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第二十章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解釋)
魯國大夫季康子請問孔子:怎樣使老百姓對上面的人又敬重、又忠心,彼此還能互相勸勉?孔老夫子回說 : 你上面的人對下面的人,非常莊重,做事情有原則不亂來,下面的人自然就恭敬你。你上面的人對尊長能夠孝、對子女能夠慈,下面的人自然就忠於你。舉用好的人、教導條件不夠的人,老百姓自然得到策勵、勸勉。

思惟題綱
1.對季康子的問題「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夫子給的答案是什麼?
2.夫子給的答案,師父說夫子是在告訴季康子真正重要的話「身教則從,言教則訟」,為政者重要的原則-要身體力行。師父為什麼這麼說?
3.我們都會希望下面的人呈現「敬、忠,以勸」的景象,那就要做到「莊重、孝慈,舉善而教不能」,請問我自己做得如何?怎麼可以做得更好?

引用經文及資料
1.「誠於中,形於外。」 /出自:《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孟子.離婁(下)》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3.「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出自《論語.雍也第六》1.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5.「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出自《論語.學而第一》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6.「使民以時」/出自《論語‧學而第一》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7.「文王視民如傷」/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8.「言教則訟,身教則從。」/出自《論語摸象(二十一)》孔老夫子對於為政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身教則從,言教則訟」。

重點摘記
1.季康子,魯國卿大夫,請問孔子,執政為官者,在差使百姓時,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對他既敬重又忠心,而且百姓之間也能夠互相勸勉。從這個發問可知,季康子使民的動機並不純正,他希望百姓能聽從他、臣服他。魯國當時是由三家專權,不合禮法,特別是季孫氏,季康子本身違禮,卻又希望下面的百姓能夠做到,並不合道理。
2.孔子雖然瞭解季康子的動機,還是很有耐心、很善巧地引導季康子。內容有三部分: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第一部分「臨之以莊,則敬」:
 (1)「臨」面臨面對,指上對下。「莊」莊嚴莊重,包含內心心態,及外在行為或威儀兩方面。外顯在的行為或威儀又來自內在的心態,所謂「誠於忠,形於外」。整句的意思,上面對下面,能夠內心非常莊重,做事有一定的原則,不會亂來,這樣百姓自然就會恭敬你。如果上對下不莊重,譬如:老師在講臺上穿著拖鞋、短褲;老闆面對員工的請問,是一邊忙自己的事情;父母動不動就送白眼跟孩子說:這麼簡單還不會?請問下面的學生、員工、孩子會做何感受?
(2)省思我們對下的態度是如何?我高你低、我尊你卑、我花錢你辦事、我該差遣你、你本來就應該為我所用?! 如果是這樣,你在跟人的言行互動、眼神語氣,就少了一分尊重,甚至有無禮的要求。
(3)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兄弟來愛護,臣子就會把國君看成是最親近的人,他會竭盡一切保護國君。孟子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國君把臣子看成是替自己工作的狗馬、漠不關心,臣子會把國君看成過路人,視若無睹。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君把臣子看成是地上的爛泥雜草,任意踐踏,臣子會把國君當成仇敵一般地憎恨。總言之,孟子告訴我們,我們尊重別人,自然贏得別人的尊重;我們瞧不起別人,別人也不把我們當作一回事。這是相對的運轉法則。
(4)孔子曾經指導仲弓要「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執政者面對百姓,必須「居敬」,內心存有一份對人的恭敬;必須「行簡」,施政要能夠簡約,為人民著想。「居敬」就像「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像出門要去迎見貴賓一樣,在穿著上會更端莊,言行上會更恭敬、更慎重;差使人民去做事時,就像要去從事參與盛大的祭典,參與盛大的祭典,會非常慎重恭敬,甚至是戰戰兢兢的。
(5)就像我們師父,每次舉辦的營隊,他說他是義工,他會到營隊來陪伴我們、教育我們、引導我們,在營隊結束時,他總是非常真誠的讚歎我們,真是太感謝你們了!真是辛苦大家了!你們做得真是太好了!所以,舉辦營隊雖然辛苦,但是聽到老師由衷的讚歎,我們也做得甘之如飴,而且對老師的恭敬愈加濃厚。
4.第二部分「孝慈,則忠」:
對父母、尊長能夠孝順、對晚輩或屬下能夠慈愛,百姓自然就會對你忠心。因為,孝悌仁之本,真正敬愛父母、對子女慈愛的人,也會用這種心情來推己及人,會敬愛百姓、愛護百姓,代百姓著想,會使民以時,在差使百姓時,就會想:我要選什麼時間?現在忙於農務嗎?會耽誤他們的生民大計嗎?處處視民如子、愛民如子。甚至就像「文王視民如傷」,百姓自然會被你感動。對待你就如同父兄,盡心盡力為你付出。
5.第三部分「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舉」舉用,把善的、正直的榜樣立起來,而且教導能力比較差的人。舉善,就可以見賢思齊;教不能,上面的人有愛心耐心地陪伴與教導能力差的,就可以帶動老百姓的善行。
(2)舉例,老師在班級裡選出模範生,把他值得大家見賢思齊的優點,一一地說出,讓大家的學習有標杆作用。對於程度差、有障礙的孩子,老師耐心地陪伴他、教導他,甚至他稍有進步就在大眾前提出來鼓勵,不但幫助這個孩子站起來,也會帶動其他學生仿效行善,一顆顆的善心被啟動,營造出善的環境,大家在這環境中彼此學習,互相鼓勵,互相陪伴。
6.總結,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想想,我們對下面的員工、下屬、學生、子女是不是也有所期待?該如何辦到?感謝孔子在此作了最好的示範教育。「身教則從,言教則訟。」唯有自己努力去實踐,才能夠影響別人、勸勉別人、幫助別人。你不用要求,而是他看著你做,內心被你感動,就樂意跟著你走!你是用一顆心去帶動另一顆心,這時,你有什麼才真正能夠傳遞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