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的巧妙譬喻 - 學和思的關係

Q3: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A3:師父說,學、思二者相輔相成,「學」像吃東西,「思」就像去消化它。如果光吃而不能消化的話,身體吸收不到營養;如果消化很好但肚子裡沒東西的話,會把腸胃系統弄壞掉。
第11章講「溫故而知新」,是指學過了以後自己知道了,再由於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以前認識的東西就會有新的概念再產生。不過,始終不能停,要不斷地加深、加廣,才能夠漸漸學到我們該學的,那時候內心當中的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出現,也才能真正領悟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相狀。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始終不可偏廢。

Q : 為政是從哪裡開始呢?

Q : 為政是從哪裡開始呢?
A  : 孝。

18章 子張學干祿以後,接著三章19、20、21也在談為政之道。為政是從哪裡開始呢?

為政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應該先從自己身體力行,進而才去影響旁人。在上位的人能夠這樣,才能治理大眾。
古人為政,是真正要使得「天下大同」,這必須有內在精神、淨化的力量作為基礎的,把德行感化到天下。為政者自己都做不到,家庭當中做不到,小的地方做不到,大的能做到嗎?不可能。

師父說,我們不但要學聖人,還要學佛,聖中之聖,這是最極頂的,發菩提心,但是起步的下腳點,卻是共同的,都是從修身開始,從孝開始,以德感化到天下。

日常師父的叮囑

我們既然學了《論語》,要盡可能在平常的時候多去實踐、體會。在講第十九章之前,先來談談儒家的基本精神。儒家的基本精神有二:一個是仁、一個是易。仁,以我們現在所能體會的程度來說,就是推己及人、代人著想,是從我們自己為出發點,並不離開自己。至於易,則是說明世間的真相、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我們學《論語》的過程中若要慢慢的去善巧運用,這兩點千萬要記住;如果忘掉這兩點,對於學《論語》而言,就完全學錯了。我們現在無法直接跟隨孔老夫子,乃至跟孔老夫子的弟子學習,所以不可能把《論語》最重要的基本內容把握準,但假定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的把握住仁、易這兩個特點,那麼大概也可以八九不離十地掌握到重點。

/摘自《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三十一)
說明:進入19章的學習之前,特別將 日常師父這段教誡摘錄下來,與大家共勉,謹記 師父的言教。

論語 八佾第三 第26章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解釋)
孔子說:“在上位者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內心不恭敬,弔祭的時候內心也不哀傷,這種人我還有什麼好觀察他的呢?” (摘自 日常師父 論語摸象記)

《朱子‧集注》居上主於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思惟題綱
1.孔老夫子對在上位者的那些言行,是無法容忍的?
2.依本章子曰,居上位者,值得我們去觀察而學習的,需要做到哪些?
3.居上位者,何以需要「寬」、「敬」、臨喪要「哀」?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1.孔子說:“在上位者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內心不恭敬,弔祭的時候內心也不哀傷,這種人我還有什麼好觀察他的呢!”。
2.第25章孔子評論《韶》樂跟《武》樂;本章26章,孔子評論居上位的狀況。我們會不會烙下印象:孔子好會評論別人?孔子是喜歡評論別人?還是他有很深的意涵在內?
3.孔子是怎樣的人:
(1)《憲問第十四(31)》子貢方人,子貢批評別人,對別人評頭論足。孔子知道以後,就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啊,你吃飽了有閒工夫,我可沒有閒工夫來做這些事情。可見孔老夫子不是一個喜歡批評別人的人。因為他幫助別人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閒工夫批評別人?
(2)另外,孔老夫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有兩個主要的內涵:一個是積極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是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自己不喜歡的,我不要給別人,我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也就是說,被人批評,絕對不是我所喜歡的。孔老夫子既然不喜歡被人批評,同樣的,他也不會喜歡去批評別人。所以,從以上兩個角度,我們都可以知道,孔子是不喜歡批評人的。
4.為什麼他在25章、26章呈現在評論時政、評論在上位者呢?
孔子大教育家,他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所有的人,所以他要把事情的真相,恰如其分地分析出來,他要透過這些實際的例子,來教導學生,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的,就可以照著實踐;什麼是不對的,就把它淨除掉。
孔子說“吾從周”,因為周朝都站在前代的基礎上的損益,去制定、治理作樂它的典章制度。所以孔子是很深入地去分析、去評斷,就事論事地看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時代,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事情。他這樣子弄得清清楚楚以後,他能夠把問題一層一層地深入,最後把他所學的道理都處處去應用、去觀察(他是一個很會觀察的人),所以他能夠使很多事情,由多元的角度做到盡善盡美。

(待續)

八佾第三 第26章(續)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思惟題綱 :
1..對上位者,為何要去「觀之哉」?
提供參考:
在春秋戰國時代,一般的老百姓並不一定有機會讀書、接觸到禮樂典章制度,老百姓就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做官之人,都是家學淵源。所以,朝廷裡士大夫階級,就是引導整個社會的中堅份子。做官的,都是知書識禮,都以幫助天子安邦定國這樣的精神來做官。
所以上位者,理當是一般百姓學習的對象,但是,真的值得我們去”觀之”嗎?孔子說有個前提,要先看看他 是不是--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這種人就不必要去觀之了,吾何以觀之哉!

2.前面24章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夫子是上天派來的木鐸,醒覺無道天下的領導者。而本章夫子對上位領導者顯然「觀過」而感嘆「吾何以觀之哉」!請思惟搖響木鐸永不厭倦的聖者,其觀過的本懷、內涵為何?

義理解釋(續)
(一)引用經文
1.「觀過,斯知仁矣。」/出自《論語‧里仁第四(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2.「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19)》
3.管仲云:「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出自《管子‧牧民》

(二)重點摘記(續)

5.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或者您有看《孔子傳》,您會發現,孔老夫子常常走到哪裡,看到什麼,就會教學生。他不僅教學生,而且還自己也學習,他是教學相長的典範。一方面教,一方面學,學了以後就去教,教了以後又增長他的廣面。他透由觀察、思維、抉擇,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他都把它視為改善自己,提升心靈的一個所對的境界。

6.如果在觀察的時候,看到的只是別人的錯,那就完全錯了。所以說,在對人的關懷上,我們要懷著很謙卑的心,就是要去瞭解人家,然後我才知道我怎麼幫助他。以很謙卑的心,去觀察別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要看到他的優點、他的契入點,要看到他的難點、他的缺點。優點跟缺點都要看,看到他的缺點,不要討厭他、不要放棄他,而更要想出好辦法幫助他;看到他的優點,要告訴他,給他活下去、給他支撐下去的力量,然後幫助他在這個優點上再往上跨。

7.聖賢,他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看到他的本懷、他的心意,然後去學習他的本懷、他的心意,不要只看到表面,這樣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8.《論語》(里仁篇)有一句話“觀過,斯知仁矣”,就是我要去看到他的過失、他的不足的地方,我才知道怎麼幫助他成就他的仁道。“斯知仁矣”,才知道他缺少了什麼品德,缺少了什麼品性,他應該站在他原有的基礎上怎麼去努力,不然的話,你說我們怎麼幫助人。想一想,如果說我們完完全全地都不去觀察,都只看優點,也不看缺點,怎麼去幫助他、補足他不好的、缺失的地方;如果都是觀過,觀過到最後,抱怨他、放棄他、討厭他,那又怎麼幫助他。

9.我們在讀了25章、26章以後,瞭解孔子的本懷跟他的心意以後,我們看到他好像文字上都只是在評論別人,實質上他那種想幫助別人的大悲心,想要瞭解別人的心意,是讓我們非常感動的。

10.本章:
“居上不寬”:他(居上位者)不寬的話,就沒有值得觀察之處了。
“為禮不敬”:繁文縟節做了一堆,實質上內心不誠不敬,也一樣,無可觀之處。
“臨喪不哀”:自己或看到別人臨喪,有喪事或者遇到很大的痛苦的事情,內心沒有實質的哀敬的心,想要幫忙他的心,這樣的人也沒有可觀之處。

11.這樣的人沒有可觀之處,之後呢?
我就要想怎麼幫助他,幫助他具足可觀的這些美德,然後一步一步地拉著他的手,一直往上走,往快樂之路走。

12.寬、敬、哀,是內心當中的一種真實的修為、一種內涵、一種美德,心中有了這個實質,你在處理事情上,就非常地得體,而且也成為人人所學習的一個榜樣。所以不寬、不敬、不哀,要修、要改。

13.孔子在這裡,表面上是在責駡居上者,實質上是對居上者一份很深、很高、很遠的期許。因為在春秋戰國這樣的一個很亂的一個時局裡,誰來帶動整個的局勢趨向於穩定,一定是在上者。在上位者,有位,又具足德,登高一呼,“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就會風行草偃,只要在上位者改了,大家就跟著走了,那整個時局就會大為改變。

14.為什麼只講上位者呢?因為中國古代普通的老百姓,都在做什麼?整天真的忙著衣食,照顧家庭。他是沒有時間來學這些東西的,必定在什麼時候才有辦法學習這些美好的品性呢?像管仲講的“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自己跟家人吃飽了、穿暖了以後,他才會想到心靈提升。上層社會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不愁吃不愁穿,所以他們就要知榮辱,就要去學這個。
所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到,為什麼孔子特別在這一章裡面講到的,是在上位者要趕緊做的這件事情。

15.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是一個上位者,怎麼做一個爸爸媽媽,怎麼做一個老闆,怎麼做一個老師,怎麼做一個主管都可以,怎麼樣才能夠帶動下面的人?本身一定要有仁,做為你的修行的核心——仁。
(1)處理事情的時候,展現出來在外的就是寬——肚量要大耀寬、格局要大、氣量要大,不能動不動就用打罵的方式,所以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寬。
(2)為禮的時候,在跟人家往來的時候,發自內心地恭敬他。敬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種修行,一種修為的品性。對人的敬意,對天下萬事萬物,敬天,畏天,都是很重要的美德。
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在上位者呈現出來的風格,就是寬、敬、哀,自然而然就讓下面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會有上行下效的風潮跑出來,在下面的人就會被上面的人一步一步地帶進聖賢的領域去。

16.希望各位都成為居上能夠寬,為禮能敬,臨喪能夠哀,這樣你就會成為人人所喜歡的人,這樣的人他的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了。所以不僅是教育界要學《論語》,企業界、各行各業都能夠把《論語》用在心上,然後把它體現在你的外表的禮的時候,其實你的事業也會大大、大大地進步。

論語 八佾第三 第25章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解釋)
孔老夫子認為韶樂,盡善盡美;認為武樂,盡美而未盡善。(韶是舜帝的舞樂,武是周武王的舞樂) 
                                依據《論語摸象記》(中)P165~166

思惟題綱:
1.您覺得”善”、”美”有什麼樣差別?
2.夫子對韶樂、武樂各給了什麼同和不同的評論?
3.您覺得夫子為什麼對韶樂、武樂有不一樣的評論?
補充::
1古代開國帝王,功成治定之後,常制作一種樂章,以歌舞太平,所以韶與武都必須兼歌、舞說,才算完備。
2.再淺白一些解釋。孔子評論韶樂說:「舜有天下,他的韶樂全是雍容和平的氣象,不但音調極度優美,而且含義也非常仁善。」又評論武樂說:「武王得天下,那武樂便不免帶著嚴厲威武的氣象,音調雖然相當壯美,但內容就不那麼完全仁善。」
引用相關經文
1.《論語•八佾第三(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2.《論語•述而第七(1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漢代之後韶樂已完全失傳。)
3.《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4.弔民伐罪(弔通吊:慰問):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文選》卷56〈石闕銘〉陸倕著:「…似夏民之附成湯,殷士之窺周武,安老懷少,伐罪弔民。…」
聽聞義理講說

重點摘記:
1.孔子說,《韶》樂,非常非常的美,而且又非常非常的善,它已經到達了盡美跟盡善的境界。那《武》樂,雖然盡美,也非常的美,可惜還沒有達到盡善的地步。
2.周公制禮作樂,大家應該還記得,周朝的典章、禮樂制度是從夏朝跟商朝兩代一直傳承下來的。它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而去做改變的,所以到周朝才有辦法達到這種輝煌圓滿的狀態。所以孔子說,吾從周--我會跟隨著周朝的這種做法,繼續把整個禮樂制度能夠傳承文化下去。
3.思辨角度:
(1)那為什麼夫子說舜的《韶》樂盡美又盡善,而武王的樂只是盡美而未盡善呢?
(2) 碰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去評論的角度寬不寬,是都用單一的自以為是的角度,還是說能夠從表面的角度看到背後的實際的內涵。也就是從整個因緣條件去看事情,前前後後慢慢地想,加以比對。
4.辨析說明:
(1)舜是孝子,品德非常高尚,所以他的德行受到帝堯的禪讓把王位給他,武王是用武力伐紂得到天下。整個時代的背景,會不會是舜帝在的時候會比較和諧,而武王的時候就一些撻伐、一些征伐的聲音這樣。
(2)這並不能夠說,舜的德行好,武王的德行不好,而是整個時代背景所表現出來的。堯舜時代,天下非常淳樸的。周武王,包括前面的文王的時代背景就不太一樣了,整個人心也沒有像古代舜帝的時候那麼的淳樸、那麼的真誠。那所謂的典章禮樂,都會呈現出那個時代的整個風俗民情這樣子。
(3)因為受時代背景的不同影響,既使文王跟武王已經達到很高的成就,但是整體的客觀環境來講,還是沒有辦法呈現出舜時代的那種狀況,所以他的樂所呈現的,也就跟舜有一些不同。不能夠用樂的盡善跟未盡善,來評論周文王或者周武王不如舜,應該是要用他們整體的整個客觀環境跟時代背景來談。
(4)我們在評斷事情的時候,要看到外在的事相只是代表著某種意義而已,不能夠用這個就來評斷個人,而我們要看的是內在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這是第一個角度
(5)紂王暴虐無道,武王弑君這件事情,孟子說:我只聽過周武王殺的是一個暴虐無道的人,我從來不覺得他是弑君。換句話說,儒家其實贊同這樣,因為這樣的做法是幫忙老百姓遠離痛苦,疏解困乏,周武王的目標並不是為了爭天下,也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是在替人民解決痛苦,所以才會有所謂的 “弔民伐罪”這四個字。
結論:以後在看待事情的時候要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然後時間軸要拉長了來看待他。同時也策勵我們每個個人,在走我們生命的每一步,或者我們在學習內涵的時候怎麼樣子是盡善又盡美,讓我們能夠再創一個真善美的人生。

論語 八佾第三 第24章 第二天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解釋) 
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後,就對孔子的學生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喪失了官位呢?」因為當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有人形容他「茫茫然如喪家之犬」,沒被重用,沒能得到一個適當的職位,因此大家難免有一點不得志的感覺。
儀封人接著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句話有很深的內涵。儀封人在求見夫子時,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換句話說,這位儀封人見過很多人,所以當他見了夫子之後,就感覺到夫子不是普通人,於是對著弟子們說:「在這個久已無道的天下,你們的夫子,就是上天派來真正能夠安邦定國、最了不起的人啊!」,也意謂著「你們實在太幸運了!你們怕什麼?大家都很失望,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時候,有這樣一位大聖人出現,而你們就在他的身邊!你們根本不用擔心啊!」 (摘自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

思維題綱
  1. 儀封人跟孔老夫子素昧平生,為何他見了面就肯定孔子是木鐸?
  2. 孔子有自許自己要成為木鐸嗎?從論語哪一章可以看出來?
  3. 孔子周遊列國14年,就是搖響木鐸的動作,請問結束周遊回到魯國,孔子如何繼續搖響木鐸?
  4. 2500多年之後的今天,你有感受「夫子的木鐸」陪伴著你嗎?
  5. 如何讓中華文化的木鐸搖響下去?你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嗎?

經文引用
  1.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論語‧子罕篇第九(5)》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4)》
  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第九(12)》
  4.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37)》
  5. 「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出自 《福智之聲‧八十八年浴佛法會記要》。源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語出自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一般認為是宋朝佚名詩人所做。
  6. 補充:孔子55歲起周遊列國,推行仁政,拜見許多國君和大夫,風塵僕僕、歷盡艱辛,但沒有任何一位國君肯真正重用他。旅途中,更遭受無數的迫害與不少的嘲諷,但孔子仍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推行王道的崇高理想。直到68歲,魯君派人邀請他回國,才結束14年的周遊生涯,開始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73歲卒。

重點摘記 
  1. 本章是間接透過有見識、有眼光的儀封人,聲明在禮崩樂壞的世道中:
    • 民心依舊嚮往王道精神;
    • 孔子正是可以把王道精神傳遞下來的人。這樣的聲明,帶給孔子弟子以及世人很大的希望與鼓勵。
  2. 孔子確實是擔當起「搖響木鐸,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 《子罕第九(12)》:“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自從周文王死後五百年,文化衰落到現在,文化的傳承,不都在我的身上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如果上天有意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後代的人就不會有機會來學習。“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假如,上天並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還有機會讓它流傳下去,那麼匡人又能夠對我怎麼樣呢?
    • 《為政第二(4)》:“吾十又五而志於學”,孔子其實是全心全力在傳承道統文化、中國文化,從吾十又五就開始把這責任扛在肩上。
  3. 子貢和孔子,師弟之間幽默的對話:《子罕第九(12)》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子貢和老師幽默了一番,更多的是不捨,看到老師這麼有才華、有抱負、有使命、有傳承,但是沒有被眾人所接受。
      • 子貢說:如果有一塊美玉,老師,你說我是把它用櫃子藏起來好?還是,找個好價錢把它賣掉好?”孔子當然一聽就懂啦,就說:“把它賣出去吧,賣出去吧,我啊等著識貨的人來買呢!”
      • 換成是我被問:“這塊美玉要藏起來?還是要把它賣掉?”當我經歷這麼多不為人所接受,我可能不像孔子仍舊具有這樣的熱情,還會說:“把它賣掉吧!”然後,繼續去為別人搖響這個木鐸,繼續去努力;我可能會回答:“那就找個櫃子把它藏起來吧,既然大家都不識好貨,那就算了吧!”
  4. 果然是聖人,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搖響木鐸的動作,從未停下來!
    • (1)為什麼會有這種熱情?這種堅持?是否他看到我們眾生實在是太苦了,所以繼續把這樣的使命感給堅持下來,木鐸不斷地搖動,直到他周遊列國回到魯國,這個木鐸依舊沒有停下來過。
    • (2)在《孔子傳》最後一集,孔子圓寂前,對弟子說了一番話:“天下無道久矣!哎,我偏偏要給他們講道,你們說,可笑不可笑。”孔子到處去敲響木鐸,周遊列國,其實很少人真正瞭解孔子的情懷、瞭解他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到處去搖響這個木鐸!孔子其實是很孤單、很寂寞的。
    • (3)孔子不會因為寂寞,不為人理解,就停止了搖響木鐸的動作。在世道末落,他有勇氣繼續站出來,不管大家聽得懂不懂、願不願意聽,買不買帳,他仍舊站在浪尖口上,搖響木鐸,就這樣不斷的搖響下去。
    • (4)更可貴的,孔子沒有怨恨,回到魯國之後,換另外一種方式搖響木鐸,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留給後人我們。他說:“書在,道在;道在,我在。”他用更長久的時間,等待我們、陪伴我們、幫助我們。
  5. 永不停息的木鐸,永恆的陪伴!
    • 我們或許不懂這一塊美玉的珍貴,就讓它一直躺在木箱子裡!但是,未來有機會翻開這些書卷,乃至於我們翻開《論語》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孔子就陪伴在我們身邊呢?這個木鐸從來沒有停下來過,依舊響徹雲霄,永不停息的木鐸,永恆的陪伴。
  6. 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 中國文化這麼美好,溫潤了多少人心,醒覺了多少眾生!如果沒有這位勇者—孔夫子,把這個文化傳承的責任肩負在身上,我們現在到底會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呢? 他始終對我們沒有放棄,用更長遠的方式,用更溫暖的方式來陪伴我們。
  7. 文化傳承的責任,是誰的責任?捨我其誰!

論語 八佾第三 第24章第一天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解釋)
一位儀地的地政官,請見於孔子,他說:「一向有賢人君子來到我們這個地方,我沒有不見的,每個我都見過。」孔子的弟子們就領他去見孔子。他出來,對孔子的弟子們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喪失了官位呢?天下已經亂了、無道很久了,上天派你們老師來作為木鐸,傳道、警惕世人。」

思惟題綱 :

1. 儀封人為何要請見孔子?
2. 就「儀封人請見孔子」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 ?
3. 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後,他的結論是什麼?他為何這麼佩服、這麼推崇孔子?
4. 如果你是孔子的弟子,聽了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做何感想?
你會慚愧自己怎沒看到老師的功德?你會肯定自己跟對老師了?你會對老師更加有信心?

二.  義理講解

 (一) 引用經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篇第九(12)》

(二) 重點摘記
1.「儀」指衛國西北的邊境,「封人」就是地方官,管土地的人。
2.儀封人想見孔子,似乎有被阻擋,因為當時孔子是具有國際地位的學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到他,學生會幫他過濾一下。
3. 這個儀封人,畢竟不是普通人,他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凡是有道德、有學識的君子來到我儀地,每個人我都見過。可見他是見識廣博、知書達禮的人。
4.”從者見之”,孔老夫子的隨從弟子,就把他帶進去見孔子。至於見面的時候到底說了什麽?這個地方沒有交待。
5.他出來之後,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鐸,是一種樂器;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正文教。金屬做的大鈴子,它的舌是用木材制作的,所以叫木鐸。搖動木鐸的聲音,代表要宣傳教化,用來警策大眾的。
(2)儀封人對孔子的學生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的官位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們的夫子,不是普通人,天下亂了這麽久,大家都很失望,好像中國文化即將凋零,一點希望都沒有,這時竟然有這樣一位的大聖者出現,上天要以他作為警惕世人的木鐸。而你們就正好在他身邊,因此你們根本不用擔心。
6.從儀封人請見,給我們幾個啟示:
(1)儀封人不是普通的人,他說君子來到此地,他都會去拜見。換作是我,我會嗎?來一個君子,我就拜見一個,來一個我就拜見一個。
(2)為何要這樣呢?我的老師告訴我,真正要想學的話,就得跟有經驗的人學。這位儀封人是個做官的人,沒有機會到處參訪,可是只要有人來,他一定去拜見他,可見他的好學心是很強盛的。
(3)這位儀封人還呈現一種意義,就是一種人心歸向的趨勢。雖然禮崩樂壞,世道混亂,但是百姓依舊對王道、正統思想,懷抱著希望。亂世中需要聖人的引導,黑夜中需要光明的照耀。所以美玉,千萬不要韞匵而藏諸。
7.”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當時孔夫子周遊列國,有人形容他茫茫如喪家之犬,因為沒有被重用,不能夠得到適當的職位,因此大家覺得孔子不得志。
(2)如果我是孔子身旁的弟子,跟著老師四處奔走,卻不見容於當世,會不會也會有”不得志”,乃至生起不喜之感呢?
8.從這邊,我看到自己是很容易為眼前短暫的困頓、不如意,而喪志、不喜,甚至覺得這叫失敗。有人不尊禮法、輕視禮法,我就會懷疑老師教給我的先王禮樂制度、王道,是不是不適用啊?於是有可能,就全盤性的否定。甚至懷疑:我跟對人了嗎?我真的還要再繼續這樣下去嗎?這樣真的有前途嗎?
9.這位儀封人有見識、有眼光的,幫弟子們打了一劑強心劑,破除不喜。他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你們追隨的是怎樣的一個師長?我看過太多人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像你們師長,擁有這樣的力量。你們的師長是上天挑中,要來承載王道,來幫助眾生的。在天上人間,都是很難碰得到的。
10. 眼前名利地位都沒有,過程如此辛苦,顛沛流離!但是,想一想,我竟然有機會和這樣的師長一起,參與堅持文化傳承的歷史,到底有幾個人能夠遇到這樣的機會呢?你們遇到了,你們跟對人,壓對寶了。想到這裏,是不是應該要感到開心呢?不用為了一時的不得意而感到喪氣!
11.從這過程,我們發現師長的功德,我們不一定看得懂,有時候透過別人,有見識的人來告訴我,才會漸漸地對師長生起信服的心。
12.孔子真的是很孤單!能夠了解他的理想,少之又少,,能夠遇到知音,機會難得。儀封人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就像儀封人所說的,這群弟子就這樣追隨著具有王道精神的孔子,果真寫下中國文化最為燦爛輝煌的一頁。
13.前面23章“子語魯大師樂”,我們體會到禮樂的形式必須掌握到它的精神內涵,才能夠發揮它的效果。這一章24章“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指出夫子正是具有這樣精神內涵的人,夫子當然就可以把這個禮樂制度、王道精神推展於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