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5章-2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白話>
君子只要自己敬謹,沒有過失,接待人又謙恭而且有禮,那麼天下的人,都可以作你的兄弟。君子何必憂愁著沒有兄弟呢?」
<文義>
1.敬而無失:對人對事要恭敬,避免過失。
2.與人恭而有禮:對人要真誠,發自恭敬之心,要有禮有節。
3.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雖然命與天似非人力所能改,但如君子心存敬慎而無過失,與人相處恭而有禮,則死生富貴也可以轉變,所以四海之內,到處有親如兄弟之人。(李炳南《論語講要》)
4.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說罷所聞之言,最後結一句,君子不患沒有兄弟,以解其憂。子夏只能拿這些話供司馬牛參考,司馬牛回宋與否,則由他自己決定。(李炳南《論語講要》)

<思惟提綱>
1.若做到「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有什麼好處?沒做到,又有什麼壞處呢?
2.「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間有什麼關係?
3.司馬牛把自己的憂愁告訴了同學子夏,子夏如何安慰他?又如何為他解惑呢?從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您有什麼收穫和啟發?

<義理解釋> 
壹、引用經文
1.《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貳、重點摘要
(一)複習第一段
1.針對司馬牛的擔憂,子夏給了一個清晰的概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必須認知到,有一些眼前發生的事實是我們無法改變的。
2.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這樣才能把反覆的糾結、憂愁、痛苦的續流給停下來,去直面問題。接下來如何去面對,如何看待?
(二)第二段消文和說明彼此間的關係
(原文)“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 子夏帶著絕望的司馬牛看到真相---誰說你沒兄弟呢?“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是儒家一個非常恢弘寬闊的兄弟觀,全天下人都是我的兄弟,都會對我好、會珍愛我!
2. 那應該要怎麼做,才會得到這樣的效果?關鍵就是當下要把握一個大原則“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對人對事要恭敬,避免過失;對人要真誠,發自恭敬之心,要有禮有節,核心就是一個仁德之心。
(三)為什麼要「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1.我們看看生活中,有很多親人變成仇人;很多夫妻最後變陌路;很多友伴一翻兩瞪眼,都是內心裡面缺乏了一份恭敬心,忘了自己的身份,還有該盡的“禮”,看什麼都不順眼、聽話都往壞處去、講話不給人留情面、做起事只考慮自己不管別人,這樣隨便慣了、粗暴久了、累積多了,感情自然就變薄了。即使再親、感情再好的親人,也會變成敵人。
2.相反過來,即使是陌生人、仇人,我們願意對人心存敬意,相處的時候也會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對待他就像對待我的兄弟、對待我的親人一樣好,從仁德之心出發,即使是陌生人、仇人,最後也都可以變成親人一樣好。
3.能夠用“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心去對待家族的人,家族的人心就歸向你;用這樣的心去對待學生,學生的心就歸向你;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任何人,人人都會愛你、敬你。這完全都是從自己的德行、存心所感得的。
4.舉例說明
(1)閔子騫深知沒有母親在身旁的艱難日子,他仍用“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的心去對待繼母和弟弟們,最後感動了繼母和父親,換來最後一家的和樂!
(2)孔子在齊魯會盟上,面對齊國的無禮,堅持以禮相待、代齊國著想,最終換來兩國的和好!
(四)本章總結
1.子夏首先對司馬牛的問題給了一個清晰的概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眼前無法改變的,有了這樣的認知,才能夠停下憂懼。
2.再來就必須掌握關鍵的原則“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這樣自然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用憂懼!
3.真正要憂懼的是什麼呢?是我們在仁德的實踐上,不去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而去憂患我沒有兄弟、他怎麼這樣對待我呢?這都是沒有用的。
4.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掌握關鍵去努力,慢慢的就可以扭轉局勢,感得越來越好的內在和外在的環境與條件。
5. “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正可以和第一章夫子所說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來互相呼應!祝福各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