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一章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釋,摘自《論語摸象》)
「八佾」是天子舉行祭祀時的禮樂,而季氏只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他在祭祀時,不用合乎自己身份的禮樂儀軌,卻僭禮用天子祭祀的八佾舞樂,所以孔老夫子才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古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對季氏這樣的做法,如果能夠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像這種僭禮的事,別人都不敢做,也不忍心做,季氏居然做了,而且心裡不會覺得慚愧,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出來的?

思惟題綱
1.學過了《論語》的前兩篇「學而」和「為政」,請問這兩篇的主旨為何﹖
2.論語的第三篇「八佾」談的是禮樂的學習跟禮樂的內涵。請問「學而」、「為政」、「八佾」這三篇是否有其編排的邏輯次序跟學習次第?
3.孔子對季氏的「八佾舞於庭」,為何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出處《論語‧顏淵第十二》第19章
2.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論語‧為政第二》第23章
3.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第二》第24章


(二)重點摘記

1.論語前三篇《學而》、《為政》、《八佾》的主旨:
《學而》談德行的涵養、心靈的提升;《為政》是在學而篇的心靈提升、德行涵養,讓自己的生命淨化之後,希望產生向外的影響力,像「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風行草偃的效果。《學而》、《為政》,一個談自利、一個談利他,「自利利他」是儒學非常重要的內涵。《八佾》共二十六章,都在談禮樂之事,禮樂的學習跟禮樂的內涵。
2.論語前三篇《學而》、《為政》、《八佾》的邏輯次序跟學習次第 :
《學而》→《為政》→《八佾》: 自利→利他→利他的實踐。
3.《論語》的編者在篇與篇的安排,主題之間的學習次第、邏輯關聯性,是非常慎重而嚴謹的,這稱之為《論語》篇章的系統性。從前面1.和2.可見,又比如說:
(1)《學而》第一章到第五章,架構出儒學心靈學習的原則跟重要的關鍵。
(2)《八佾篇》談禮樂的主題,在之前《為政》最後兩章,23章,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孔子反省了三代禮樂的因循損益,得出「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的禮樂損益的原則﹔24章「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談祭禮的一種分際,這兩章都是談禮樂。《八佾篇》就順著這樣的理路,接著把儒學禮樂的內涵,作一個更全面而完整的開展。
4.「孔子謂季氏」,季氏是魯國三桓的季孫氏,是魯國掌政的一個大夫。
5.「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八佾的「佾」是舞蹈的行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六十四個人排成的舞陣在跳舞,所以叫「八佾舞」。在春秋時候禮制的規定,八佾舞只有天子主持的典禮可以跳,諸侯只能跳六佾,大夫跳四佾,士人只能跳二佾。
(2)八佾舞出現在大夫季孫氏主持的祭典上,這是非常不適合的。這叫做僭越,逾越了應有的分際。所以孔子感覺到非常的憂慮,所以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忍,有兩種解釋,第一個解釋:就外人來看這件事情,這個忍解釋成容忍,就是對於「八佾舞於庭」如果可以容忍的話,還有什麼事是不能容忍的呢?第二個解釋:就季孫氏的心態上,這個忍解釋成忍心,就是這種僭越的事情,季孫氏你都做得出來,你還有什麼做不出來呢?
(4)季孫氏作為一個主政的大夫,卻帶頭做了僭越禮樂的事情,孔子非常非常的憂慮,所以感慨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