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24章 第二天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解釋) 
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後,就對孔子的學生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喪失了官位呢?」因為當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有人形容他「茫茫然如喪家之犬」,沒被重用,沒能得到一個適當的職位,因此大家難免有一點不得志的感覺。
儀封人接著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句話有很深的內涵。儀封人在求見夫子時,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換句話說,這位儀封人見過很多人,所以當他見了夫子之後,就感覺到夫子不是普通人,於是對著弟子們說:「在這個久已無道的天下,你們的夫子,就是上天派來真正能夠安邦定國、最了不起的人啊!」,也意謂著「你們實在太幸運了!你們怕什麼?大家都很失望,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時候,有這樣一位大聖人出現,而你們就在他的身邊!你們根本不用擔心啊!」 (摘自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

思維題綱
  1. 儀封人跟孔老夫子素昧平生,為何他見了面就肯定孔子是木鐸?
  2. 孔子有自許自己要成為木鐸嗎?從論語哪一章可以看出來?
  3. 孔子周遊列國14年,就是搖響木鐸的動作,請問結束周遊回到魯國,孔子如何繼續搖響木鐸?
  4. 2500多年之後的今天,你有感受「夫子的木鐸」陪伴著你嗎?
  5. 如何讓中華文化的木鐸搖響下去?你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嗎?

經文引用
  1.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論語‧子罕篇第九(5)》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4)》
  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第九(12)》
  4.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37)》
  5. 「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出自 《福智之聲‧八十八年浴佛法會記要》。源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語出自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一般認為是宋朝佚名詩人所做。
  6. 補充:孔子55歲起周遊列國,推行仁政,拜見許多國君和大夫,風塵僕僕、歷盡艱辛,但沒有任何一位國君肯真正重用他。旅途中,更遭受無數的迫害與不少的嘲諷,但孔子仍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推行王道的崇高理想。直到68歲,魯君派人邀請他回國,才結束14年的周遊生涯,開始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73歲卒。

重點摘記 
  1. 本章是間接透過有見識、有眼光的儀封人,聲明在禮崩樂壞的世道中:
    • 民心依舊嚮往王道精神;
    • 孔子正是可以把王道精神傳遞下來的人。這樣的聲明,帶給孔子弟子以及世人很大的希望與鼓勵。
  2. 孔子確實是擔當起「搖響木鐸,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 《子罕第九(12)》:“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自從周文王死後五百年,文化衰落到現在,文化的傳承,不都在我的身上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如果上天有意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後代的人就不會有機會來學習。“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假如,上天並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還有機會讓它流傳下去,那麼匡人又能夠對我怎麼樣呢?
    • 《為政第二(4)》:“吾十又五而志於學”,孔子其實是全心全力在傳承道統文化、中國文化,從吾十又五就開始把這責任扛在肩上。
  3. 子貢和孔子,師弟之間幽默的對話:《子罕第九(12)》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子貢和老師幽默了一番,更多的是不捨,看到老師這麼有才華、有抱負、有使命、有傳承,但是沒有被眾人所接受。
      • 子貢說:如果有一塊美玉,老師,你說我是把它用櫃子藏起來好?還是,找個好價錢把它賣掉好?”孔子當然一聽就懂啦,就說:“把它賣出去吧,賣出去吧,我啊等著識貨的人來買呢!”
      • 換成是我被問:“這塊美玉要藏起來?還是要把它賣掉?”當我經歷這麼多不為人所接受,我可能不像孔子仍舊具有這樣的熱情,還會說:“把它賣掉吧!”然後,繼續去為別人搖響這個木鐸,繼續去努力;我可能會回答:“那就找個櫃子把它藏起來吧,既然大家都不識好貨,那就算了吧!”
  4. 果然是聖人,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搖響木鐸的動作,從未停下來!
    • (1)為什麼會有這種熱情?這種堅持?是否他看到我們眾生實在是太苦了,所以繼續把這樣的使命感給堅持下來,木鐸不斷地搖動,直到他周遊列國回到魯國,這個木鐸依舊沒有停下來過。
    • (2)在《孔子傳》最後一集,孔子圓寂前,對弟子說了一番話:“天下無道久矣!哎,我偏偏要給他們講道,你們說,可笑不可笑。”孔子到處去敲響木鐸,周遊列國,其實很少人真正瞭解孔子的情懷、瞭解他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到處去搖響這個木鐸!孔子其實是很孤單、很寂寞的。
    • (3)孔子不會因為寂寞,不為人理解,就停止了搖響木鐸的動作。在世道末落,他有勇氣繼續站出來,不管大家聽得懂不懂、願不願意聽,買不買帳,他仍舊站在浪尖口上,搖響木鐸,就這樣不斷的搖響下去。
    • (4)更可貴的,孔子沒有怨恨,回到魯國之後,換另外一種方式搖響木鐸,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留給後人我們。他說:“書在,道在;道在,我在。”他用更長久的時間,等待我們、陪伴我們、幫助我們。
  5. 永不停息的木鐸,永恆的陪伴!
    • 我們或許不懂這一塊美玉的珍貴,就讓它一直躺在木箱子裡!但是,未來有機會翻開這些書卷,乃至於我們翻開《論語》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孔子就陪伴在我們身邊呢?這個木鐸從來沒有停下來過,依舊響徹雲霄,永不停息的木鐸,永恆的陪伴。
  6. 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
    • 中國文化這麼美好,溫潤了多少人心,醒覺了多少眾生!如果沒有這位勇者—孔夫子,把這個文化傳承的責任肩負在身上,我們現在到底會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呢? 他始終對我們沒有放棄,用更長遠的方式,用更溫暖的方式來陪伴我們。
  7. 文化傳承的責任,是誰的責任?捨我其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