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里仁第四 第5章 -2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解釋 :
貧和賤是人人所不喜歡、討厭的,但不以正當方法而去除,君子也不會想要這樣做。

說明:/摘自《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
貧跟賤,就是富貴的相反。「貧」是我們賴以生活的物質很欠缺,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生活上很匱乏;「賤」是人家高高在上而自己在下頭。這兩樣東西是我們人人都厭惡不願意遇到的。同樣的,要去掉貧、賤,也要有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不以其道得之」,不照著正確方法而得到了(這裡的「得之」是指貧賤得以去除),這樣就算能夠得到(去除貧賤),他也不願意,他還是要照著方法來的。所以說照著正確的方法,能夠如理把貧跟賤去掉;若不照著正確的方法,那麼他寧願一直處於貧、賤,而不願意去掉它。所以不管我們要的(富貴)也好、不要的(貧賤)也好,要的會想獲得,不要的我們會想辦法把它捨棄,不論你捨棄或是獲得,都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如果不照著正確方法就不該去做,這個是儒家告訴我們的。

思惟題綱
1.為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對所惡的貧與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什麼意思?
3.「若不照著正確的方法,那麼他寧願一直處於貧、賤,而不願意去掉它。」,請問這樣的人如何能夠安於貧賤的苦受呢?孔老夫子的弟子中,誰是安貧的代表?


(解釋) 參考《福智之聲167期》〈法雨甘露/論語摸象記39〉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所喜愛的,但不應該得到而得到,君子不會享用;貧賤是人人所討厭的,但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去除,君子也不會這樣做(去除貧賤)。君子離開了仁道,如何能成為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道,所以倉促急遽的時候不離開仁;顛仆困頓的時候也必定和仁同在。」
思惟題綱:
1.照夫子的說法,我們想要的(富貴)不一定能享用;不要的(貧賤)也不一定能去掉,那不是很違反人之常情(離苦得樂的本能)?看起來君子挺悲情的囉?要如何解套?
2.“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對這八個字,您有何想法?
3.“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道”您覺得容易做到嗎?
4.想像面對劇烈倉促的變化,或困苦災殃時,您心中還可以憶持仁道而行仁嗎?
引用經文:
 “君子存仁”出自《孟子》〈離婁下28〉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聽聞 義理解說
重點摘記:
1.“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原因是:道的根本在於仁。正確方法的內涵其實就是仁。
2.孔子先把我們一般人所好、所惡的這些特徵點出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要如何取、如何舍。而取跟舍中間的道理就在於仁——君子之所以成其名的關鍵。
3.“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談的是質,內涵的部分。第三個段落(君子無終食之間….)談的是去實踐的程度,量的問題。
4.終食:一餐飯的時間很短暫。那在這麼短暫的時間,我能夠做到不違仁嗎?還有吃飯的時候,其實是內心很投入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在我完全投入於我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能夠不違仁嗎?
5.造次:在匆促急遽的時候,我還能夠不違仁嗎?顛沛:在顛仆、困頓的時候我能夠不違仁嗎?(觀察自心:當我去想別人的時候,我很自然希望別人是君子;可是當我自己要取捨我自己的時候,我又覺得好難,因為我很不由自主想為自己考量。)
6.我們學習《論語》的過程,內心的掙扎感多一點的話,其實就是我們進步的開始。。因為我們不再是很自然的、不由自主的順著自己的本能,就是:我想要富貴,我不要貧與踐。
7.有一天,那個內心的力量累積多了,我們做出來的取捨就改變了,那這是我覺得學《論語》最珍貴的地方。
8. 高標準不是用來去要求別人,而是我們回過頭來做內心的掙扎。
9有一個很珍貴的適當的這樣一群同學一起學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因為有些同學,他先做出君子的樣子,而能夠鼓勵我說:啊,原來取捨是可以這樣的。透過學習,在我的苦樂的同時,我也考量到了別人的苦樂,那取捨真的就變了。然後我覺得那個內心當中真的慢慢生起,那個原來“君子存仁”,在這個地方就“成其名”。
10“里仁為美”,跟一群同時都在學習《論語》,都在學“仁”的朋友在一起,其實我們是靠著這樣的力量,不斷地相互地鼓勵。慢慢地我們都可以成為君子,就是因為我們這樣一點點的努力,社會可能就開始慢慢反轉——與大家共勉。


補充:
2018/9/18(全廣0049講次)6’20” 
感恩有這樣的師法友的學習團體,當生命中遇見跨不過去的難關,我會有依靠;
所以對於我們一心追求智慧的修行者來說,祈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或者說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習慣,我們必須常常習慣向佛菩薩祈求、向善知識祈求。祈求的時候,可以讓我們暫時捨棄對一些事相上的成敗和眼前利益的過分錙銖必較,讓我們的心突然開始融入到一種非常深邃的、廣闊的生命視野之中,可以看到非常遼遠的目標。
我們此時所做的事情,當然都希望它能夠在事相上也成功,但是萬一在事相上沒成功的時候,我們是不能輸掉內心的。怎樣才能不輸掉內心呢?就是無論何種境界現前,必須保證我們內心去造集善業,就像寂天菩薩說的:「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