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里仁第四 第6章-1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解釋)
孔子說:「我沒見過真正喜愛仁道的人和憎惡無仁道的人。真正喜愛仁道的人,他覺得世上再沒有比仁道更尊貴、可愛的事情了;真正憎惡不仁道的人,他實行仁道,不使不仁道的事加在自己的身上。真有人肯花一天的工夫,用力在仁道上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真有這種人,但是我還沒見過。」

第6章分三天學習,9/19第一天的思惟題綱
1.本章一開始,孔夫子說他沒見過那兩種人?
2.孔夫子說這兩種人,各具有什麼特質(行相)?
3.為什麼好仁者,會「無以尚之」?
4.為什麼惡不仁者,會「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第6章-1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1.第一小段: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孔子說:「我沒見過真正喜愛仁道的人,也沒有見過真正憎惡沒有仁道的人。」這句話是孔子內心深深的感歎,他沒有看見真正喜愛仁道的人,也沒有看見發自內心的、憎惡沒有仁道的人。
2.第二小段: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解釋「好仁者」跟「惡不仁者」的心裡狀態。
(1)好仁者 -「無以尚之。」
真正喜歡仁道的人,他會專心一意地追尋生命的理想,就是仁道、仁德的完成。所以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仁道更珍貴、更可愛的事情。這種人是實行仁道的上等人。
(2)惡不仁者 -「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惡不仁者,遇到沒有仁道的人,他會憎惡、遠離他,不敢親近他。在實踐仁道的過程,他不許「不仁者加乎其身」,不會讓不仁道的事情加在他身上。
3.第三小段: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這是孔子的感歎,也是對我們的策勵。他說,如果真的有人肯花一天的時間,用盡全部的力量、心力,在仁道的實踐,那這種人,他沒有看到是因為力量不足而沒有達成的。如果真的有這樣子的人,我還沒有見過。孔子覺得,在實踐仁道的人,只要他有決心,力量不會不夠;只要肯努力,就絕對會成功的,就決定會做到。
4.第一小段,可以說是孔子發自內心的感歎,未見“好仁者”和“惡不仁者”,顯然大家對「仁德的修為」這件事情,還沒有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歡。
5.第二小段,提到的是好仁者跟惡不仁者的心裡狀態。我還記得我的老師,當年在帶領我們學習這一段的時候,特別地說,不要單單在文字上轉,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我是一個「好仁者」,還是一個「惡不仁者」?內心的喜好跟厭惡,到底是什麼東西?要清清楚楚地看到。看清楚之後,還要瞭解你的心裡狀態--所好跟所惡是什麼?再看看好跟惡的狀態,是到達什麼狀態?會是“無以尚之”嗎?會是“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嗎?還是隨波逐流?
6.我們背《論語》、讀《論語》、學《論語》、用《論語》的過程,其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觀察我們自己的心裡狀態,然後拿它跟文裡的聖賢的話作對比,然後找到我們自己的問題所在,去改善它。
7.更深入的義理研討
(1)第一小段: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我是一個好仁者嗎?還是一個能夠做到惡不仁者呢?好仁者,他以實踐仁道是他最喜愛的事情,所以“無以尚之”,因為他全部事情都依於仁,再也沒有其他的事,能夠吸引他的注意了,他全心全意專注於仁道的實踐。他的腦筋當中,除了仁以外沒有別的事情。各位想一想,你自己是這樣的人嗎?
*讀了《論語》的第一章以後,背起來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覺得孝悌很重要。然後就講課呀,到處告訴人家:孝、悌是仁的本,一定要從孝悌去實踐。但是實際上,面對自己的父母,能夠這樣嗎?事實上,是做不到的。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對我們來講,就好像是空口講白話一樣。
(2) 第二小段: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什麼叫惡不仁者?不仁者,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遇見沒有仁德的人,他就很害怕、很恐懼,就會想離開他,不敢親近他,為什麼?因為這種人,他在實踐仁道的時候,他絕對不會讓不仁者加注於他,不會,因為他害怕,他怕他自己,在實踐仁德的過程中有障礙,所以他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好仁者」好呢?還是「惡不仁者」好呢?很明顯的,「惡不仁者」比不上「好仁者」。可是,他至少做到了什麼?不敢親近不仁德的人,他會遠離不仁德的人,至少他做到了潔身自愛而不為惡,所以他當然不如好仁者,可是他是一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小心翼翼地,在他的這種修為的路上,非常謹慎地,不敢去親近這些沒有仁德的人。
*我的老師在講到這一段的時候,尤其對好仁者、惡不仁者的心裡狀態,作非常精闢地,帶領著我們,去看我們自己的心裡狀態的時候,其實,過了十幾年,我再來看這個的時候,我就特別特別地感謝我自己的老師。
8.呼籲大家: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是在我們誦讀《論語》、學習《論語》、用《論語》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則的話,我們的聖賢書,跟我生命的提升毫不相關,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人。
9.我們可以花一點時間,來觀察自己起心動念。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習慣?
10.你真的知道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嗎?其實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知道。可是不知道,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命的提升、生命的苦樂?一定會的。
11.當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知道的話,其實就是你對所有的境界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一種見解,你也不知道你的見解是什麼。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不知道」絕對會影響我們未來的命運、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習慣、我們的命運的苦跟樂的問題。所以雖然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知道,但是每一個人沒有例外的,他都用他的內心的見解、內心的價值觀,來引導他整個日常生活上的行為。那你說怎麼辦?可以不觀察嗎?當然要觀察。
12.只有觀察了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哪裡有問題,哪裡要改善,我們的生命才會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觀察什麼呢?你內心真正所好的是什麼?真正所惡的是什麼?你內心中真正喜歡的到底是什麼?你內心真正憎惡的到底是什麼?討厭的到底是什麼?
13.我想現在每一個人應該都有答案了。像我的話,我現在的回答是:看我自己想看的書,然後寄情於山水這樣子,跟我的生命了不相干。我不是說看書不好,而是看什麼書?讓這些書影響了你怎樣的生命;寄情山水好不好?如果我能夠像孔子一樣,“溪溪水流”就知道不舍晝夜,而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快速地去珍惜它,放在有用的路上,那當然好。可是我現在要問的就是:你的所好是什麼?是不是跟你的生命的目標有關呢?
14.總結第一小段:「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的學習
看看自己的心裡狀態,所好的是什麼?所惡的是什麼?孔子在這裡感歎的是什麼?感歎的是:沒有真正見到好仁、喜歡仁道的人;還有惡不仁者,憎惡自己是一個不仁德的人,或者是看到不仁的人,他憎惡,兩種說法都可以。因為他憎惡了以後,他就知道他不能做這件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