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8章-3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白話〉

外表的文彩就代表內在的本質;有內在的本質就表現出外表的文彩。

如果沒有外表的文彩,如除去了毛後的虎豹皮革和羊狗的皮革,外表一樣,是無法辨別的。

〈文義〉

1. 文:外表的文彩。

2. 質:內在本質。

3. 鞹:皮革,除去毛的動物皮。

4. 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除去了毛後,虎豹的皮革和羊狗的皮革外表一樣,無法辨別。

〈思維提綱〉

1.文和質有何關係 ?

2.子貢不同意棘子成“存質廢文“的觀點,理由是甚麼呢 ?

3.從子貢話中, 我們如何體會儒家文和質的深意 ?

4.學習本章後,我如何讓自己「文質彬彬」?



義理解釋 :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雍也•16》: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
彬,然後君子。」

2.《論語•述而•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論語•顏淵•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論語•學而•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二、重點摘記

(原文)

8-3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一) 子貢不同意棘子成的觀點

1.子貢不同意棘子成“存質廢文”的觀點,其理由是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2.意思是:文就像是質,甚至就是質;質就像是文,甚至就是文,所以沒有文也就沒有了質。

3.就好比:虎豹之皮去了毛就成為虎豹之鞹,犬羊之皮去了毛就成為犬羊之鞹。

4.毛皮去了毛就稱為鞹,也就是革。虎豹之鞹就像是犬羊之鞹,它們是分不出來的。

5.如果把文比喻成毛,君子沒有了文,又怎能區分出誰是君子,誰是與小人呢?

(二) 子貢的話有何深意

1.《論語集注》認為:子貢雖然強調了文的重要,但有將文和質畫等號之嫌。既然有點本末不分,所以他的觀點也不恰當。

2. 不過,“質本文末、外文內質”的道理,凡有頭腦的人都
會想到。子貢是孔子高足,對此焉能不知。況且《論語》所
錄,一般都是要指出正確的結論,所以子貢的話應更有其深意。

3. "質"通過外在的"文"才能顯現

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1) 君子之德 —也就是質,的確是存在於內心上的。可是內
心別人是看不到的,必通過外在的文才能顯現。

(2)所以離開文無以顯質,離開質無以成文,就像鑽石的美質與其光澤之間的關係一樣。

4.所以子貢才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如果顯不出文,何以見得他是君子呢?這時就會出現“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的情形。

(三) 文和質的關係

1.藕益大師的觀點

藕益大師在評點此章時說到文和質的關係是: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兩者既缺一不可,又不能分開。

2.孔子的觀點

(1)孔子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野和史都不是君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質應該如同表裡相依,這才是君子。

(2)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又豈不是文質
彬彬的極致啊!

(四)結攝

1.儒家的文和質,不論是在成就的階段,還是在學道的階段,
都是不可分的。

2.做到“文質彬彬”是學有所成的表現,而在學道的階段,學文是為了“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正是用來改善內心品質的
工具。

3.如果學文只是為了誇誇其談,矯飾有德,“為人”而非“為己”,便成為“巧言令色”,這正是儒家引以為恥的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