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五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老夫子說:假使我們只是在學,而不從實際做事情過程當中思惟、觀察、抉擇的話,那還是茫然無所得,對我們所學的內涵還是一無所知。如果很會動腦筋,而沒有善學,只緣在自己有限的經驗思惟,很容易就陷在裡邊,既不廣又不深,而實際上是錯了,錯了而又陷在錯誤裡邊,更糟糕!所以思而不學,則殆,「殆」換句話說,那就麻煩了!

思惟題綱:
1. 學習之後,不去思惟觀察,會如何呢?為什麼?
2. 總是在冥思苦想,卻不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會如何呢?為什麼?
3.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
(一)引用經文 :
1.《論語.衛靈公第十五》3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二)重點摘記
1.本章談「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
2.「學而不思則罔」,學就是要跟師友學習,聽他們的指導或建議,學了之後不去思惟消化,把所學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則不免依舊迷惘。
3.舉例: 我們學了「君子不器」之後,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處事方式不同的人,你不耐煩、不能包容,甚至責備人家,你陷在自己的器當中,所學的「君子不器」沒上用,觸境即昏,這叫做「罔」。
4.為什麼學習了還是「罔」?實際上,從聽到一個道理到能夠用得上這個道理,還差一段距離,要靠「思」來完成這段距離。僅憑聽完之後留下的印象,是無法突破自己習慣的。
5.要思考什麼呢?以「君子不器」來說,我們要思考:什麼是君子不器?為什麼要不器?這樣有什麼好處?不這樣有什麼壞處?怎麼把自己從器的局限中引導出來?
6. 如果我們對「君子不器」經過思考之後,就會想說--與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正好幫助我突破原來的「器」,讓我不拘一格,能擔當大任。所以不會排斥對方,會以學習的心態跟人相處。如此,對「君子不器」也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7.「思」不僅僅是獨自去想,更需要歷事練心,從實踐中去體悟其中的道理,這樣又可以加深理解。如上例。所以學了要思,讓學和思進入一種良性循壞。
8.「思而不學則殆」,「殆」是危而不安,如果我們總是在那裡冥思苦想,卻不去向良師益友請問學習,那是危險而不安全的。
9.愛思考、愛動腦筋,是一件好事,但為什麼「思而不學則殆」呢?因為自己再怎麼想,也不會超出個人的經驗範圍,而我們自己的經驗並不見得是最好的、是正確的。如果封閉在自我的經驗中一直想下去,要麼一籌莫展,要麼得到片面乃至錯誤的結論並依之行事,而且還會養成壞習慣--不愛求教于人,那豈不是危而不安!
10.孔子曾總結自己的經驗,來勸誡我們。《衛靈公第十五篇》,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說他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思考問題,卻發現並沒有什麼收穫,與其這樣實在不如去學習啊。
====
師父的巧妙譬喻 - 學和思的關係

Q3: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
A3:師父說,學、思二者相輔相成,「學」像吃東西,「思」就像去消化它。如果光吃而不能消化的話,身體吸收不到營養;如果消化很好但肚子裡沒東西的話,會把腸胃系統弄壞掉。
第11章講「溫故而知新」,是指學過了以後自己知道了,再由於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以前認識的東西就會有新的概念再產生。不過,始終不能停,要不斷地加深、加廣,才能夠漸漸學到我們該學的,那時候內心當中的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出現,也才能真正領悟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相狀。
在為學的過程中,學和思始終不可偏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