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第二十四章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解釋)
孔夫子說:不應該我們去祭祀的鬼神去祭祀他,那是諂媚、是不對的,是拍馬屁。換句話說:「不應該做的事,不要做。」見到符合道義的事,不去做、畏縮、推諉,這是沒有勇氣、怯懦。換句話說:「該做的事,就要做。」

思惟題綱
1.《為政篇》以孔子的這番教誡作為結束,大有深義。想想,是什麼?
2.《為政篇》的第一章開宗明義,以那四個字,標定出《為政篇》的總綱?
3.在前後章之間的為政篇,有些在說明「為政的原則方法」,有些則側重說明「為學修德的要領」;也指出哪些是「應該做」、哪些是「不應該做」,請您分別舉出?
4.「鬼」是看不見的地方,這表示不但明顯的地方,而且幽暗的地方,就是在任何一個地方,「不該做的不要做;該做的就努力去做」。師父要我們想想:我自己該做的是什麼?要怎麼樣自己做該做的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為政以德」 /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篇》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3章
3.「舉直錯諸枉」/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19章
4.「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3章
5.「舉枉錯諸直」/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19章
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17章
7.「攻乎異端」/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第16章
8.「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無所。敬其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
9.「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出自《尚書》曰﹕「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以彰厥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10.「養浩然之氣」、「集義」/出自《孟子》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11.「雖千萬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1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13.「智仁勇三達德--知恥近乎勇」/出自《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所以行之者,一也。」

(二)重點摘記
1.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而祭祀他,這是諂媚。看到符合道義的事,卻推諉、畏縮、不去做,這是怯懦,沒有勇氣。

2.古人祭祀鬼神,要遵循禮制,身份不同,祭祀的物件,相應地也有所不同。如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山川,庶人百姓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如果不是自己所應祭祀的鬼神,也去祭祀的話,那就是諂媚。孔子藉此說明一個道理:「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3.「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這個道理,不僅是用於祭祀,其他方面也是一樣。在孔門心法體系中,從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各個層面都有不該做的事,對於一個志在聖賢的人來說,所有這些不該做的,就不要去做。與不該做的相對應,也楷定出各個層面上該做的事情,這些都是符合道義的事,是應該做的。如果見義不為、推諉、畏縮,就是怯懦,沒有勇氣。不該做的,就不要去做;該做的,就勇敢地去做。

4.《為政篇》以本章作為結束,大有深意。
(1)《為政篇》第一章開宗明義,以“為政以德”四個字標定出整個《為政篇》的總綱。
(2)接下來的章節,就沿著「為政」和「修德」兩條線索展開。有的側重為政的原則方法,有的則側重為學修德的要領關鍵;其內容又以「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做為概括。舉例如下:
屬於為政方面、該做的,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舉直錯諸枉」。
屬於為政方面、不該做的,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舉枉錯諸直」。
屬於為學方面、該做的,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屬於為學方面、不該做的,如:「攻乎異端」。
(3) 如果我們把該做的都做到,不該做的都不去做,那麼我們的道德就一定會越來越深厚,就能真正做到為政以德,從而收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為政效果。那麼修己安人、止於至善的理想,也就能夠一步一步地實現。

5.在我們的道德實踐中,的確會出現「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反而去做」這種實踐乏力的狀態,該如何去改善呢?不該做的去做,有時是想討便宜、
想得好處。就像本章說的「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所以只要消除這種想討便宜的心理,許多不該做的事,就自然不會去做了。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6.如何消除討便宜的心理呢?可以思惟儒家所說的「福禍無門,唯人所招」的道理來消除。福禍是由自己導致的,《尚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天降福殃於人,是取決於人自己的行為。作善,自然得福,不用討好任何鬼神,也不用討好任何人,幸福自然會來敲門。反之,作了惡而不知改過,就會遭殃,即便以諂媚的心去祭祀祈禱神靈,也是無濟於事的。

7.該做的不做,往往是因為怯懦,缺乏道德勇氣,所謂見義不為無勇也。
如何戰勝怯懦,激發起道德勇氣呢?儒家有不少這方面的教誡,例如《孟子》提到培養道德勇氣的方法「養浩然之氣」。有了這種浩然之氣,一個人就會呈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的氣概。有這等氣概的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是真正的大丈夫。

8. 如何涵養浩然之氣?孟子說,是通過集義的方法,所謂「集義」就是長期不懈地做符合道義的事情。堅持做,自然會養成作善的習慣性力量,勇氣倍增。

9.你有可能說,我有做符合道義的好事,怎麼還是勇氣不足呢?孟子指出,「集義」要注意避免兩種過失,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勇氣。兩種過失:
(1)懈怠沒有恒心,只是偶爾為善,一曝十寒。這樣形成不了習慣,產生不出作善的慣性力量。
(2)急於求成,揠苗助長。做善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大,超出自己的承受力,所謂三分勉強就可以了,急於求成心就會焦慮疲憊缺乏力量。

10.鍛煉心靈的力量,跟鍛煉肌肉的力量,它的道理是相通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練練停停,肌內的力量不會增長;超負荷地狂練,肌肉過度地勞累,甚至受傷、受損,力量也是不會增長的。所以,只要循序漸進地堅持做善事,也就是「集義」,一個人的道德勇氣就一定會不斷地增長。

11.孔門心法中還有很多的思惟角度,可以幫助我們激發損惡益善的道德勇氣。比如《中庸》談到智仁勇三達德--知恥近乎勇,一個人如果知道慚愧羞恥,那就接近勇敢了。像這樣的思路,在以後的學習中,會不斷地出現加以運用。

12.總之:如果我們能夠把道德勇氣激發出來,該做的就會勇敢去做,不該做的絕不會去做。為政者,為政以德,垂拱而治的境界就能夠逐漸實現。就整個孔門心法的修學而言,則一定能夠修己安人、止於至善,成為君子,乃至聖賢。

13.在孔門心法體系中,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該做的?六藝中的禮,就是專門談這個問題。儒家通過禮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場合,不同行徑中的行為規範,作了非常清晰的規定。通過禮的學習,對於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就會越來越清楚明白。接下來《論語》的《八佾第三》就是詮釋禮的內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