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解釋:
有人問孔老夫子說:「你為什麼不出來從政呢?」孔老夫子就說:「《書經》說孝是什麼呢?以這個孝的精神,從基本的家庭出發,不但對父母,父母以外的是兄弟,同樣的那個心對你周圍的人,擴大了以後到整個的社會。拿這個精神對人,就是為政。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才叫作政治呢?
思惟題綱:
1.一個從政者,您覺得先需要哪些基本的磨練和條件?
2.從政治國有什麼是必須把握住的根本呢?又從哪學習起?
3.從夫子這句話中,透露出的教育觀點有哪些?
引用經文及資料來源:
1.《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2.《孝經•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3.《孝經•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4. 對漢文帝歷史有興趣者,可參考
⑴《孝經《譯評》》「…..定賑窮養老、令四方的人毋來獻,廢肉刑,…..」
P147作者:周成功 博學出版社
⑵原始資料: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史記·孝文本紀》
(3) 肉刑,為毀損身體一部份之刑,荀子正論篇所謂虧體,乃指此而言。書經中所稱的「舊」五刑,就是由死刑與宮刑(腐刑)、刖(臏、剕)刑、劓刑、鯨(墨)刑等肉刑所構成者。《中華百科全書》
義理講解
1. 夫子說:“《尚書》說到孝,就是用對父母親的心,去對待兄弟,再擴大到周圍的人,這個就是為政。…”----聖者所認知的為政
2. 聖者更看重的是因——基本精神,因正則果圓,基本精神培養了,想要的為政的效應,自然會出現。透過這個問答,孔子似乎也在教育我們。所言為政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3. 為政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為政以德,也就是我們必須先淨化自己,從自己培養德,身體力行開始。當我們淨化了,有德了,自然就可以去影響旁邊的人,幫助所有的人。
4. 在家裡開始做好孝。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基本的精神,拿這種孝的精神,我們把它慢慢地擴大開來,也就是可以用仁心去對待一切的人。
5.有仁心,第一個我們會將心比心,第二個我們就擁有學習的條件。接下來就用這兩個角度來討論,為什麼因正果會圓呢?
6. 第一個,當我們學好孝悌,擁有孝的精神,感受父母親愛我的心,也教育我們開始練習去為父母親著想。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兄弟,我們會待兄弟著想,我們成就的就是悌這個德;我們會待尊長著想,成就的就是敬;會待下面的人著想,成就的就是慈;待國君著想,成就的就是忠。
7. 淨化了我們只關心自己,從愛父母親開始這種孝的精神,漸漸培養,自然我就能夠待所有的人,去愛所有天底下的人。
8. 第二,我們就從學好孝悌,我們就擁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在我們還沒有成就〝眾星共之的北辰〞的德行之前,必須開始先學習。
9. 念恩能生敬,透過孝順父母親,把這一種敬意先培養起來,就可以輕輕地把這種冒犯、煩躁、頂撞的學習障礙淨化掉。父兄說的話,才漸漸開始落入我們的心田,教育才開始。
10. 我們內心當中就自然而然會專注、寧靜、平和的狀態,這種狀態很重要,我們在處理很多事,學很多東西,都需要這種狀態。智慧也是從這一種恭敬心所開展出來的。
11.總結: 因正就果圓。在家裡孝順父母拿這種基本精神,將心比心,或者心存敬意,就可以推展去愛天底下的人,待所有的人著想,我們也擁有學習的條件。從士推往為卿大夫、諸侯,其實他都是從孝這個基礎開始的,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內在精神上面開始淨化,作為基礎,才能夠真正用德行來感化天下。)
論語 為政第二 第二十章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解釋)
魯國大夫季康子請問孔子:怎樣使老百姓對上面的人又敬重、又忠心,彼此還能互相勸勉?孔老夫子回說 : 你上面的人對下面的人,非常莊重,做事情有原則不亂來,下面的人自然就恭敬你。你上面的人對尊長能夠孝、對子女能夠慈,下面的人自然就忠於你。舉用好的人、教導條件不夠的人,老百姓自然得到策勵、勸勉。
思惟題綱
1.對季康子的問題「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夫子給的答案是什麼?
2.夫子給的答案,師父說夫子是在告訴季康子真正重要的話「身教則從,言教則訟」,為政者重要的原則-要身體力行。師父為什麼這麼說?
3.我們都會希望下面的人呈現「敬、忠,以勸」的景象,那就要做到「莊重、孝慈,舉善而教不能」,請問我自己做得如何?怎麼可以做得更好?
引用經文及資料
1.「誠於中,形於外。」 /出自:《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3.「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出自《論語.雍也第六》1.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出自《論語.學而第一》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6.「使民以時」/出自《論語‧學而第一》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7.「文王視民如傷」/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8.「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出自《論語摸象(二十一)》孔老夫子對於為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身教則從,言教則訟」。
重點摘記
1.季康子,魯國卿大夫,請問孔子,執政為官者,在差使百姓時,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對他既敬重又忠心,而且百姓之間也能夠互相勸勉。從這個發問可知,季康子使民的動機並不純正,他希望百姓能聽從他、臣服他。魯國當時是由三家專權,不合禮法,特別是季孫氏,季康子本身違禮,卻又希望下面的百姓能夠做到,並不合道理。
2.孔子雖然瞭解季康子的動機,還是很有耐心、很善巧地引導季康子。內容有三部分: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第一部分「臨之以莊,則敬」:
(1)「臨」面臨面對,指上對下。「莊」莊嚴莊重,包含內心心態,及外在行為或威儀兩方面。外顯在的行為或威儀又來自內在的心態,所謂「誠於忠,形於外」。整句的意思,上面對下面,能夠內心非常莊重,做事有一定的原則,不會亂來,這樣百姓自然就會恭敬你。如果上對下不莊重,譬如:老師在講臺上穿著拖鞋、短褲;老闆面對員工的請問,是一邊忙自己的事情;父母動不動就送白眼跟孩子說:這麼簡單還不會?請問下面的學生、員工、孩子會做何感受?
(2)省思我們對下的態度是如何?我高你低、我尊你卑、我花錢你辦事、我該差遣你、你本來就應該為我所用?! 如果是這樣,你在跟人的言行互動、眼神語氣,就少了一分尊重,甚至有無禮的要求。
(3)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兄弟來愛護,臣子就會把國君看成是最親近的人,他會竭盡一切保護國君。孟子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國君把臣子看成是替自己工作的狗馬、漠不關心,臣子會把國君看成過路人,視若無睹。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地上的爛泥雜草,任意踐踏,臣子會把國君當成仇敵一般地憎恨。總言之,孟子告訴我們,我們尊重別人,自然贏得別人的尊重;我們瞧不起別人,別人也不把我們當作一回事。這是相對的運轉法則。
(4)孔子曾經指導仲弓要「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執政者面對百姓,必須「居敬」,內心存有一份對人的恭敬;必須「行簡」,施政要能夠簡約,為人民著想。「居敬」就像「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像出門要去迎見貴賓一樣,在穿著上會更端莊,言行上會更恭敬、更慎重;差使人民去做事時,就像要去從事參與盛大的祭典,參與盛大的祭典,會非常慎重恭敬,甚至是戰戰兢兢的。
(5)就像我們師父,每次舉辦的營隊,他說他是義工,他會到營隊來陪伴我們、教育我們、引導我們,在營隊結束時,他總是非常真誠的讚歎我們,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真是辛苦大家了!你們做得真是太好了!所以,舉辦營隊雖然辛苦,但是聽到老師由衷的讚歎,我們也做得甘之如飴,而且對老師的恭敬愈加濃厚。
4.第二部分「孝慈,則忠」:
對父母、尊長能夠孝順、對晚輩或屬下能夠慈愛,百姓自然就會對你忠心。因為,孝悌仁之本,真正敬愛父母、對子女慈愛的人,也會用這種心情來推己及人,會敬愛百姓、愛護百姓,代百姓著想,會使民以時,在差使百姓時,就會想:我要選什麼時間?現在忙於農務嗎?會耽誤他們的生民大計嗎?處處視民如子、愛民如子。甚至就像「文王視民如傷」,百姓自然會被你感動。對待你就如同父兄,盡心盡力為你付出。
5.第三部分「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舉」舉用,把善的、正直的榜樣立起來,而且教導能力比較差的人。舉善,就可以見賢思齊;教不能,上面的人有愛心耐心地陪伴與教導能力差的,就可以帶動老百姓的善行。
(2)舉例,老師在班級裡選出模範生,把他值得大家見賢思齊的優點,一一地說出,讓大家的學習有標杆作用。對於程度差、有障礙的孩子,老師耐心地陪伴他、教導他,甚至他稍有進步就在大眾前提出來鼓勵,不但幫助這個孩子站起來,也會帶動其他學生仿效行善,一顆顆的善心被啟動,營造出善的環境,大家在這環境中彼此學習,互相鼓勵,互相陪伴。
6.總結,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想想,我們對下面的員工、下屬、學生、子女是不是也有所期待?該如何辦到?感謝孔子在此作了最好的示範教育。「身教則從,言教則訟。」唯有自己努力去實踐,才能夠影響別人、勸勉別人、幫助別人。你不用要求,而是他看著你做,內心被你感動,就樂意跟著你走!你是用一顆心去帶動另一顆心,這時,你有什麼才真正能夠傳遞什麼。
(解釋)
魯國大夫季康子請問孔子:怎樣使老百姓對上面的人又敬重、又忠心,彼此還能互相勸勉?孔老夫子回說 : 你上面的人對下面的人,非常莊重,做事情有原則不亂來,下面的人自然就恭敬你。你上面的人對尊長能夠孝、對子女能夠慈,下面的人自然就忠於你。舉用好的人、教導條件不夠的人,老百姓自然得到策勵、勸勉。
思惟題綱
1.對季康子的問題「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夫子給的答案是什麼?
2.夫子給的答案,師父說夫子是在告訴季康子真正重要的話「身教則從,言教則訟」,為政者重要的原則-要身體力行。師父為什麼這麼說?
3.我們都會希望下面的人呈現「敬、忠,以勸」的景象,那就要做到「莊重、孝慈,舉善而教不能」,請問我自己做得如何?怎麼可以做得更好?
引用經文及資料
1.「誠於中,形於外。」 /出自:《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3.「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出自《論語.雍也第六》1.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出自《論語.學而第一》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6.「使民以時」/出自《論語‧學而第一》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7.「文王視民如傷」/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8.「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出自《論語摸象(二十一)》孔老夫子對於為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身教則從,言教則訟」。
重點摘記
1.季康子,魯國卿大夫,請問孔子,執政為官者,在差使百姓時,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對他既敬重又忠心,而且百姓之間也能夠互相勸勉。從這個發問可知,季康子使民的動機並不純正,他希望百姓能聽從他、臣服他。魯國當時是由三家專權,不合禮法,特別是季孫氏,季康子本身違禮,卻又希望下面的百姓能夠做到,並不合道理。
2.孔子雖然瞭解季康子的動機,還是很有耐心、很善巧地引導季康子。內容有三部分: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第一部分「臨之以莊,則敬」:
(1)「臨」面臨面對,指上對下。「莊」莊嚴莊重,包含內心心態,及外在行為或威儀兩方面。外顯在的行為或威儀又來自內在的心態,所謂「誠於忠,形於外」。整句的意思,上面對下面,能夠內心非常莊重,做事有一定的原則,不會亂來,這樣百姓自然就會恭敬你。如果上對下不莊重,譬如:老師在講臺上穿著拖鞋、短褲;老闆面對員工的請問,是一邊忙自己的事情;父母動不動就送白眼跟孩子說:這麼簡單還不會?請問下面的學生、員工、孩子會做何感受?
(2)省思我們對下的態度是如何?我高你低、我尊你卑、我花錢你辦事、我該差遣你、你本來就應該為我所用?! 如果是這樣,你在跟人的言行互動、眼神語氣,就少了一分尊重,甚至有無禮的要求。
(3)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兄弟來愛護,臣子就會把國君看成是最親近的人,他會竭盡一切保護國君。孟子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國君把臣子看成是替自己工作的狗馬、漠不關心,臣子會把國君看成過路人,視若無睹。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地上的爛泥雜草,任意踐踏,臣子會把國君當成仇敵一般地憎恨。總言之,孟子告訴我們,我們尊重別人,自然贏得別人的尊重;我們瞧不起別人,別人也不把我們當作一回事。這是相對的運轉法則。
(4)孔子曾經指導仲弓要「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執政者面對百姓,必須「居敬」,內心存有一份對人的恭敬;必須「行簡」,施政要能夠簡約,為人民著想。「居敬」就像「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像出門要去迎見貴賓一樣,在穿著上會更端莊,言行上會更恭敬、更慎重;差使人民去做事時,就像要去從事參與盛大的祭典,參與盛大的祭典,會非常慎重恭敬,甚至是戰戰兢兢的。
(5)就像我們師父,每次舉辦的營隊,他說他是義工,他會到營隊來陪伴我們、教育我們、引導我們,在營隊結束時,他總是非常真誠的讚歎我們,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真是辛苦大家了!你們做得真是太好了!所以,舉辦營隊雖然辛苦,但是聽到老師由衷的讚歎,我們也做得甘之如飴,而且對老師的恭敬愈加濃厚。
4.第二部分「孝慈,則忠」:
對父母、尊長能夠孝順、對晚輩或屬下能夠慈愛,百姓自然就會對你忠心。因為,孝悌仁之本,真正敬愛父母、對子女慈愛的人,也會用這種心情來推己及人,會敬愛百姓、愛護百姓,代百姓著想,會使民以時,在差使百姓時,就會想:我要選什麼時間?現在忙於農務嗎?會耽誤他們的生民大計嗎?處處視民如子、愛民如子。甚至就像「文王視民如傷」,百姓自然會被你感動。對待你就如同父兄,盡心盡力為你付出。
5.第三部分「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舉」舉用,把善的、正直的榜樣立起來,而且教導能力比較差的人。舉善,就可以見賢思齊;教不能,上面的人有愛心耐心地陪伴與教導能力差的,就可以帶動老百姓的善行。
(2)舉例,老師在班級裡選出模範生,把他值得大家見賢思齊的優點,一一地說出,讓大家的學習有標杆作用。對於程度差、有障礙的孩子,老師耐心地陪伴他、教導他,甚至他稍有進步就在大眾前提出來鼓勵,不但幫助這個孩子站起來,也會帶動其他學生仿效行善,一顆顆的善心被啟動,營造出善的環境,大家在這環境中彼此學習,互相鼓勵,互相陪伴。
6.總結,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想想,我們對下面的員工、下屬、學生、子女是不是也有所期待?該如何辦到?感謝孔子在此作了最好的示範教育。「身教則從,言教則訟。」唯有自己努力去實踐,才能夠影響別人、勸勉別人、幫助別人。你不用要求,而是他看著你做,內心被你感動,就樂意跟著你走!你是用一顆心去帶動另一顆心,這時,你有什麼才真正能夠傳遞什麼。
論語 為政第二第十九章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孔老夫子:「要怎麼樣做,老百姓就會來服從你呢?」孔老夫子對他說:「舉用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上面,把不正直的人調開。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老百姓就會服你。反過來,你把不正直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的頭上,老百姓不會服你。」
一、思惟題綱
1.孔老夫子說為政者要怎麼做,百姓才會服你?為政者怎麼做,百姓就不會服你?
2.為什麼「舉直錯諸枉」,民眾就會服你?為什麼「舉枉錯諸直」,民眾就不會服你?在您生活中有實例應證嗎?
3. 上位者要選用好的人,才可以得到百姓的信服,那為何做不到呢?
4. 本章談上位者如何讓人心服口服,請舉出為政篇那些章也在談為政之道?
三、義理講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一) 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論語•為政第二》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二十一》「孔老夫子對於為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身教則從,言教則訟」。」
3. 《論語•顏淵第十二》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4. 《論語•顏淵第十二》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二) 重點摘記
1.為政第二第19、20、21章,這三章談的都是為政之道,從當權的諸侯魯哀公發問,其次是卿大夫季康子,最後是一般的老百姓,從上到下三種不同的角色,當他們居其所的時候,如何運用為政以德這個基本原則,來改善自己的言、行、舉動,進而推己及人,產生最和諧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運轉法則。希望對於正在學習的我們,未來面對境界、各種關係的時候也能夠運用得上。
2.舉直錯諸枉:「舉」舉用;「直」正直;「枉」邪曲、不正直;「錯」通於措,就是安置、安插、安排。
3.魯哀公問孔老夫子「到底要怎麼做老百姓才會服你?」夫子說:「應該舉用正直的人,把政事交給他,把他安置在邪曲不正直的人上頭,如果能夠這樣的話,老百姓就會服你。相反,如果舉用邪曲的人,把他安置在正直的人上頭,百姓內心是不會服你的。」
4.為什麼說「舉枉錯諸直,就會民不服?」,為政第二章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如果你任用邪曲的人在上頭來服務引導百姓,比如任用了一位官員,來執行或宣導交通安全政策,要老百姓不要酒駕,要遵守交通規則,可是他卻屢屢被發現酒後開車,違反交通規則,此時老百姓會怎麼看待?哎!這些官員說一套做一套,自己都這樣,竟然還來要求我!算了吧。而且這把火可能還會往上延燒,百姓會覺得,領導者的眼光是不是出了問題,怎麼會選用這樣的人?於是為政者漸漸會失去民心。
5.國家絕對不是國君一個人就可以治理好的,必須仰賴許多人才,必須知人善任。難道上位者,不知道要選用好人?不知道選用好人才可以得到百姓的信服?為何做不到?
6.為政者的難點,分兩方面來探討:為什麼我會任用邪曲之人?
(1)是否我有私心,還是礙於情面,不想得罪請托的人?還是魄力不夠?此時就必須把人情世故和全民福祉,放在自己心上天平來稱一稱。所以選人,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2)我沒私心,但我真的判斷不出來所謂的直和枉。為什麼看不出來?這就關係到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是不是真實的依著正確的概念去實踐?當我實踐了,我才能夠判斷,誰是正直之人,誰是有德之人,誰具有真實的實踐經驗。那怎麼辦?當然就先從自己實踐,當我真正有了實踐的經驗,自然能夠判斷得清楚,也能夠選對人,安置清楚。
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關於民服,我們分兩方面來說:
(1)對於一般老百姓,讓正直有德的人在上頭來服務百姓,他們用美好的身教來引導百姓,正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百姓就有美好的典範可以看齊,內心會承許、會覺得「就應該這樣,我也要跟他一樣。」心服了。所為政者所要推動的政令其實也就不難了。這不就所謂的「身教則從」嗎?「」
(2)對於枉者、邪曲之人,我們把他的位置往下安置,會對他產生好處的。
8. 用「為政以德」這個原則,不但自己變得越來越完善,也可以以此來引導老百姓,更可以使條件還不夠的枉者,也可以產生一種潛移默化被教育的作用,而不是被拋棄。「為政以德」這個原則真是美好,它可以讓一群人一起往正直的方向而努力。
9.總結,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上位者,不論您是國君、老闆、老師、父母,我們都必須從自己先以身作則,為政以德做起,當我們自己有了實踐經驗,就可以,是非嚴明,把人看清楚,用對人,甚至安置清楚,讓一群人和和樂樂的一起往正直的方向道路走。
魯哀公問孔老夫子:「要怎麼樣做,老百姓就會來服從你呢?」孔老夫子對他說:「舉用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的人上面,把不正直的人調開。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老百姓就會服你。反過來,你把不正直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的頭上,老百姓不會服你。」
一、思惟題綱
1.孔老夫子說為政者要怎麼做,百姓才會服你?為政者怎麼做,百姓就不會服你?
2.為什麼「舉直錯諸枉」,民眾就會服你?為什麼「舉枉錯諸直」,民眾就不會服你?在您生活中有實例應證嗎?
3. 上位者要選用好的人,才可以得到百姓的信服,那為何做不到呢?
4. 本章談上位者如何讓人心服口服,請舉出為政篇那些章也在談為政之道?
三、義理講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一) 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論語•為政第二》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二十一》「孔老夫子對於為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身教則從,言教則訟」。」
3. 《論語•顏淵第十二》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4. 《論語•顏淵第十二》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二) 重點摘記
1.為政第二第19、20、21章,這三章談的都是為政之道,從當權的諸侯魯哀公發問,其次是卿大夫季康子,最後是一般的老百姓,從上到下三種不同的角色,當他們居其所的時候,如何運用為政以德這個基本原則,來改善自己的言、行、舉動,進而推己及人,產生最和諧的「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運轉法則。希望對於正在學習的我們,未來面對境界、各種關係的時候也能夠運用得上。
2.舉直錯諸枉:「舉」舉用;「直」正直;「枉」邪曲、不正直;「錯」通於措,就是安置、安插、安排。
3.魯哀公問孔老夫子「到底要怎麼做老百姓才會服你?」夫子說:「應該舉用正直的人,把政事交給他,把他安置在邪曲不正直的人上頭,如果能夠這樣的話,老百姓就會服你。相反,如果舉用邪曲的人,把他安置在正直的人上頭,百姓內心是不會服你的。」
4.為什麼說「舉枉錯諸直,就會民不服?」,為政第二章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如果你任用邪曲的人在上頭來服務引導百姓,比如任用了一位官員,來執行或宣導交通安全政策,要老百姓不要酒駕,要遵守交通規則,可是他卻屢屢被發現酒後開車,違反交通規則,此時老百姓會怎麼看待?哎!這些官員說一套做一套,自己都這樣,竟然還來要求我!算了吧。而且這把火可能還會往上延燒,百姓會覺得,領導者的眼光是不是出了問題,怎麼會選用這樣的人?於是為政者漸漸會失去民心。
5.國家絕對不是國君一個人就可以治理好的,必須仰賴許多人才,必須知人善任。難道上位者,不知道要選用好人?不知道選用好人才可以得到百姓的信服?為何做不到?
6.為政者的難點,分兩方面來探討:為什麼我會任用邪曲之人?
(1)是否我有私心,還是礙於情面,不想得罪請托的人?還是魄力不夠?此時就必須把人情世故和全民福祉,放在自己心上天平來稱一稱。所以選人,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
(2)我沒私心,但我真的判斷不出來所謂的直和枉。為什麼看不出來?這就關係到我自己在學習的過程,是不是真實的依著正確的概念去實踐?當我實踐了,我才能夠判斷,誰是正直之人,誰是有德之人,誰具有真實的實踐經驗。那怎麼辦?當然就先從自己實踐,當我真正有了實踐的經驗,自然能夠判斷得清楚,也能夠選對人,安置清楚。
7.「舉直錯諸枉,則民服」,關於民服,我們分兩方面來說:
(1)對於一般老百姓,讓正直有德的人在上頭來服務百姓,他們用美好的身教來引導百姓,正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百姓就有美好的典範可以看齊,內心會承許、會覺得「就應該這樣,我也要跟他一樣。」心服了。所為政者所要推動的政令其實也就不難了。這不就所謂的「身教則從」嗎?「」
(2)對於枉者、邪曲之人,我們把他的位置往下安置,會對他產生好處的。
8. 用「為政以德」這個原則,不但自己變得越來越完善,也可以以此來引導老百姓,更可以使條件還不夠的枉者,也可以產生一種潛移默化被教育的作用,而不是被拋棄。「為政以德」這個原則真是美好,它可以讓一群人一起往正直的方向而努力。
9.總結,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上位者,不論您是國君、老闆、老師、父母,我們都必須從自己先以身作則,為政以德做起,當我們自己有了實踐經驗,就可以,是非嚴明,把人看清楚,用對人,甚至安置清楚,讓一群人和和樂樂的一起往正直的方向道路走。
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八章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解釋)
子張向孔夫子請教怎麼去做官。孔老夫子說:
好好去學,多聽聞,對於可疑的、不了解的,暫時放著;對於知道的,要謹慎言說,就是說我知道的,而且很謹慎,這樣過失就會減少。
除了多聽,還要多去看,實際上包括多去實踐,內心不安沒保握的,暫時放著。就算是知道了,去做的時候還要很謹慎。這樣去做,就不會出岔、將來就不會後悔。
這麼一來,你開口講的話很中肯,做的事情很正確,人家當然會很重視你,你也真正能利益別人,自然「祿在其中矣」!你能夠心安理得地得到應有的這份俸祿。
思惟題綱 :
1. 子張想求得官位俸祿,孔老夫子怎麼回答他?
2. 前一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與本章「多聞闕疑,慎言其餘」,想一想,是不是都在點醒我們「常常有-不知為知 的過失」?
3. 夫子說要慎言慎行,那會不會讓人變得保守不敢有所作為呢?
4. 如何才是正確的「慎言」? 正確的「慎行」?
5.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你如何相信?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 朱熹《論語集註》「子張學干祿」…干,求也。祿,仕者之奉也。
2.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二)重點摘記
1.子張學干祿,「干」是求,「祿」是奉祿,就是子張想學做官來請教孔子。
2.孔子一心推行仁道,以利天下,宣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對做官毫無興趣,子張卻想當官,這並不符合孔子的教學目標。不過孔子沒有直接否定子張,而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
3.孔子說:要想當官,就要注意你的言行不要出錯,要謹言慎行。
(1)謹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要多聽多想,對於有疑惑的地方,先存疑不論;對於其他已經確信無疑的,也要慎言。這樣就會少犯過失。
(2)慎行:「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要多見,博覽古今天下之事,研究其本末曲直的道理,對於那些危而不安,不明朗、不安穩的事情,姑且存而不行;對於已經看得很準的事情,也要謹慎行之。這樣就不大會做出令人後悔的事情。
(3)此處的謹言慎行,不是讓人變得非常保守,而是要善始善終、不折不扣,避免偏離正確的言行的標準。好比說,路線已經研究清楚了,上路就要謹慎,不要跑到歧路。
4.「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像以上這樣,言行都少犯錯誤,言必有理有據,行事每每成功,有了這樣的德行和業績,必然為眾人所擁戴,為上級所賞識。一旦機會到來,自然會被舉用為官。雖不求,而官祿自然臨身,所以說「祿在其中矣」。
5.在當前功利的社會風氣下,想求奉祿、名利財位的人並不少,但某些人求取的心態是急功近利,求取的方法是不擇手段,給社會帶來種種弊端和危害。就其本人即使一時僥倖得到,也遲早會再被剝奪,甚至付出更大的代價。
6.如何求得官位俸祿,孔夫子在此指出一條正路。要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就是要從端正自己的言行入手,回到修身立德的根本。如果肯這樣努力,那所求的財位,才會穩穩地獲得。凡事都有它一定的規律,方法對了,結果就一定會出現。(因正則果圓)
為政 第18章 師父帶我們又一重的學習
18章,子張問為官,孔夫子給了他答案。
同樣是學生的樊遲,問學稼、學圃,孔子不回答,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乃至衛靈公問作戰之道,孔子說:這個我不會!「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實際上,孔子是樣樣都通,為什麼不回答 ? 而在這裡,子張問怎麼做官,夫子反而教他呢?
是孔子對做官有興趣嗎 ? 你可能會說,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去遊說,不是就是想能夠謀得一官半職嗎 ? 是,從表面上看,他一天到晚是在希求一個官位。
但,夫子為的是什麼 ? 他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
夫子是希望藉這樣的職位,來推行他的仁道。夫子從修身立命,推己及人進而要想普利天下。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推行仁道,必須要有一定的位置,才能夠推行。
既然子張有這個志向,夫子就因勢利導,教他為官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上,讓他漸漸地能夠得到自他俱利。
師父說,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孔老夫子他的中心思想,以及他的善巧。
(解釋)
子張向孔夫子請教怎麼去做官。孔老夫子說:
好好去學,多聽聞,對於可疑的、不了解的,暫時放著;對於知道的,要謹慎言說,就是說我知道的,而且很謹慎,這樣過失就會減少。
除了多聽,還要多去看,實際上包括多去實踐,內心不安沒保握的,暫時放著。就算是知道了,去做的時候還要很謹慎。這樣去做,就不會出岔、將來就不會後悔。
這麼一來,你開口講的話很中肯,做的事情很正確,人家當然會很重視你,你也真正能利益別人,自然「祿在其中矣」!你能夠心安理得地得到應有的這份俸祿。
思惟題綱 :
1. 子張想求得官位俸祿,孔老夫子怎麼回答他?
2. 前一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與本章「多聞闕疑,慎言其餘」,想一想,是不是都在點醒我們「常常有-不知為知 的過失」?
3. 夫子說要慎言慎行,那會不會讓人變得保守不敢有所作為呢?
4. 如何才是正確的「慎言」? 正確的「慎行」?
5.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你如何相信?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 朱熹《論語集註》「子張學干祿」…干,求也。祿,仕者之奉也。
2.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二)重點摘記
1.子張學干祿,「干」是求,「祿」是奉祿,就是子張想學做官來請教孔子。
2.孔子一心推行仁道,以利天下,宣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對做官毫無興趣,子張卻想當官,這並不符合孔子的教學目標。不過孔子沒有直接否定子張,而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
3.孔子說:要想當官,就要注意你的言行不要出錯,要謹言慎行。
(1)謹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要多聽多想,對於有疑惑的地方,先存疑不論;對於其他已經確信無疑的,也要慎言。這樣就會少犯過失。
(2)慎行:「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要多見,博覽古今天下之事,研究其本末曲直的道理,對於那些危而不安,不明朗、不安穩的事情,姑且存而不行;對於已經看得很準的事情,也要謹慎行之。這樣就不大會做出令人後悔的事情。
(3)此處的謹言慎行,不是讓人變得非常保守,而是要善始善終、不折不扣,避免偏離正確的言行的標準。好比說,路線已經研究清楚了,上路就要謹慎,不要跑到歧路。
4.「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像以上這樣,言行都少犯錯誤,言必有理有據,行事每每成功,有了這樣的德行和業績,必然為眾人所擁戴,為上級所賞識。一旦機會到來,自然會被舉用為官。雖不求,而官祿自然臨身,所以說「祿在其中矣」。
5.在當前功利的社會風氣下,想求奉祿、名利財位的人並不少,但某些人求取的心態是急功近利,求取的方法是不擇手段,給社會帶來種種弊端和危害。就其本人即使一時僥倖得到,也遲早會再被剝奪,甚至付出更大的代價。
6.如何求得官位俸祿,孔夫子在此指出一條正路。要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就是要從端正自己的言行入手,回到修身立德的根本。如果肯這樣努力,那所求的財位,才會穩穩地獲得。凡事都有它一定的規律,方法對了,結果就一定會出現。(因正則果圓)
為政 第18章 師父帶我們又一重的學習
18章,子張問為官,孔夫子給了他答案。
同樣是學生的樊遲,問學稼、學圃,孔子不回答,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乃至衛靈公問作戰之道,孔子說:這個我不會!「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實際上,孔子是樣樣都通,為什麼不回答 ? 而在這裡,子張問怎麼做官,夫子反而教他呢?
是孔子對做官有興趣嗎 ? 你可能會說,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去遊說,不是就是想能夠謀得一官半職嗎 ? 是,從表面上看,他一天到晚是在希求一個官位。
但,夫子為的是什麼 ? 他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
夫子是希望藉這樣的職位,來推行他的仁道。夫子從修身立命,推己及人進而要想普利天下。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推行仁道,必須要有一定的位置,才能夠推行。
既然子張有這個志向,夫子就因勢利導,教他為官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上,讓他漸漸地能夠得到自他俱利。
師父說,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孔老夫子他的中心思想,以及他的善巧。
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七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夫子對子路說:「由啊!我教你什麼叫做「知道」,你知道的,就是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思惟題綱 :
1.我會不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嗎?
2.師父說,有一種人因為畏縮,雖然知道了,還是不敢表達知道;有一種人衝勁很大,不知道的,也覺得像知道,橫衝直闖。這兩個都不對。省思一下,你有過嗎?
3.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這種「不知為知」在學習路上有什麼損失?要如何避免?
重點摘記
1.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好勇,有些魯莽,講話衝口而出,不管自己知道不知道都要發表看法。但他聞過則喜,非常樂意聽別人指出他的毛病,以求改過遷善。在這裡孔子誡勉他:什麼是真正的知道。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知道,才是真正的有智慧。不要自己並不知道,或者還一知半解,卻覺得很懂,那未免自欺。”
2.我們會「不知道卻覺得自己知道」嗎?我們會犯這個錯誤。因為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知識,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思想,於是,內心對尊長就沒有那麼恭敬了,對別人的意見也不大容易聽得進去,甚至於沒有用心聽清楚。
3.現在我們跟師友學習聖賢之道,對於聞所未聞的東西,還會去認真聽一下;而聽到曾經聽過的,心裡就會不耐煩,說這個我都懂了。但是,我們真的懂了嗎?如果懂了,為什麼用不上?為什麼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為什麼那麼多的煩惱排解不開?為什麼在人前顯得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孤獨脆弱?遇到困局時,為什麼沒有智慧找出一條輕巧的出路,而怨天尤人呢?…顯然,並沒有真懂,頂多知道一些文字皮毛罷了。
4.要承認自己無知並不容易,這是功夫,需要練的。
5.儒家以學跟習為生命的特徵,要讓自己能夠安住在學習的狀態,要分清楚真懂和假懂,認得自己的無知,才可。
6.「不知為知」是學道之人的大忌,一定要覺察並及早剷除,否則一定會阻擋自己前進的通道。所以,請記住孔子對我們的誡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師父對我們的策勵 ==
子路是孔夫子很喜歡的學生,子路衝勁很大,屬於狂者(反過來是狷者),狂者進取心很強,只要碰到一點點,就會衝口而出,但是往往問題不一定把握得準。子路就是這種人。
所以,夫子就教誡子路,說:由啊,我好好地要告訴你,你怎麼樣才能夠好好地學習呢,要認識什麼是知道,真正的知道,是真正的認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把握得住。
師父接著點出,2000多年前子路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毛病,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所以,師父希望透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要去避免「不知為知」的毛病,不要再犯。這點相當重要、相當重要 !
孔夫子對子路說:「由啊!我教你什麼叫做「知道」,你知道的,就是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思惟題綱 :
1.我會不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嗎?
2.師父說,有一種人因為畏縮,雖然知道了,還是不敢表達知道;有一種人衝勁很大,不知道的,也覺得像知道,橫衝直闖。這兩個都不對。省思一下,你有過嗎?
3.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這種「不知為知」在學習路上有什麼損失?要如何避免?
重點摘記
1.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好勇,有些魯莽,講話衝口而出,不管自己知道不知道都要發表看法。但他聞過則喜,非常樂意聽別人指出他的毛病,以求改過遷善。在這裡孔子誡勉他:什麼是真正的知道。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知道,才是真正的有智慧。不要自己並不知道,或者還一知半解,卻覺得很懂,那未免自欺。”
2.我們會「不知道卻覺得自己知道」嗎?我們會犯這個錯誤。因為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知識,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思想,於是,內心對尊長就沒有那麼恭敬了,對別人的意見也不大容易聽得進去,甚至於沒有用心聽清楚。
3.現在我們跟師友學習聖賢之道,對於聞所未聞的東西,還會去認真聽一下;而聽到曾經聽過的,心裡就會不耐煩,說這個我都懂了。但是,我們真的懂了嗎?如果懂了,為什麼用不上?為什麼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為什麼那麼多的煩惱排解不開?為什麼在人前顯得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孤獨脆弱?遇到困局時,為什麼沒有智慧找出一條輕巧的出路,而怨天尤人呢?…顯然,並沒有真懂,頂多知道一些文字皮毛罷了。
4.要承認自己無知並不容易,這是功夫,需要練的。
5.儒家以學跟習為生命的特徵,要讓自己能夠安住在學習的狀態,要分清楚真懂和假懂,認得自己的無知,才可。
6.「不知為知」是學道之人的大忌,一定要覺察並及早剷除,否則一定會阻擋自己前進的通道。所以,請記住孔子對我們的誡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師父對我們的策勵 ==
子路是孔夫子很喜歡的學生,子路衝勁很大,屬於狂者(反過來是狷者),狂者進取心很強,只要碰到一點點,就會衝口而出,但是往往問題不一定把握得準。子路就是這種人。
所以,夫子就教誡子路,說:由啊,我好好地要告訴你,你怎麼樣才能夠好好地學習呢,要認識什麼是知道,真正的知道,是真正的認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把握得住。
師父接著點出,2000多年前子路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毛病,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所以,師父希望透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要去避免「不知為知」的毛病,不要再犯。這點相當重要、相當重要 !
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六章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解釋:如果我們把全部的精神放在非中道的事情上,就是說不在中庸這個方向去走,偏向任何一個地方去做的話,那麻煩就來了。
思維題綱:
1.想想有沒有常花時間在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情上?對這件事的內涵意義曾深入思考過嗎?
2.您對“異端”的看法是什麼?晚上義理解釋後,試比對一下講師的說法。
3.君子「不器」和「異端」二者,是否有衝突?
4.現今多元社會觀點下,對於“異端”您會認為“斯害也已”?有這麼嚴重嗎?
義理解說重點摘記:
1. “攻”的意思是專治,也就是指很專心一意地去研究、去從事某樣東西,與攻讀博士學位的“攻”是一樣的。關鍵,是要理解什麼是異端。
2.朱熹解釋,說“非聖人之道而別為異端”,是說,只要不是聖人之道,就是異端。
3.儒家的聖人之道,就是克己復禮,修身立德,最後圓滿智仁勇這三種達德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是以提升心靈為主,但也不忽視物質,以物質為輔。
4.案:朱子言:背離了追求仁德、提升心靈的這個主軸,就是所謂異端。一心追求物質,任憑物欲膨脹氾濫,忽視乃至放棄對精神道德的修為,這樣會有很大的害處。
5. 人類專門依賴科技,發展科技,而不用道德去節制它,其實連自己也控制不了它的後果,結果往往得不償失。再比如,網路越來越發達……
6. 從政為官,本應為了造福一方,來成全自己、人人清明的美德。但如果從這個初衷上滑落,一心追求個人的名利享受,就會貪污腐化,乃至說最後淪為階下囚而追悔莫及。
7. 一個人肯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一般而言也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不能有一個中心---回歸到實現高尚的人生宗旨,那麼到後來,即使像一本活百科,對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是人生境界卻難免很一般。所以失去中心而到處發散,這也是一種攻乎異端,對人生價值也是一種損害。
8. 攻乎異端還可以從偏離中庸之道的角度去理解,避免這種錯誤的方法,就像孔子那樣,“叩其兩端而竭焉”。在處理事情時,要對事情的現象和本質、利和不利的一面、近期和長期效果、對自和對他、對局部和對整體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都儘量做觀察思考之後,然後再進行取捨,這樣就可以避免偏頗遺漏,貼近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
解釋:如果我們把全部的精神放在非中道的事情上,就是說不在中庸這個方向去走,偏向任何一個地方去做的話,那麻煩就來了。
思維題綱:
1.想想有沒有常花時間在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情上?對這件事的內涵意義曾深入思考過嗎?
2.您對“異端”的看法是什麼?晚上義理解釋後,試比對一下講師的說法。
3.君子「不器」和「異端」二者,是否有衝突?
4.現今多元社會觀點下,對於“異端”您會認為“斯害也已”?有這麼嚴重嗎?
義理解說重點摘記:
1. “攻”的意思是專治,也就是指很專心一意地去研究、去從事某樣東西,與攻讀博士學位的“攻”是一樣的。關鍵,是要理解什麼是異端。
2.朱熹解釋,說“非聖人之道而別為異端”,是說,只要不是聖人之道,就是異端。
3.儒家的聖人之道,就是克己復禮,修身立德,最後圓滿智仁勇這三種達德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是以提升心靈為主,但也不忽視物質,以物質為輔。
4.案:朱子言:背離了追求仁德、提升心靈的這個主軸,就是所謂異端。一心追求物質,任憑物欲膨脹氾濫,忽視乃至放棄對精神道德的修為,這樣會有很大的害處。
5. 人類專門依賴科技,發展科技,而不用道德去節制它,其實連自己也控制不了它的後果,結果往往得不償失。再比如,網路越來越發達……
6. 從政為官,本應為了造福一方,來成全自己、人人清明的美德。但如果從這個初衷上滑落,一心追求個人的名利享受,就會貪污腐化,乃至說最後淪為階下囚而追悔莫及。
7. 一個人肯博覽群書,廣泛涉獵,一般而言也是好事,但是如果他不能有一個中心---回歸到實現高尚的人生宗旨,那麼到後來,即使像一本活百科,對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是人生境界卻難免很一般。所以失去中心而到處發散,這也是一種攻乎異端,對人生價值也是一種損害。
8. 攻乎異端還可以從偏離中庸之道的角度去理解,避免這種錯誤的方法,就像孔子那樣,“叩其兩端而竭焉”。在處理事情時,要對事情的現象和本質、利和不利的一面、近期和長期效果、對自和對他、對局部和對整體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都儘量做觀察思考之後,然後再進行取捨,這樣就可以避免偏頗遺漏,貼近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
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五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老夫子說:假使我們只是在學,而不從實際做事情過程當中思惟、觀察、抉擇的話,那還是茫然無所得,對我們所學的內涵還是一無所知。如果很會動腦筋,而沒有善學,只緣在自己有限的經驗思惟,很容易就陷在裡邊,既不廣又不深,而實際上是錯了,錯了而又陷在錯誤裡邊,更糟糕!所以思而不學,則殆,「殆」換句話說,那就麻煩了!
思惟題綱:
1. 學習之後,不去思惟觀察,會如何呢?為什麼?
2. 總是在冥思苦想,卻不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會如何呢?為什麼?
3.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
(一)引用經文 :
1.《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二)重點摘記
1.本章談「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
2.「學而不思則罔」,學就是要跟師友學習,聽他們的指導或建議,學了之後不去思惟消化,把所學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則不免依舊迷惘。
3.舉例: 我們學了「君子不器」之後,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處事方式不同的人,你不耐煩、不能包容,甚至責備人家,你陷在自己的器當中,所學的「君子不器」沒上用,觸境即昏,這叫做「罔」。
4.為什麼學習了還是「罔」?實際上,從聽到一個道理到能夠用得上這個道理,還差一段距離,要靠「思」來完成這段距離。僅憑聽完之後留下的印象,是無法突破自己習慣的。
5.要思考什麼呢?以「君子不器」來說,我們要思考:什麼是君子不器?為什麼要不器?這樣有什麼好處?不這樣有什麼壞處?怎麼把自己從器的局限中引導出來?
6. 如果我們對「君子不器」經過思考之後,就會想說--與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正好幫助我突破原來的「器」,讓我不拘一格,能擔當大任。所以不會排斥對方,會以學習的心態跟人相處。如此,對「君子不器」也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7.「思」不僅僅是獨自去想,更需要歷事練心,從實踐中去體悟其中的道理,這樣又可以加深理解。如上例。所以學了要思,讓學和思進入一種良性循壞。
8.「思而不學則殆」,「殆」是危而不安,如果我們總是在那裡冥思苦想,卻不去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那是危險而不安全的。
9.愛思考、愛動腦筋,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思而不學則殆」呢?因為自己再怎麼想,也不會超出個人的經驗範圍,而我們自己的經驗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是正確的。如果封閉在自我的經驗中一直想下去,要麼一籌莫展,要麼得到片面乃至錯誤的結論並依之行事,而且還會養成壞習慣--不愛求教于人,那豈不是危而不安!
10.孔子曾總結自己的經驗,來勸誡我們。《衛靈公第十五篇》,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他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思考問題,卻發現並沒有什麼收穫,與其這樣實在不如去學習啊。
====
師父的巧妙譬喻 - 學和思的關係
Q3: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A3:師父說,學、思二者相輔相成,「學」像吃東西,「思」就像去消化它。如果光吃而不能消化的話,身體吸收不到營養;如果消化很好但肚子裡沒東西的話,會把腸胃系統弄壞掉。
第11章講「溫故而知新」,是指學過了以後自己知道了,再由於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以前認識的東西就會有新的概念再產生。不過,始終不能停,要不斷地加深、加廣,才能夠漸漸學到我們該學的,那時候內心當中的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出現,也才能真正領悟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相狀。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始終不可偏廢。
孔老夫子說:假使我們只是在學,而不從實際做事情過程當中思惟、觀察、抉擇的話,那還是茫然無所得,對我們所學的內涵還是一無所知。如果很會動腦筋,而沒有善學,只緣在自己有限的經驗思惟,很容易就陷在裡邊,既不廣又不深,而實際上是錯了,錯了而又陷在錯誤裡邊,更糟糕!所以思而不學,則殆,「殆」換句話說,那就麻煩了!
思惟題綱:
1. 學習之後,不去思惟觀察,會如何呢?為什麼?
2. 總是在冥思苦想,卻不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會如何呢?為什麼?
3.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
(一)引用經文 :
1.《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二)重點摘記
1.本章談「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
2.「學而不思則罔」,學就是要跟師友學習,聽他們的指導或建議,學了之後不去思惟消化,把所學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則不免依舊迷惘。
3.舉例: 我們學了「君子不器」之後,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處事方式不同的人,你不耐煩、不能包容,甚至責備人家,你陷在自己的器當中,所學的「君子不器」沒上用,觸境即昏,這叫做「罔」。
4.為什麼學習了還是「罔」?實際上,從聽到一個道理到能夠用得上這個道理,還差一段距離,要靠「思」來完成這段距離。僅憑聽完之後留下的印象,是無法突破自己習慣的。
5.要思考什麼呢?以「君子不器」來說,我們要思考:什麼是君子不器?為什麼要不器?這樣有什麼好處?不這樣有什麼壞處?怎麼把自己從器的局限中引導出來?
6. 如果我們對「君子不器」經過思考之後,就會想說--與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正好幫助我突破原來的「器」,讓我不拘一格,能擔當大任。所以不會排斥對方,會以學習的心態跟人相處。如此,對「君子不器」也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7.「思」不僅僅是獨自去想,更需要歷事練心,從實踐中去體悟其中的道理,這樣又可以加深理解。如上例。所以學了要思,讓學和思進入一種良性循壞。
8.「思而不學則殆」,「殆」是危而不安,如果我們總是在那裡冥思苦想,卻不去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那是危險而不安全的。
9.愛思考、愛動腦筋,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思而不學則殆」呢?因為自己再怎麼想,也不會超出個人的經驗範圍,而我們自己的經驗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是正確的。如果封閉在自我的經驗中一直想下去,要麼一籌莫展,要麼得到片面乃至錯誤的結論並依之行事,而且還會養成壞習慣--不愛求教于人,那豈不是危而不安!
10.孔子曾總結自己的經驗,來勸誡我們。《衛靈公第十五篇》,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他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思考問題,卻發現並沒有什麼收穫,與其這樣實在不如去學習啊。
====
師父的巧妙譬喻 - 學和思的關係
Q3: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A3:師父說,學、思二者相輔相成,「學」像吃東西,「思」就像去消化它。如果光吃而不能消化的話,身體吸收不到營養;如果消化很好但肚子裡沒東西的話,會把腸胃系統弄壞掉。
第11章講「溫故而知新」,是指學過了以後自己知道了,再由於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以前認識的東西就會有新的概念再產生。不過,始終不能停,要不斷地加深、加廣,才能夠漸漸學到我們該學的,那時候內心當中的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出現,也才能真正領悟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相狀。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始終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