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解釋)
子張向孔夫子請教怎麼去做官。孔老夫子說:
好好去學,多聽聞,對於可疑的、不了解的,暫時放著;對於知道的,要謹慎言說,就是說我知道的,而且很謹慎,這樣過失就會減少。
除了多聽,還要多去看,實際上包括多去實踐,內心不安沒保握的,暫時放著。就算是知道了,去做的時候還要很謹慎。這樣去做,就不會出岔、將來就不會後悔。
這麼一來,你開口講的話很中肯,做的事情很正確,人家當然會很重視你,你也真正能利益別人,自然「祿在其中矣」!你能夠心安理得地得到應有的這份俸祿。
思惟題綱 :
1. 子張想求得官位俸祿,孔老夫子怎麼回答他?
2. 前一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與本章「多聞闕疑,慎言其餘」,想一想,是不是都在點醒我們「常常有-不知為知 的過失」?
3. 夫子說要慎言慎行,那會不會讓人變得保守不敢有所作為呢?
4. 如何才是正確的「慎言」? 正確的「慎行」?
5.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你如何相信?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 朱熹《論語集註》「子張學干祿」…干,求也。祿,仕者之奉也。
2.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1.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二)重點摘記
1.子張學干祿,「干」是求,「祿」是奉祿,就是子張想學做官來請教孔子。
2.孔子一心推行仁道,以利天下,宣導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對做官毫無興趣,子張卻想當官,這並不符合孔子的教學目標。不過孔子沒有直接否定子張,而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
3.孔子說:要想當官,就要注意你的言行不要出錯,要謹言慎行。
(1)謹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要多聽多想,對於有疑惑的地方,先存疑不論;對於其他已經確信無疑的,也要慎言。這樣就會少犯過失。
(2)慎行:「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要多見,博覽古今天下之事,研究其本末曲直的道理,對於那些危而不安,不明朗、不安穩的事情,姑且存而不行;對於已經看得很準的事情,也要謹慎行之。這樣就不大會做出令人後悔的事情。
(3)此處的謹言慎行,不是讓人變得非常保守,而是要善始善終、不折不扣,避免偏離正確的言行的標準。好比說,路線已經研究清楚了,上路就要謹慎,不要跑到歧路。
4.「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像以上這樣,言行都少犯錯誤,言必有理有據,行事每每成功,有了這樣的德行和業績,必然為眾人所擁戴,為上級所賞識。一旦機會到來,自然會被舉用為官。雖不求,而官祿自然臨身,所以說「祿在其中矣」。
5.在當前功利的社會風氣下,想求奉祿、名利財位的人並不少,但某些人求取的心態是急功近利,求取的方法是不擇手段,給社會帶來種種弊端和危害。就其本人即使一時僥倖得到,也遲早會再被剝奪,甚至付出更大的代價。
6.如何求得官位俸祿,孔夫子在此指出一條正路。要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就是要從端正自己的言行入手,回到修身立德的根本。如果肯這樣努力,那所求的財位,才會穩穩地獲得。凡事都有它一定的規律,方法對了,結果就一定會出現。(因正則果圓)
為政 第18章 師父帶我們又一重的學習
18章,子張問為官,孔夫子給了他答案。
同樣是學生的樊遲,問學稼、學圃,孔子不回答,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乃至衛靈公問作戰之道,孔子說:這個我不會!「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實際上,孔子是樣樣都通,為什麼不回答 ? 而在這裡,子張問怎麼做官,夫子反而教他呢?
是孔子對做官有興趣嗎 ? 你可能會說,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去遊說,不是就是想能夠謀得一官半職嗎 ? 是,從表面上看,他一天到晚是在希求一個官位。
但,夫子為的是什麼 ? 他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
夫子是希望藉這樣的職位,來推行他的仁道。夫子從修身立命,推己及人進而要想普利天下。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推行仁道,必須要有一定的位置,才能夠推行。
既然子張有這個志向,夫子就因勢利導,教他為官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讓他回歸到修身立德的主軸上,讓他漸漸地能夠得到自他俱利。
師父說,從這地方我們也看得出來,孔老夫子他的中心思想,以及他的善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