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五章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問老師:一個人窮不如人家,不會諂媚;富了強於別人,不會驕慢。這個人怎樣﹖老師說:還可以﹗但還要更好,他雖然窮,樂﹔雖然富,他還是依禮而做照著規矩來。子貢馬上觸類旁通,回老師說:是不是就像詩經上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寶玉要經過切磋琢磨,一個人要精益求精,才能漸漸深入。夫子聽了很高興,說:子貢啊,我可以和你講詩經了,因為你對我所講的,會馬上思惟、反復推敲,漸次地深入我所教導的內涵。

思惟題綱-1
1.能夠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世間人來說,這個人應該很精采。孔夫子怎麼說可也?
2.貧了,一般人受不了,為什麼能樂得起來?孔門弟子中,誰「貧而樂」?
3.論語一開頭就提到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樂別人搶不走,不是貧富能左右。你有所體會嗎?
4.「富」財富地位,本身就是個驕慢,處在這種最容易驕慢的心情當中,怎樣才能做到「好禮」?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子貢有點得意,向老師報告心得--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一般人貧的時候,難免諂媚奉承別人,富了容易驕慢、瞧不起別人。所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應該很精彩,但孔子並沒有給與很高的贊許。
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心態上不犯,並不徹底,內心沒有超越對物質的耽著,只是把不該做的不做了,該做的是什麼並不清晰,更談不到進一步提升。所以,夫子把目標拉高,要--貧而樂,富而好禮。🙏
3.貧而「樂」,不是我不在乎的「樂」;是像顏回的樂「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像孔子的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能夠安處於修道所產生的自在和喜樂之中,已不再受物質的影響。
4.富而好禮,禮的內核是仁。《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仁者在富貴之後,會借由富有和地位去利益大眾,完滿仁德。
5.「貧而樂」、「富而好禮」,都在追求仁德,心安住在仁義之上,他的快樂已經與貧富無關。貧的時候,用自己的人格、智慧去助人、去影響社會;富的時候,則能夠兼施財物。
6.運用在我們的學習上,當我們覺得自己差,不如人或做錯事,不要為自己找理由,不掩飾自己的缺點,這就是「貧而無諂」。能夠像子路「聞過則喜」,我正好從這裏改起,這是「貧而樂」。如果學得好,不驕傲,更精進努力,這就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
=====
第15章-2 思惟題綱
1.假設換成我是子貢--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我會如何?像被灌了冷水,心裡面涼了半截嗎!?子貢是如何反應的?

2.子貢的回應引用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句話對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學而第一 第15章-2 引用經文
1.《論語.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論語.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3.《中庸.第二十章之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
思維着,何以孔子回答 :「貧而樂,富而好禮」,何以引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重點摘記
1.子貢沒被老師充分肯定,不僅不失落,反而更進一步思索,並引用詩經向老師求證。
2.《詩經》: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做飾物,如果用動物骨頭,要先切再磋。如果用玉石,要先琢再磨。比喻學習要精益求精,深入再深入。
3.子貢領悟到由「貧而無諂」到「貧而樂」,由「富而無驕」到「富而好禮」,是學問功夫一步一步提高,正是《詩經》所謂的切磋琢磨的過程。
4.孔子聽到子貢的回應,非常高興,對子貢說:可以給你講《詩經》了,你有資格聽了。因為你根據我告訴你的道理,就能夠了解還沒跟你講的道理。
5.孔子心目當中的好學生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另一個例子,子貢曾讚歎顏回「聞一以知十」,他的學習能力比舉一反三還厲害。
6.舉一反三的能力是要靠勤於問、學、思、辯和實踐,慢慢涵養出來的。這點,在《中庸》論述學、問、思、辨、行的功夫,講得很清楚。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沒學會就不要停下來;要麼不問,問就要問明白,沒問明白就不要停下來;思、辨、行,亦如是。(中庸內文如下)
7.《中庸.第二十章之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8.當我能力不如人的時候怎麼辦呢?《中庸》接著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分努力就會,我就用一百分的努力。
別人十分努力就學會,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果真這麼努力,愚笨的人也必定變得有智慧,柔弱的人也必定變得堅強勇悍。
9.本章,前面告訴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貧富。後面藉著子貢的學習過程,道出善學者的標準。要做到善學,則必須先要勤學。勤學的精神是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
===
 提供一些補充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貧」「富」都是果相,若在乎果相,必然會 貧就諂、富就驕。
這都沒有依禮而行,沒有依著儒家以“仁”為中心,實踐“義、禮”的道理。
所以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已是很好的修養,但夫子說還要更好--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富而好禮】
貧而樂 需要什麼條件?
常見的反應: “我貧就貧了,我不在乎,不羡慕你!” “老子怕他什麼,我也不求他 ! ”,這不是貧而樂。
真正如法去做的話,看見自己不行,曉得我貧,"好極了",不覺得可恥,反而讓我懂得要努力增長。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子路聞過則喜」
可見君子面對過失,好高興——我有改過的機會。因為沒有看見過失, 沒辦法改;能看見過失,好幸運。這就是「貧而樂」。

我們一定要在對境時,看看自己的心,再跟孔子告訴我們的話比較,才能多多少少體會到老夫子告訴我們的這個內涵。
孔夫子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個學問,是做人的昇華,以儒家來說——賢聖,最後到“法天”;以佛法來講,就是佛菩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寶玉是經過切磋琢磨來的,做學問更須如此,反復推敲,切磋琢磨,去粗剩精,才能夠漸漸深入老師教導的內涵。就像子貢得到老師的讚嘆「告諸往而知來者」。
所以「切磋琢磨」很重要,不但做學問,修行更須如此。

【14章和15章的前後相關 】
14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完好學之後,子貢和孔夫子上場,告訴我們好學之後,如何一步步的層層深入。做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不夠,還要“貧而樂,富而好禮”。學習路上要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千萬不能停。

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本章描寫君子對於生活和學習的態度。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吃不求飽,住不求安適;常人要求吃好、住好,生活要安逸享受。反思一下,我呢?
3.為何君子的所求與常人不同?因為有更美好更快樂的事要去追求--志於道,君子以對道的學跟習為樂,無暇把心思放在物質享受。君子把生命做最好的投資。
4.君子並非要刻意過苦日子。《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踐,行乎貧踐;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是說君子無論外在好壞,他都自在無礙,他的快樂已經超越物質的影響。
5.超越物質的快樂,相信您稍稍有所體會了。這陣子,你學《論語》,每天要花時間背書、聞思、研討,犧牲了睡眠、看電視、遊樂,但是你卻覺得快樂!
6.「敏於事」敏於實踐。君子不在意安飽,但對恭行實踐卻很積極。敏於事,一定是透過觀察,看到該做的就去做,該改正的就改正,不會退縮猶豫。
7.敏於事的背後,是理智的取捨和決斷,是智慧加上勇氣。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24)》,君子見到該做的就做,是很勇悍的。
8.生活實例:當我跟人發生不愉快,誰先道歉呢?我先道歉;當我與人爭執不下時,我就先讓步、先去傾聽。因為是我在學習仁德。這就是「敏於事」。
9.「慎於言」講話很謹慎。《朱子語類.論語集注》:「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論語.里仁(24)》:「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22)》:「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憲問(2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幾段話都描繪了君子對講話謹慎的狀態,“誠謙用心,反求諸己”。
10.不慎於言就會隨口而談,會有過失。一般人隨便說話的習氣很重,一定要改,要慎於言。
11.君子要麼不開口,開口就要說好話,說有意義的話,說導人向善的話,或者開口跟人研討學問道德,以求改善提升自己。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2.「就有道而正焉」親近有道之人,求證自己所學是否正確,錯的加以改正。一個人不求安飽「敏於行而慎於言」已經相當難得,但君子不會就此為足,他會主動親近老師,以求不斷提升,因為他有一種無限的依師求學的心,深知學無止盡,不會得少為足。這才稱得上是好學「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信」指內在的信念,或外在的承諾要守信。本章是後者。「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是說你的承諾是合宜的,就可以去實行。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敬別人要合於禮,不是表面上畢恭畢敬而內心不仁,這樣才能遠離恥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所因的,不失為該親的,就是親仁,這才是我們所宗仰的,人生追求的目標。
對人處事要「信」要「恭」,信要近於義,恭要近於禮。處處地方將聖人告訴我的教誡擺在腦筋,不斷照著去做,生活當中就漸漸改變了。修行就是這樣。基礎建立得非常鞏固,才能一步一步學上去。

思惟題綱 :
1.學習論語三個星期,您多少體會到儒家的精神了嗎?只要「堅持」學下去,聖賢離我們不遠了!
2. 為什麼人人都想守信用,卻不一定能做得到呢?關鍵在哪裡呢?
3. 恭敬別人反而招到羞辱,有過這種經驗嗎?恭敬的關鍵在哪裡?
4. 我一天到晚心心念念的是什麼?所親近的是什麼?所宗仰的是什麼?

===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論語》是儒學最根本的教科書,學而篇前五章已架構出《論語》孔門心法的總綱。
2.只要我們堅持學下去,去理解和體驗每一段對話、每一個故事所傳遞的義理和用心方法,相信太久,我們就能體會到儒家的精神,並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堅持學下去,就會覺得聖賢離我們不遠,越來越走進他們的心。
3.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約信,跟別人的約定、對人的承諾和誓言;“義”適宜、合理、正當;“復”是指實踐約定時所說的話。整句話就是,跟人約定的事,如果是適宜的,就可以兌現,就是“言而有信”,別人會稱道你是個守信用靠得住的人。
4.為什麼人人都想守信用,卻不一定能做得到呢?關鍵在哪裡?“信近於義”,所約定的這件事情是否合於義。所以君子會先觀察,再決定是做還是不做。
5.“義”義者宜也,凡是符合義的一定是善良的,是給人帶來好處的。所以“信近於義”強調的是在權衡這件事符合義的就做,不義的就不做。
6.約信的內涵也反映了信仰和信念,如果你的信仰和信念都是符合道義、仁義的,都是代人著想的、善意的,按照這種標準所承諾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傷害別人,只會帶給人好處,所以沒有理由放棄,“言可復也”。
7.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另一種解釋:如果一個人的信仰、信念都是善良的,而言為心生,他講出來的話必然是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會給社會輸入正能量,故值得一再地重複宣揚。
8.「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是說恭敬別人要合乎禮節,這樣就不會招致恥辱。恭敬的關鍵在於內心,在做法上不需要過分,否則會讓別人有壓力,不舒服。如果太過卑下,則有諂媚之嫌,讓人瞧不起,起反感。
9.《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如果用巧言令色去取悅別人,恭敬過頭,聖賢都會以之為恥,所以是不可以的。事實上,我有宗旨要成為聖賢,我克己復禮,對他人恭敬心存善意,不求別人高看,或帶給我什麼好處。則別人會感受到我的節操和誠意,會覺得我得體,會敬重我、讚歎我。
10.“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因以、依靠。“親”有道義可親近的人、良師益友。“宗”以之為主,把他當成精神上、學習上的依靠。整句是說,與人結交,千萬不要失去那可親之人,這些良師益友不是一時之交,要長久地追隨相伴下去。
11.總結這一章:在與人言行交際,一開始就要謹慎觀察我內心符合道義嗎?行為符合禮嗎?結交值得親近的人了嗎?能這樣,後面就不用再改。就像上高速公路前,先想清楚該怎麼走,否則一旦上路了才發現錯了,改起來是相當辛苦的。

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二章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義理講解
重點摘記:
1. 《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古人在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中,觀察到天地萬物千差萬別,卻能有秩序共同繁榮。於是,承天之道以治人情,制訂了禮。禮是發自於仁德之心,用來調和萬物,使萬物相生相長,擁有秩序又共同繁榮。禮是非常神聖的。
2. 禮是天地的秩序,是定國安邦的法寶。是個人修身立德、調和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規則。《孝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3. 小到對人的微笑禮貌、行為準則,大到各種法度、人倫秩序,乃至天地運行的規則等等,都可以包含在禮的範圍。
4.「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用是和,和是和宜、和諧、安和。禮以達到和最為可貴。
5.「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先王指堯舜禹這些有德有才有位的人,他們才能制定禮義典章制度。《中庸》:“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先王治理國家,無論大小事,都依禮而行,發揮禮之道至中和。締造「禮儀之邦」。
6.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恭敬莊儉,《禮》教也。」/《禮記•經解》,一個國家或城市,如果一切井然有序,人人端莊誠敬,謙恭順從,讓人覺得舒服,有安全感,就想融入其中。反之,秩序混亂,人與人會為了小事起衝突,你就會想快點離開。
7. 禮是定國安邦的重要支柱,揖讓而天下治。運用禮教比運用刑法更為有效,《論語.為政篇(3)》: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8.禮的教育建立在人的自省行為上,這種向善的改變是發自內心的。所以說以禮樂來教化人民,就會讓人有羞恥心,又能夠誠心歸順,所以「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
9.「小大由之」不管大事小事,都可以運用禮來處理。「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是說做事用禮而不用和不行;完全的求和不用禮來節制也行不通。
10. 「禮」和「和」要達到既有張力又能平衡的效果。《論語.泰伯篇(2)》:「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可以達到和的效果,但不依禮來節制就會有弊病,產生反效果。
11.對我們個人來說,不在禮的規範中觀察反省自己,是無法修身立德的。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詩經.相鼠篇》:「人而無禮,不如鼠之有體;人而無儀,不如鼠之有皮。 」說不講禮貌、不守禮儀的人,不如鼠輩。
12.禮是要講規矩的,說到「守規矩」多數人就不喜歡,說到「安和」人人都喜歡。但安和是靠大家守規矩達到的,所以想要好的環境,就從自己開始,努力地學禮,學習守規矩。
13.長幼尊卑各有各的禮,所以學禮要先分清楚自己是長還是幼,是尊還是卑。比如,兒子就做兒子該做的,而不能去做父親要做的事。
14.禮依身份有別,還因時間、地點、場合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要分清時間、地點、場合,找到各自該行的禮,最終就能達成互相安和的結果,達到禮以和為貴的功效。
15.禮的根本是“仁”。 行「禮」或許做不到最美的效果,但內心要把握住“仁” 的根本。處處地方要設身處地代人著想,不要只為自己。「人而不仁,如禮何?」沒有仁的內涵,那個法度也沒有價值。
16.禮是要好好學習的。先清楚自己是誰,在團體中的角色是什麼,該學什麼禮。也要反省一下,我是否一直在無禮的狀態當中?無論對自對他,自己是否是不和諧的因素?

=======(以下摘自 日常師父:論語淺釋、論語摸象) ===
上章示孝、孝道(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些都是禮。禮如何隨方運用它的法則呢?所以有子引出本章“禮之用,和為貴。”最重要是“用和”,也就是能夠互相安和。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儒家在行為上最重視禮,禮的根本在仁。仁是看不見的,必須依著禮,今孝又是仁的根本,而禮則是行持的準則。這是前後章之間,相應引申的涵意,真是美不可言。

禮是什麼?  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很有禮貌。這個人沒有禮貌。禮貌是一種禮。禮是應付進退的法度,禮是行為準則。
一個團體有一定的法則規矩(如:班級有班規),才能相處和樂。
所以”禮之用”禮的功用” 和為貴”,達成彼此間和樂相處是最主要的。
“先王之道”,先王聖王所制定留下來的禮儀典章制度,”斯為美”真是完美啊!
(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所以締造了禮儀之邦的華夏。)
"小大由之” 不管大事小事都有禮作為根據。
"知和而和”一味地求和,”不以禮節之” 不以適當的方式、不以禮去節制的話,”亦不可行也”這個也行不通的。

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重點摘記:
1.「孝」拆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代表老子一體,兒子要承接著老人,不光要孝養老人,還要將上一代的智慧文化和經驗承接延續到下一代。所以孝道和教育是有密切相關。
2.「教」拆字,左邊「孝」、右邊「文」,教育要先教孝再教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教育成果有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係。教會孝順,長幼的關係理順、師生定位清楚,則教育的通道、文化經驗傳遞的通道也就理順了。《孝經.開宗明義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教育的成果也從這裡出生。
4.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根本是什麼?孝。學而篇第2章:「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道出仁的根本是孝。
5.《孝經.聖治章》:「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一個不能孝順父母、對父母好的人,是不可能真實去愛別人的。
6.以色相交者,色衰而愛馳;以利相交者,利盡而交疏;與勢相交者,勢傾而交絕。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地老天荒。在理性的基礎上產生的愛才會長久。
7.「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兩種說法:
(1)父親在世時,觀子之志,觀察兒子有無志向、理想抱負,子不得自專,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按照父親的想法去做。父親過世後,觀子之行,觀察兒子是不是照著自己的志向去努力實踐了。
(2)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了解父親的心志就是希望子女有所成就;父親過世後,要憶念父親的所做所為,辛苦一生就是為了成全子女。
8.「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三年不改變父親所立的良善的規矩,算是孝。做兒子的老是記著父親在世時教他的道理,猶若父存,能夠堅持三年,也就有所突破了。可見,孝是一個人可以快速成長、吸收和接納前輩經驗的重要條件。
9.總結:
(1)孝跟教育密切相關,父母總想將好的經驗教給子女,子女一定要具備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孝。如果沒有「孝」,經驗就傳遞不下來。
(2)從小能夠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自然好處就都得到,這樣才能讓自己運用父輩的經驗,迅速地完善自己。因為父母的經歷,看到的因果更深遠,這也是孝稱為道的一個根本意趣所在。
(3)《孝經聖治章》:「聖人因親以教愛, 因嚴以教敬。」聖人是借著孝來施展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所以孝是人類經驗和文化傳遞與發展的捷徑。
(4)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好好地學習孝、實踐孝,做人間的孝子,從孝道上成長自己。

論語 學而第一 第十章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義理講解
1.從本章及季氏第十六第13章-陳亢問孔鯉的公案,可以看出子禽善於學習、善於觀察別人的功德、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善於向同學虛心求教。這是學習者應有的美德,值得我們效學。
2.子貢是孔門四科言語科的代表,善於分析觀察,得出的結果又極為準確。與人論辯有理有據,很少有人能將他辯倒。他和孔子的師生情誼非比尋常,緊緊跟隨老師、依仰老師,對老師無比的尊敬,如對日月。子貢的修信念恩值得我們效學。(參閱: 子張第十九第23、24、25章)
3.要了解「溫良恭儉讓」,從認識它們的反面行相開始,因為是我們的現行,我們所熟悉的;正面的「溫良恭儉讓」是聖人修證的德行,離我們很遙遠,我們不能一下子就清楚的認識。
4.「溫」是溫和、平和。孔子的溫已是恆常存在心裡的德行。弟子們說他「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第七第4章),夫子是恒常溫和地對待一切人。
5.夫子周遊列國、風餐露宿、居無定所,被挖苦是喪家之犬,被圍堵斷糧、生命危急,在如此動盪困境中,夫子仍顯現“溫”的美德,包容與寬恕,淡定與祥和。
6.夫子「溫」的美德,如果沒有涵養天地萬物的胸懷是很難做到的。他堅定要游走勸說振興王道、要救民於水火之中。他背負著「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重責大任。
7.「良」心善,反面行相就是惡、心惡。多數人不覺得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可是細細觀察,會發現我們也絕不是在任何時間對任何人都可以良善的人。總是善中帶著惡,惡中又夾雜著善。
8.夫子內心良善,具有良的美德,無論對自對他,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他向善的生命方向,他都希望對方得到真實的好處,就是儒家仁的體現,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9.祈願我們大家也都能夠努力學習,具備良善的德行,永遠不變生命向善的方向。
===
重點摘記
1.「恭」恭者內肅,一個人呈現恭敬莊儉,是因為他的內心對自己的生命非常莊敬自重。學而篇第八章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君子有生命宗旨,他的舉止行為自然顯現出莊重、有威儀的氣象。
2.「恭」恭敬,敬是德之所至,所以恭敬別人的人,會快速地彙集到別人的功德在自己的身上。有遠大目標和理想的人,一定是時時刻刻恭敬謹慎向他人學習,別人看他,就是恭謹、莊肅。
3.一個有著遠大的目標和理想的人,一定是時時刻刻都處在恭敬謹慎向他人學習的狀態,別人看上去,就是恭敬、莊肅。
4.「恭」的美德在曾子身上看得到,他以學為宗、志力求道,終生恭敬謹慎面對一切人事物,怕有虧損於道。《論語•泰伯第八》第3章,曾子病重,告訴弟子說: 我一生,戰戰兢兢,努力精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疏忽,怕有損於道,現在我將死了,吾知免夫,我可以放下了。
5.「恭」的反面是不恭、傲慢。《孝經•諸侯章》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 」,《 孝經 紀孝行章》說「在上而驕必亡」,清楚指出恭的好處、不恭的壞處,從你的工作環境觀察思惟,一定可以體會到。
6.不驕傲,就是不會將滅亡和危險引向自己;反過來,驕傲就是等於滅亡和危險的事。歷史上的公案不勝枚舉。
7.一個致力以學為宗的人,他會時時刻刻恭敬老師、同行,乃至於恭敬一切的人事物。因為在一切時處,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我要好好學習,斷過修善。
8.「儉 」儉樸、克勤克儉。聖人君子具有儉的美德,儉以律己,厚以待人。孔子最為稱讚大禹,說他“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不講究自己的飲食,祭品卻要豐盛;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平日穿著樸實,上朝卻要衣冠華美;“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自己的住所簡陋,卻盡力興建水利以利農田。(論語.泰伯第八第21章)
9.聖人君子注重德行的圓滿、生命的提升,對於生活可以一切儉約,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第31章),所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第六第9章)。
10.「讓」謙讓,把好事都給別人,把功勞讓給別人,做事盡己之力,卻不邀功。
11.孔子稱讚過孟之反有「讓」的美德,在齊魯之爭魯軍大敗,退兵的時候,孟之反墊後守護大家,是最勇敢的人,但卻不邀功,還說: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不是我敢殿後,是我的馬跑不快。 (論語•雍也第六第13章)
12.「溫良恭儉讓」是孔子修證實踐出來的光明德行,自然外顯,讓人願意靠近他、相信他,向他詢問生命的難題、國家大事。
13.孔子數次命危卻仍無畏於周遊列國、游走勸說。因為夫子以道為命,心繫道統是否能夠流傳,將生死致之度外。公案:
(1)在匡地,孔夫子被誤認是陽虎而要被殺,他淡定說:如果老天真要滅亡這個文化,我也沒機會學到,如果老天不要滅亡這個文化,我是這個文化的傳承人,匡人又能把我怎樣? (論語‧子罕第九第5章)
(2)孔子和弟子們在樹下習禮,司馬桓魋想殺掉孔子,派兵包圍,再拔掉大樹,情勢危急,孔子卻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老天爺讓我有傳道之德,桓魋又怎能傷害我呢? (論語.述而第七第22章)
14.夫子寧為道死不為佞活,無畏於任何的脅迫!這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5.唯一讓夫子痛心的,是顏淵的死,他哀痛說:老天要亡我呀?「天喪予!天喪予!」他擔心傳承心法的顏淵死了,教法後繼無人!可見,夫子以傳道為使命。他深知唯有王道安住人間,才能救生靈於水火之中。
16.總結第10章,透由子禽子貢的問答,讓我們認識孔聖人溫良恭儉讓的美德,生起效學仰慕之心!感恩孔門師弟相承,締造文明的殿堂、文化的高度!我們非常慶幸能加入這樣一個學習且傳承儒家文化的洪流之中, 無限喜悅!

論語 學而第一 第九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重點摘記
1.慎終,「終」是生命的終結,面對喪禮我們要非常的謹慎。
2.追遠,「遠」是指祖先,在祭祀的時候,要緬懷我們的祖先。
3.慎終追遠是面對喪禮跟祭禮該有的謹慎與緬懷的態度。
4.不是只有父母活著的時候要盡孝道,在為政篇第五章提到孝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孝道是貫通生死的,要做到慎終追遠。
5.在孝道的實踐上,通貫生死都要符順於禮,一個孝子不只表現出對父母親美好心意的領納,家風的傳承,以及良好學習態度的養成,更重要的,營造淳厚的民風,民德歸厚。
6.儒家的孝道有非常非常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切實地實踐,再三的省思。
7.國君慎終追遠,就能造成風行草偃的教化效果。一般民眾慎終追遠,就可以營造淳厚民風,所謂民德歸厚矣。所以孝道的實踐,不只是君王,下至一般的民眾都應該切實實踐,這也是《孝經》一再強調彰顯的。
8.孝道的實踐,對於我們學習的堅固,是有非常大的助益。怎麼說 ? 如果我們對於父母親人的孝弟,能夠通貫生死,我們會養成有始有終的美德,這種美德會讓我們的學習更加穩固,而不會陷入三分鐘熱度浮泛的學習,透過自重而展現出一種生命的莊嚴。第八、第九章是有相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