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里仁第四 第6章-2


(第6章分三天學習,第二天的學習段落)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文義:
孔子感嘆,他沒見過「好仁者」和「惡不仁者」。「好仁者」在仁上面「無以尚之」,因為全心全意在求仁,腦筋當中除了仁以外,沒有別的了;「惡不仁者」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會使不仁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何是不仁的事呢?就是—貪瞋癡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都是他努力要去掉的,因為他「其為仁矣」,一心一意把志趣放在仁上。

思惟題綱
對文義了解之後(所謂「孰文、孰心相」之後),今天試著結合心續(所謂「熟換所緣境」)來思惟學習。

1.回想生命中,你我都曾經追求過東西(或爭論或考試…),連睡覺、吃飯都忘了,到達「無以尚之」的狀態,但是,想想,追求了些什麼?
2.很認真地想一想,內心當中有沒有我的好惡?自己心裡所好的是什麼?所惡的是什麼?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便知。(你所好的,是仁?對你所好,你會全心貫注去追求;你所惡的,是不仁?對你所惡,你會努力去避掉、不讓它發生。)
3.本章孔夫子的感嘆,也正傳達出他的期待,期待有「好仁者」和「惡不仁者」出現。你感受到孔夫子的悲心嗎?你願努力滿夫子的願嗎?

重點摘記 :
1.(看到自己的心裡狀態,所好的是什麼?所惡的是什麼?),接著,第二個問題,就要再看看你好惡的狀態到什麼程度。
2.「好仁者,無以尚之。」好仁者,他沒有其它的事情了,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吸引他了,他就是不斷不斷地去實踐仁道。在他心目中、腦筋中,就只有這個東西,全部精神的貫入進去。
3.全神貫注實踐仁道,就像《里仁第四》第五章:「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身為君子,如果離開了仁,他還有什麼呢?所以他的狀況是「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終食之間不違仁
他沒有一刻的時間離開仁。終食,就是吃飯那麼短暫的、一刹那的時間,他腦筋當中所想的,還是仁道。而不是:今天的飯菜味道如何?鹹,淡,好吃,顏色,色香味具全,不是。他不違仁,即使是這麼短暫,吃飯最容易讓我們散亂,可是身為一個君子,他做到「終食之間不違仁」。
(2)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造次的時候,也在仁德上,顛沛的時候,也在仁德上。即使是發生很多的、困頓的事情,顛沛流離的事情,他的心都還是在仁德上。所以,本章「好仁者,無以尚之」,沒有什麼事情讓他、吸引他了,他就是在仁道上。所以也沒有什麼人,能夠比他更好了,因為他的生命目標,都在這個仁德上的追尋,仁德上的努力實踐。
4.所以,我們第一個檢查自己內心的心理狀態:所好跟所惡到底是什麼?這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什麼?除了這個以外,你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東西呢?還是在讀書的時候,你就有這個東西,可是下了課,你就沒有了;或者是平常過著很安穩的生活,你就能夠想到這件事情;可是實質上,發生了生活上的困頓,或者跟人之間有問題的時候,你就每天想那些問題,而忘記你所追尋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你就不再去努力了!
5.所以,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所好、所惡到底是什麼。而這個所好跟所惡的心理狀態,是到達了怎樣的程度。能夠到達「無以尚之」嗎?能夠到達「不使不仁者加乎我身」嗎?可以嗎?也就是說你全部精神、一心一意的都在追求這個仁嗎?還是可有可無?還是在我身體很好的時候,我就可以;我心情很好的時候,我就可以;只要有人跟我意見不同的時候,我就不可以了;只要天氣冷了,就往被窩多躲幾天。…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有這兩個必須去觀察自己。 
6.如果我們去觀察這兩點,對於我們學習這一章,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把我們自己的內心的狀態,跟聖人作了一個對比,跟孔老夫子對我們的期許,作了一個很深、很深的,算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期許吧!也是對聖賢的一種報恩吧!
7.通常,我們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不知道的。可是不會不知道就沒事,因為你對自己心理狀態,不去觀察、不善於觀察,它是會有事的。因為它絕對影響我們整個生命,它是讓我們的生命往上去跨越,越來越好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那是一種癡癡呆呆的狀態,因為不善於觀察,不善於反省,不善於跟聖賢作對比,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在自己的問題所在,找到可以實踐的方法,然後亦步亦趨的不斷的努力。
8.記得喔!不會說,你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知道,就不會有問題。有可能,很大的痛苦都在等待著我們。如果知道了以後,我們去改善,那我們的生命會變得非常的多彩而有意義。不但自己得利,也可以造福在我們周遭的人,就是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因為你即將把你改善、改過的那種馨香,傳遞給別人。
9.大家都要清楚,我們每一個人沒有例外,都是我們內心的想法、價值觀,在引導著我們人生的所作所為,我們的行為。
10.當你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的時候,事實上是一種癡呆的狀態。癡呆的狀態,就是看到好的,你就高興。但是,生命的偉大的目標在哪裡,你不清楚。你看到不好的,你就生氣;你高興,太過分高興的時候,你也忘記生命之所趣向。
11.統攝今天的學習
(1)君子的心目中,真正的中心應該放在仁,應該努力的也是仁。仁的範圍就很廣了,我們從《學而篇》一直讀到現在,然後,接下來《里仁第四》也是一直在談這個。
(2)要防止不仁的作為影響了我們,所以要“惡不仁者”,絕對防止、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不要讓不仁的作為影響了我們實踐仁道。
(3)真正「好仁者」跟真正「惡不仁者」的心理狀態,到底是怎樣,我們要清清楚楚。
(4)我的心理狀態又是怎樣,我也要清清楚楚,所以時時要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對仁道的學習,非常重要也非常的有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