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1章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白話〉
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文義〉
1.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禮,禮節、禮貌。玉帛,金玉綢緞貴重之物,指送人貴重的禮物。云乎哉,就可以了嗎?就是了嗎?對人的禮貌,難道就是送人玉帛等貴重的禮物就算了嗎?
2.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音樂,音樂的本質是心情和諧。鐘鼓,兩種樂器。所謂的音樂,難道就是敲敲鐘打打鼓就算了嗎?

〈思維提綱〉
1.您覺得禮制、音樂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重要性?
2.觀察比較一下近代和古早時期的禮制、音樂有什麼變化嗎?又帶來什麼好或不好的影響?
3.聽完講師的解說,您有何啟示?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1.《集解》鄭曰:「玉,璋珪之屬。帛,束帛之屬。言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馬曰:「樂之所貴者,移風易俗也。非謂鐘鼓而已。」(束帛,捆成一束的布帛,古時作為饋贈的禮物。)
(曹魏時,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等之說,並下己意為集解)
2.馬融,東漢經學家。鄭玄,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曾在馬融門下,由盧植代授講課,難得見馬融一面。年老的馬融上課方式很特別,一般普通的學生都是由他的得意弟子轉授課程。盧植後來在仕途發展,官至中郎將,對東漢政治有一定影響;鄭玄則遠離官場,著書講學,精益求精,終成為一代大儒,對中國思想學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https://twgreatdaily.com/nkrbp20BMH2_cNUg0hUw.html)
3.《論語•學而•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4.《論語•八佾•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朱子《四書章句集注》: 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爲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爲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四書章句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學名著,為南宋朱熹所著,是四書的重要的注本。)
二、重點摘記    
(一) 前言、讀誦及消文
1. 有關於禮、樂的部分,那這個部分是承續了前面上面兩章有關於學詩的這個部分,所以呢,今天呢在學詩之後再談禮樂,那可以說一氣相承,就是說詩、禮、樂三者是不分的在古代。
2.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3. 孔子說:“我們所說的禮呀,難道說的是貴重的金玉、綢緞之物嗎?我們所說的樂呀,難道說的是敲打在貴重的鐘鼓的樂器上面嗎?”
4. 這一章的這個章旨呢,主要點出真正的禮呢,並不是在外在貴重的東西上面,而是在於出自於你的本心的敬跟和。我想分三個義理重點來探討這一章的深意。(禮跟樂的政治功用;禮跟樂與德性修養;詩、禮、樂的精神)
(二) 禮跟樂的政治功用
1 . 禮跟樂,它在古代,它是可以達到政治上的作用的。換言之,禮呢,具有安上治民的功用,也就是管理老百姓的功用。樂呢,也可以讓老百姓移風易俗,那這是根據鄭玄跟馬融的註解。(在宋代以前的註解)
2. 鄭玄的註解呢是說,這個禮的功用呢,它是貴在安上治民。馬融的註解呢說音樂呢,樂這個重點呢是在移風易俗,並不是指的是鍾鼓而已。
3. 這只是第一個,我們可以說禮樂的功能,是在政治上可以顯出這樣的作用。
(三) 禮跟樂與德性修養
1. 宋代的儒者的解經就不是這樣子的。那朱子的《四書》裡面就特別提到,朱子就從德性修養的敬跟和來看禮、樂的作用。朱子把這個過去禮、樂可能只是著重在政治上的作用裡面,轉化成為一個人人都需要禮、樂精神的修養功夫。
2. 朱熹的註解裡面特別講說:“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這個意思就是說,真正的那個禮啊,它是這個外表上是用玉帛,但是內心裡面是恭敬之心。而樂呢,外表上是用鐘鼓顯現出來的這個音樂,但是它要表現的是那真正的內心的和樂的精神。
3. 朱子又特別說“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所以說如果遺漏了根本,而只是在末節或者是外表上面去強調的話,這哪是禮樂的真正的精神。朱子要強調的是說,內心如果不恭敬,也沒有一個和樂之心的話,那事實上這個也是徒有禮樂的外表,如此而已。
4. 對照宋代以前的禮樂的解釋,我們發現鄭玄跟馬融呢,他是朝向政治功能上的解釋。那宋代的儒者呢,就把它強調到身心上的修養。換言之,禮就必須是以敬為主,樂呢是以和為主。這是第二個,我們引用朱子的重點來跟大家說明禮樂的真精神。
(四) 詩、禮、樂的精神----和諧
1. 我要強調的是,前面兩章我們可以說是談詩,那這一章呢是談禮樂,所以古代詩、禮、樂本來三者是本來就是不分,三者如果仔細去分辨的話,它均有調和、調節的和諧作用。
2. 換言之,詩、禮、樂三者的共同點其實都是有韻律。那天地間有天地的韻律跟規則,同樣的,人事也有人事的韻律跟規則,所以天、地、人三才為什麼能夠通?主要就是和的精神,也就是韻律的精神。所以孔子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3. 換言之,詩、禮、樂三者都談和諧,可是和諧的根本是在於回到這個仁學的精神,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仁這個字我們拆解開來就是兩個人,這兩個人你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然你也可以說是人跟天地之間的關係。
4. 所以這個宇宙萬物的和諧就是仁的境界,它是通人與人之間,也是通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這種和諧的作用,那麼用詩、禮、樂的方式來展現而出。
(四) 總結
1. 我們讀到這一章,最後呢,我們必須要回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面去反省,我們是不是每天都活出和諧的仁德精神呢?
2. 因為詩、禮、樂的精神都在調和跟和諧,那這也是仁學正道的一個核心。
3. 比如說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有規律呢?有常熬夜嗎?熬夜就需要補眠,要補眠就可能會犯了宰我晝寢的白天睡覺的這個問題,所以這樣陰陽顛倒就是沒有規律。再如果,我們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這種逆境的時候,我的內心是不是有不調解、不調和的情況呢?
4.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最讓我們內心無法和諧,或失去調解的就是貪、瞋、癡等這些煩惱。所以禮、樂的真精神是要用在日常生活中反省自己的內心,將和諧的韻律活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去面對所有的情境。這樣,你能夠做到這樣,就真能懂禮、樂的真精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