能樂得起來?孔門弟子中,誰「貧而樂」?
3.論語一開頭就提到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樂別人搶不走,不是貧富能左右。你有所體會嗎?
4.「富」財富地位,本身就是個驕慢,處在這種最容易驕慢的心情當中,怎樣才能做到「好禮」?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子貢有點得意,向老師報告心得--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一般人貧的時候,難免諂媚奉承別人,富了容易驕慢、瞧不起別人。所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應該很精彩,但孔子並沒有給與很高的贊許。
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心態上不犯,並不徹底,內心沒有超越對物質的耽著,只是把不該做的不做了,該做的是什麼並不清晰,更談不到進一步提升。所以,夫子把目標拉高,要--貧而樂,富而好禮。🙏
3.貧而「樂」,不是我不在乎的「樂」;是像顏回的樂「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像孔子的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能夠安處於修道所產生的自在和喜樂之中,已不再受物質的影響。
4.富而好禮,禮的內核是仁。《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仁者在富貴之後,會借由富有和地位去利益大眾,完滿仁德。
5.「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在追求仁德,心安住在仁義之上,他的快樂已經與貧富無關。貧的時候,用自己的人格、智慧去助人、去影響社會;富的時候,則能夠兼施財物。
6.運用在我們的學習上,當我們覺得自己差,不如人或做錯事,不要為自己找理由,不掩飾自己的缺點,這就是「貧而無諂」。能夠像子路「聞過則喜」,我正好從這裏改起,這是「貧而樂」。如果學得好,不驕傲,更精進努力,這就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
=====
第15章-2 思惟題綱
1.假設換成我是子貢--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我會如何?像被灌了冷水,心裡面涼了半截嗎!?子貢是如何反應的?
2.子貢的回應引用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句話對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學而第一 第15章-2 引用經文
1.《論語.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論語.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3.《中庸.第二十章之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
思維着,何以孔子回答 :「貧而樂,富而好禮」,何以引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重點摘記
1.子貢沒被老師充分肯定,不僅不失落,反而更進一步思索,並引用詩經向老師求證。
2.《詩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做飾物,如果用動物骨頭,要先切再磋。如果用玉石,要先琢再磨。比喻學習要精益求精,深入再深入。
3.子貢領悟到由「貧而無諂」到「貧而樂」,由「富而無驕」到「富而好禮」,是學問功夫一步一步提高,正是《詩經》所謂的切磋琢磨的過程。
4.孔子聽到子貢的回應,非常高興,對子貢說:可以給你講《詩經》了,你有資格聽了。因為你根據我告訴你的道理,就能夠了解還沒跟你講的道理。
5.孔子心目當中的好學生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另一個例子,子貢曾讚歎顏回「聞一以知十」,他的學習能力比舉一反三還厲害。
6.舉一反三的能力是要靠勤於問、學、思、辯和實踐,慢慢涵養出來的。這點,在《中庸》論述學、問、思、辨、行的功夫,講得很清楚。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沒學會就不要停下來;要麼不問,問就要問明白,沒問明白就不要停下來;思、辨、行,亦如是。(中庸內文如下)
7.《中庸.第二十章之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8.當我能力不如人的時候怎麼辦呢?《中庸》接著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分努力就會,我就用一百分的努力。
別人十分努力就學會,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果真這麼努力,愚笨的人也必定變得有智慧,柔弱的人也必定變得堅強勇悍。
9.本章,前面告訴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貧富。後面藉著子貢的學習過程,道出善學者的標準。要做到善學,則必須先要勤學。勤學的精神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
===
提供一些補充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貧」「富」都是果相,若在乎果相,必然會 貧就諂、富就驕。
這都沒有依禮而行,沒有依著儒家以“仁”為中心,實踐“義、禮”的道理。
所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已是很好的修養,但夫子說還要更好--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 需要什麼條件?
常見的反應: “我貧就貧了,我不在乎,不羡慕你!” “老子怕他什麼,我也不求他 ! ”,這不是貧而樂。
真正如法去做的話,看見自己不行,曉得我貧,"好極了",不覺得可恥,反而讓我懂得要努力增長。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子路聞過則喜」
可見君子面對過失,好高興——我有改過的機會。因為沒有看見過失, 沒辦法改;能看見過失,好幸運。這就是「貧而樂」。
我們一定要在對境時,看看自己的心,再跟孔子告訴我們的話比較,才能多多少少體會到老夫子告訴我們的這個內涵。
孔夫子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個學問,是做人的昇華,以儒家來說——賢聖,最後到“法天”;以佛法來講,就是佛菩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寶玉是經過切磋琢磨來的,做學問更須如此,反復推敲,切磋琢磨,去粗剩精,才能夠漸漸深入老師教導的內涵。就像子貢得到老師的讚嘆「告諸往而知來者」。
所以「切磋琢磨」很重要,不但做學問,修行更須如此。
【14章和15章的前後相關 】
14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完好學之後,子貢和孔夫子上場,告訴我們好學之後,如何一步步的層層深入。做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夠,還要“貧而樂,富而好禮”。學習路上要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千萬不能停。
提供一些補充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貧」「富」都是果相,若在乎果相,必然會 貧就諂、富就驕。
這都沒有依禮而行,沒有依著儒家以“仁”為中心,實踐“義、禮”的道理。
所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已是很好的修養,但夫子說還要更好--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 需要什麼條件?
常見的反應: “我貧就貧了,我不在乎,不羡慕你!” “老子怕他什麼,我也不求他 ! ”,這不是貧而樂。
真正如法去做的話,看見自己不行,曉得我貧,"好極了",不覺得可恥,反而讓我懂得要努力增長。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子路聞過則喜」
可見君子面對過失,好高興——我有改過的機會。因為沒有看見過失, 沒辦法改;能看見過失,好幸運。這就是「貧而樂」。
我們一定要在對境時,看看自己的心,再跟孔子告訴我們的話比較,才能多多少少體會到老夫子告訴我們的這個內涵。
孔夫子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個學問,是做人的昇華,以儒家來說——賢聖,最後到“法天”;以佛法來講,就是佛菩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寶玉是經過切磋琢磨來的,做學問更須如此,反復推敲,切磋琢磨,去粗剩精,才能夠漸漸深入老師教導的內涵。就像子貢得到老師的讚嘆「告諸往而知來者」。
所以「切磋琢磨」很重要,不但做學問,修行更須如此。
【14章和15章的前後相關 】
14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完好學之後,子貢和孔夫子上場,告訴我們好學之後,如何一步步的層層深入。做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夠,還要“貧而樂,富而好禮”。學習路上要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千萬不能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