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24章第一天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解釋)
一位儀地的地政官,請見於孔子,他說:「一向有賢人君子來到我們這個地方,我沒有不見的,每個我都見過。」孔子的弟子們就領他去見孔子。他出來,對孔子的弟子們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喪失了官位呢?天下已經亂了、無道很久了,上天派你們老師來作為木鐸,傳道、警惕世人。」

思惟題綱 :

1. 儀封人為何要請見孔子?
2. 就「儀封人請見孔子」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 ?
3. 儀封人見了孔子之後,他的結論是什麼?他為何這麼佩服、這麼推崇孔子?
4. 如果你是孔子的弟子,聽了儀封人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做何感想?
你會慚愧自己怎沒看到老師的功德?你會肯定自己跟對老師了?你會對老師更加有信心?

二.  義理講解

 (一) 引用經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論語‧子罕篇第九(12)》

(二) 重點摘記
1.「儀」指衛國西北的邊境,「封人」就是地方官,管土地的人。
2.儀封人想見孔子,似乎有被阻擋,因為當時孔子是具有國際地位的學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到他,學生會幫他過濾一下。
3. 這個儀封人,畢竟不是普通人,他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凡是有道德、有學識的君子來到我儀地,每個人我都見過。可見他是見識廣博、知書達禮的人。
4.”從者見之”,孔老夫子的隨從弟子,就把他帶進去見孔子。至於見面的時候到底說了什麽?這個地方沒有交待。
5.他出來之後,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鐸,是一種樂器;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正文教。金屬做的大鈴子,它的舌是用木材制作的,所以叫木鐸。搖動木鐸的聲音,代表要宣傳教化,用來警策大眾的。
(2)儀封人對孔子的學生說:諸位,何必憂患你們的老師的官位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們的夫子,不是普通人,天下亂了這麽久,大家都很失望,好像中國文化即將凋零,一點希望都沒有,這時竟然有這樣一位的大聖者出現,上天要以他作為警惕世人的木鐸。而你們就正好在他身邊,因此你們根本不用擔心。
6.從儀封人請見,給我們幾個啟示:
(1)儀封人不是普通的人,他說君子來到此地,他都會去拜見。換作是我,我會嗎?來一個君子,我就拜見一個,來一個我就拜見一個。
(2)為何要這樣呢?我的老師告訴我,真正要想學的話,就得跟有經驗的人學。這位儀封人是個做官的人,沒有機會到處參訪,可是只要有人來,他一定去拜見他,可見他的好學心是很強盛的。
(3)這位儀封人還呈現一種意義,就是一種人心歸向的趨勢。雖然禮崩樂壞,世道混亂,但是百姓依舊對王道、正統思想,懷抱著希望。亂世中需要聖人的引導,黑夜中需要光明的照耀。所以美玉,千萬不要韞匵而藏諸。
7.”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當時孔夫子周遊列國,有人形容他茫茫如喪家之犬,因為沒有被重用,不能夠得到適當的職位,因此大家覺得孔子不得志。
(2)如果我是孔子身旁的弟子,跟著老師四處奔走,卻不見容於當世,會不會也會有”不得志”,乃至生起不喜之感呢?
8.從這邊,我看到自己是很容易為眼前短暫的困頓、不如意,而喪志、不喜,甚至覺得這叫失敗。有人不尊禮法、輕視禮法,我就會懷疑老師教給我的先王禮樂制度、王道,是不是不適用啊?於是有可能,就全盤性的否定。甚至懷疑:我跟對人了嗎?我真的還要再繼續這樣下去嗎?這樣真的有前途嗎?
9.這位儀封人有見識、有眼光的,幫弟子們打了一劑強心劑,破除不喜。他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你們追隨的是怎樣的一個師長?我看過太多人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像你們師長,擁有這樣的力量。你們的師長是上天挑中,要來承載王道,來幫助眾生的。在天上人間,都是很難碰得到的。
10. 眼前名利地位都沒有,過程如此辛苦,顛沛流離!但是,想一想,我竟然有機會和這樣的師長一起,參與堅持文化傳承的歷史,到底有幾個人能夠遇到這樣的機會呢?你們遇到了,你們跟對人,壓對寶了。想到這裏,是不是應該要感到開心呢?不用為了一時的不得意而感到喪氣!
11.從這過程,我們發現師長的功德,我們不一定看得懂,有時候透過別人,有見識的人來告訴我,才會漸漸地對師長生起信服的心。
12.孔子真的是很孤單!能夠了解他的理想,少之又少,,能夠遇到知音,機會難得。儀封人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就像儀封人所說的,這群弟子就這樣追隨著具有王道精神的孔子,果真寫下中國文化最為燦爛輝煌的一頁。
13.前面23章“子語魯大師樂”,我們體會到禮樂的形式必須掌握到它的精神內涵,才能夠發揮它的效果。這一章24章“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指出夫子正是具有這樣精神內涵的人,夫子當然就可以把這個禮樂制度、王道精神推展於天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