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10章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白話〉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準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準了。….

〈文義〉
1. 崇德:積德高厚,增高德行。
2. 辨惑:辨明疑惑是非。
3. 主忠信:言行以忠信為主。
4. 徙義:從善。使行為合理。

〈思維提綱〉
1.子張向孔子老師提問,主要是哪兩個主題?
2.針對「崇德,辨惑」這兩個主題曾經有過什麼想法嗎?
3.您子張的提問,有期待了解夫子如何回應嗎?原因是?
4.您認為「主忠信,徙義」真的就足以提高品德水平?為什麼?

〈義理解說〉
一、 補充資料
1. 《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  《大學•傳 十章•二 釋新民》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 《藕益大師全集•論語點睛•顏淵第十二》子張問崇德辨惑: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無主。
5. 《朱子語類•論語24•子張問崇德辨惑章》:「主忠信」是劄腳處,「徙義」是進步處。漸漸進去,則德自崇矣。

二、重點摘記
(一)念文及解釋
  1.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祇以異。)
2.子張向夫子請教: “什麼是崇德辨惑?”夫子回答他:“一個人的生命以忠信為主,又能如實地踐行修改,這就是崇德;愛一個人就想讓他長生,恨一個人就想讓他速死;一顆心面對同一個人,既想讓他長生,又想讓他速死,這就是惑啊!”一個人的價值,的確不能用貧富來衡量,只能用他與眾不同的修為來判斷。
(二) 解「崇德辨惑」
1. 我們分崇德、辨惑二段來學,今天先學第一段: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我們先把 “崇德辨惑” 解釋一下。
2. 崇德辨惑,是古時常用語,如同我們現代讚美一個人,常用聰明好學、德高望重等詞語一樣。崇,即高,增長義;德,是行道有所得;崇德,就是德行不斷增長。辨,是辨別;惑,是心有所蔽;辨惑,就是智慧不斷增長。
3. 崇德辨惑,合起來就是德日崇、惑愈少,福德智慧日益增長的意思。
4. 人生在世,人人想要過上快樂的生活,而快樂的生活來自於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崇德、辨惑而已。
5. 這二者,往往為大眾所忽視,而且因為是常用語,大家口頭用慣了反而不知其內涵,如同學生要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呢?不明理,又何以能做到呢?所以子張此問,正是觀察到當時代人的淺薄無知,所以才向夫子請問這個問題。
(三)針對崇德,夫子指出「主忠信,徙義」二途
1. 夫子當然明白子張的心意,所以指示出一條康莊大道: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崇德包括二部分:一是主忠信;二是徙義。
2. 人生在世,要有一個生命的主軸,如同樹有主幹一樣,才能立於天地之間,而這個主軸就是忠信。忠,是盡心而不欺。信,是誠實而無偽。人道五倫,無論上下、左右,人與人之間,有了忠信,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維繫彼此的關係,支撐起人類社會的大廈。。
3.  反之,人沒有忠信,互相猜疑、爭鬥,甚至互相傷害,那就和禽獸沒什麼兩樣。換句話說,忠信是人的本質。忠信雖是人人皆具的品德,大家也都知道忠信好,但往往難於做到。
4. 所以前面要加上一個主,主忠信。忠信有了主,就像一個人有了靈魂,讓忠信活了起來;也就像風箏有了線,能夠始終牽引朝向目標;就像皮球打足了氣,一下子鼓了起來。不主,則沒有目標,如無頭蒼蠅到處亂鑽;沒有希求,德雖好,但我不想要,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5. 只有真實地發起了希求,生命以忠信為主軸的時候,也就是生命有了方向目標和宗旨時,才會一心一意去追求,這個時候才稱為 “主忠信”,這個時候才會“無友不如己者”,因為要達成主忠信的目標,首先自己先要明白什麼是忠信,所以要追隨師長去學習,要有師友的環境,那個時候,除了師長引領,再加上友伴,互相切磋琢磨,共同成長。
(三) 「主忠信,徙義」作法
1. 主忠信是發心,那麼徙義,就是對境起行,就是下手處。徙,是遷;義,是理所當為者;徙義合起來,就是在每一個境界中改過,時時刻刻按照應有的作為,檢點自己,把錯誤的改過來, “過則勿憚改”。
2. 蕅益大師說:「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無'主'。」有了忠信的方向,才談得到徙,而徙的動力又完全來自於主忠信的力量。
3. 《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所學的聖賢的真理,每天拿來檢點對照自己,義,就是一個標準,一個能夠衡量自己是否對錯的尺度,但光有這個尺度還不夠,還要有一個動作,拿來衡量自己,認真地對照自己,一旦發現了自己的過錯,堅決地修改,這個就是徙的內涵,把自己的身語意都能從錯誤的移到正確的地方去。
4. 這個動作是在心上完成的,這個動作也是要靠自己獨立完成的,別人是無法替代,也幫不上忙的。這樣的主忠信、徙義,才談得到崇德。
(四)小結
1. 一個人做到了主忠信、徙義,那麼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有生命目標,而且不斷地改善提升自己的人,這樣的人,就稱為士,志於道的士,走在道上不斷有所得,成聖成賢在望。
2. 《朱子語類》把主忠信、徙義、崇德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者是目標、行為、結果的關係。“主忠信”是劄腳處,就是打根基的地方,把根紮下去,本立;“徙義”是進步處,徙一念,則進一念,徙一事,則進一事,日新;漸漸進去,則德自崇矣,所以崇德是自然而然的結果,果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