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第二 第十七章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夫子對子路說:「由啊!我教你什麼叫做「知道」,你知道的,就是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思惟題綱 :
1.我會不知道自己知道或不知道嗎?
2.師父說,有一種人因為畏縮,雖然知道了,還是不敢表達知道;有一種人衝勁很大,不知道的,也覺得像知道,橫衝直闖。這兩個都不對。省思一下,你有過嗎?
3.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這種「不知為知」在學習路上有什麼損失?要如何避免?

重點摘記
1.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好勇,有些魯莽,講話衝口而出,不管自己知道不知道都要發表看法。但他聞過則喜,非常樂意聽別人指出他的毛病,以求改過遷善。在這裡孔子誡勉他:什麼是真正的知道。自己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知道,才是真正的有智慧。不要自己並不知道,或者還一知半解,卻覺得很懂,那未免自欺。”
2.我們會「不知道卻覺得自己知道」嗎?我們會犯這個錯誤。因為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知識,慢慢有了自己的一套思想,於是,內心對尊長就沒有那麼恭敬了,對別人的意見也不大容易聽得進去,甚至於沒有用心聽清楚。
3.現在我們跟師友學習聖賢之道,對於聞所未聞的東西,還會去認真聽一下;而聽到曾經聽過的,心裡就會不耐煩,說這個我都懂了。但是,我們真的懂了嗎?如果懂了,為什麼用不上?為什麼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為什麼那麼多的煩惱排解不開?為什麼在人前顯得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孤獨脆弱?遇到困局時,為什麼沒有智慧找出一條輕巧的出路,而怨天尤人呢?…顯然,並沒有真懂,頂多知道一些文字皮毛罷了。
4.要承認自己無知並不容易,這是功夫,需要練的。
5.儒家以學跟習為生命的特徵,要讓自己能夠安住在學習的狀態,要分清楚真懂和假懂,認得自己的無知,才可。
6.「不知為知」是學道之人的大忌,一定要覺察並及早剷除,否則一定會阻擋自己前進的通道。所以,請記住孔子對我們的誡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師父對我們的策勵 ==
子路是孔夫子很喜歡的學生,子路衝勁很大,屬於狂者(反過來是狷者),狂者進取心很強,只要碰到一點點,就會衝口而出,但是往往問題不一定把握得準。子路就是這種人。
所以,夫子就教誡子路,說:由啊,我好好地要告訴你,你怎麼樣才能夠好好地學習呢,要認識什麼是知道,真正的知道,是真正的認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把握得住。
師父接著點出,2000多年前子路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毛病,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就是依稀彷彿、含糊籠統,不一定知道,或者碰到一點點,就以為知道了。一般來說我們很難避免。所以,師父希望透過這一章的學習,我們在平常的時候,要去避免「不知為知」的毛病,不要再犯。這點相當重要、相當重要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