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第二十一章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解釋:
有人問孔老夫子說:「你為什麼不出來從政呢?」孔老夫子就說:「《書經》說孝是什麼呢?以這個孝的精神,從基本的家庭出發,不但對父母,父母以外的是兄弟,同樣的那個心對你周圍的人,擴大了以後到整個的社會。拿這個精神對人,就是為政。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才叫作政治呢?
思惟題綱:
1.一個從政者,您覺得先需要哪些基本的磨練和條件?
2.從政治國有什麼是必須把握住的根本呢?又從哪學習起?
3.從夫子這句話中,透露出的教育觀點有哪些?

引用經文及資料來源:
1.《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2.《孝經•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3.《孝經•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4. 對漢文帝歷史有興趣者,可參考
⑴《孝經《譯評》》「…..定賑窮養老、令四方的人毋來獻,廢肉刑,…..」
   P147作者:周成功  博學出版社
⑵原始資料: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史記·孝文本紀》
(3) 肉刑,為毀損身體一部份之刑,荀子正論篇所謂虧體,乃指此而言。書經中所稱的「舊」五刑,就是由死刑與宮刑(腐刑)、刖(臏、剕)刑、劓刑、鯨(墨)刑等肉刑所構成者。《中華百科全書》

 義理講解
1. 夫子說:“《尚書》說到孝,就是用對父母親的心,去對待兄弟,再擴大到周圍的人,這個就是為政。…”----聖者所認知的為政
2. 聖者更看重的是因——基本精神,因正則果圓,基本精神培養了,想要的為政的效應,自然會出現。透過這個問答,孔子似乎也在教育我們。所言為政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3. 為政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為政以德,也就是我們必須先淨化自己,從自己培養德,身體力行開始。當我們淨化了,有德了,自然就可以去影響旁邊的人,幫助所有的人。
4. 在家裡開始做好孝。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基本的精神,拿這種孝的精神,我們把它慢慢地擴大開來,也就是可以用仁心去對待一切的人。
5.有仁心,第一個我們會將心比心,第二個我們就擁有學習的條件。接下來就用這兩個角度來討論,為什麼因正果會圓呢?
6. 第一個,當我們學好孝悌,擁有孝的精神,感受父母親愛我的心,也教育我們開始練習去為父母親著想。如果我們面對的是兄弟,我們會待兄弟著想,我們成就的就是悌這個德;我們會待尊長著想,成就的就是敬;會待下面的人著想,成就的就是慈;待國君著想,成就的就是忠。
7. 淨化了我們只關心自己,從愛父母親開始這種孝的精神,漸漸培養,自然我就能夠待所有的人,去愛所有天底下的人。
8. 第二,我們就從學好孝悌,我們就擁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在我們還沒有成就〝眾星共之的北辰〞的德行之前,必須開始先學習。
9. 念恩能生敬,透過孝順父母親,把這一種敬意先培養起來,就可以輕輕地把這種冒犯、煩躁、頂撞的學習障礙淨化掉。父兄說的話,才漸漸開始落入我們的心田,教育才開始。
10. 我們內心當中就自然而然會專注、寧靜、平和的狀態,這種狀態很重要,我們在處理很多事,學很多東西,都需要這種狀態。智慧也是從這一種恭敬心所開展出來的。
11.總結: 因正就果圓。在家裡孝順父母拿這種基本精神,將心比心,或者心存敬意,就可以推展去愛天底下的人,待所有的人著想,我們也擁有學習的條件。從士推往為卿大夫、諸侯,其實他都是從孝這個基礎開始的,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內在精神上面開始淨化,作為基礎,才能夠真正用德行來感化天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