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複習

複習為政第二的義理  重點摘記

1. 論語學而第一側重於個人的學養,有了這個基礎,進一步還要幫助他人進入聖賢正道,這就涉及到為政,因為政者正也,為政的本質就是導人入正。
2. 所以學而第一之後,緊接著第二章談為政。為政開宗明義以「為政以德」楷定出整個為政篇的總綱。
3. 接下來的章節基本沿著為政與修德的線索展開,有的側重說明為政的原則方  法,有的側重說明為學修德要領關鍵。為政以德要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作為基礎。
4.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告訴我們為學修德的核心方法是思惟。《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是為學的三個步驟 : 學問、思辯、篤行,而思惟貫穿這三個步驟。
5. 向師長學習提問時,要隨著師長的思路展開思惟,才能把師長所教的道理聽明白弄清楚。明白了道理還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所謂慎思明辨,才能從內心深處認可這些道理。認可這些道理,在篤行實踐時,還是要通過思惟才能觀察判斷出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所學的道理,從而損惡益善不斷進步。可以說,依他自己的思惟,學問、思辯、篤行都不能實現;思惟要依照聖賢經典的義理,以正確的方法、思考正確的內容,方為正確的思惟。否則就成為邪思惟,是錯誤的思惟,錯誤的思惟導致錯誤見解是無法用來指導實踐的。所以第二章告訴我們,不但要思惟而且要正確的思惟,所以叫思無邪。
6.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於本章中講述他一生為學修德的全部過程。從中體會到,為學修德有一定的次第步驟進行的,每一個步驟都有所應達到的功夫境界。從下腳第一步開始,按照步驟系統修學,一個人可以經由 志於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功夫,最終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聖賢境界。
7. 第五至第八章談如何盡孝的問題,除孝道之外,在成聖成賢的境界中,同樣  做為根本的是親近師長,所以學而第一提到「汎愛眾而親仁,就有道而正焉。」  「親仁」就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就有道」就是靠近有道德學問的人,如何找到有仁德的人、有道德學問的人?要學會觀察,所以就要對人進行觀察。
8. 所以第十章孔子教我們如何對人觀察,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   安。」
9. 第十一章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為人師的人,應該有怎樣基本條件?「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作師長的要有這樣的基本條件。
10. 作弟子的應具備哪些條件呢 ? 第九章講作弟子的要像顏回這樣「不違如愚」              要敬重師長 , 不違背師長教導。」
11. 第十二章講「君子不器」,是說作弟子的要有高遠廣大的學習目標,不能只    滿足於某方面的專業人才。就廣度而言,要做六藝皆通的通才;高度而言,要做天地般的聖賢。
12.第十三章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是說作弟子的聽了師長的教導要努力的去實踐 , 而不只是停在文字上,說起來頭頭是道,而作起來一無是處。
13.第十四章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說作弟子的要像君子那樣包容團結一切人,沒有宗派,不可像小人黨同伐異。有黨同伐異的習慣,對師長的教導沒法做到不違如愚,就會只挑配自己胃口的聽。一個人如果經過努力,具備了這些作弟子的條件,透過正確的觀察,找到合條件的師長,就可以跟著師長學了。
14.在跟師長學,有幾個特點要特別注意,所以接下來,第十五章談要「學思結合」,學是向師長請教,聽到一些道裡如果不認真思考,無法變成自己確定不移的見解,遇到事就會迷網,所以叫「學而不思則罔」;反過來,如果不向師長請教,而只是自己思考,往往會陷入錯誤的思路導致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實踐必然會失敗,所以叫「思而不學則殆」。
15. 第十六章講「不要攻乎異端」,《尚書》允執其中,就是信守中庸之道。換句話說,按照正確的方法 ,把握住重點去做,整個為學修德的內涵就在這上頭。 這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這才是我們應該專心努力的。如果我們不在這個方向上努力,偏向其他方面都可以叫「攻乎異端」。那麼怎樣才能保證在學修中不偏向異端呢 ? 比較穩妥的做法,一開始對於整個成聖成賢的體系,有個完整的認識,「知其正心、明其本末 」,這樣走起來每一步都可保證方向正確,就不會產生走偏的問題。
16. 第十七章講的,要有老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特別是要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錯誤不懂裝懂,甚至好為無師。師長的話是根本聽不進去的,因為認為自己甚麼都懂了。
17.第二十二章講為學修德一定要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可以說是整個成聖成賢的進階體系的中心所在,因為為學修德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實現成聖成賢的理想。為學過程中所作的一切都是圍繞這個理想而展開的,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實踐它,就要靠接下來二十三章。       
18. 第二十三章講損惡益善的損益功夫,要怎樣做到該損的損、該益的益?靠第二十四章講的「見義勇為」的道德勇氣。
19.「為學修德」略做總結 : 為學修德是按照一定的次第步驟進行的,有一個完整的成聖成賢的進階體系,在這個進階體系中,是要照親近師長為根本,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心,學習者具備了這些作弟子的條件,找到良師,通過向師長請教和正確的思惟,整個成聖成賢的進階體系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有了完整的認識為指導,再配合上見義勇為的道德勇氣,按照正確的次第步驟,損惡益善,步步向上,最終一定會達到內聖外王、止於至善的聖賢境界。
20. 通過為學修德,為政者的道德修養越來越深厚,為政以德就有堅實的基礎。
21. 再簡單梳理一下為政篇 :
◎第一章楷定為政的總綱,施政者當為政以德。為什麼要為政以德?從施政層面而言,為政以德才能收到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一種垂拱而治的施政效果 。
◎第三章是對第一章的解釋說明,為什麼為政以德就可以收到垂拱而治的施政效果呢?因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施政者若能夠為政以德的話,百姓就會產生道德自律,自然就會風行草偃,同化如流。既然為政以德有如此之效,如何做到呢?
◎第十八到二十一章 , 就庶人、士、大夫、諸侯等不同的身分,具體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社會中如何做到為政以德。
◎第二十二到二十四章 進入第二篇的總結,為政和修德兩條線索會合在一起,這三章可以從為政和修德兩個角度來體會。下面從為政的角度來看這三章 :
為政以德,近可收垂拱而治之效,遠可實現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
◎第二十二章指出,信這種德性對於為政至關重要。為政者要取信於民,還體現為政者要建立起「修己安人、圓滿仁德」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
◎第二十三章指出,如果一代一代的為政者,都能秉持著對仁德理想的追求,而且因時制宜,對典章制度作適當的損益調整,以保證仁德的落實,國家社會就會朝著世界大同的美好境界邁進。在實現美好理想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種種的艱難險阻,為政者若能保持一種見義勇為無畏的精神,那麼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最終一定會實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