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9章-1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白話>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逢飢荒,國用不足夠,有什麼辦法呀?」有若回答說:「何不恢復周朝的徹法(只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呢?」魯哀反問說:「現在的賦稅是十取二,我還感到不足以用。怎可以恢復徹法呢?」
<文義>
1.有若(前518年-前458年),姓有名若,魯國人。
註 : 孔子死後,子夏、子張、子游以為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為不可。有若過世之後,魯悼公曾前往弔唁,足見其為同門及魯人之所重。
有子在孔門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2.盍徹乎:「盍」,何不。「徹」,周時田賦的名稱。取十分之一的稅。
3.二:十取其二,一畝田徵收兩分稅。

<思惟提綱>
1.魯國君哀公向有若提出什麼問題?
2.如果是你一國之君,面對「飢荒,財務困難」,您會如何處理?
3.有若獻出的策略是什麼?
4.你認同有若的「盍徹乎!」,減少稅收,是富國足民之道嗎?
5.就前面學過的《論語》,你記得有子(有若) 說過什麼話嗎?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原文)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一)有若這個人
有若就是有子,孟子說 “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聖人”。可見有若是很了不起的。

(二)哀公面臨國家飢荒 請有若出主意
1.魯哀公問有若: “今年飢荒,國用不足,你有什麼好主意嗎?”有若回答說:“何不恢復我們周朝的徹法呢?”
2.徹法是始自西周的一種賦稅制度:百姓把種田收成的十分之一上交國家,剩下的九成留給自己,還算是比較寬裕的。

(三)對有若的策略,哀公的反應
1.聽到有若說,最好恢復十取其一的徹法,魯哀公大為不解,便反問道:“國家現行的賦稅是十取其二,我還感到國用不足。如果恢復徹法,豈非使國庫更加匱乏,更加無財可用嗎?”
2.哀公的思路很簡單:國家的經費來自稅收,要稅率不升反降,怎麼會充實國庫呢,你有若是不是弄反了?

(四)小結
可能有人跟哀公的想法一樣:要想自己多得好處,就多佔有別人的。這是很常見的思路。可是照這樣的思路,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