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2章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白話>
孔子說:“外表臉色很嚴厲,內心裡其實很柔弱,這樣的人好比小人,
小人是小到什麼樣子呢?就像在牆邊挖個洞窟,或是翻牆進入到別人家裡,如同作賊的一樣怕被人家發現。” 
<文義>
1.“色厲內荏”的“厲”,是外表威嚴的樣子,
2.“色厲內荏”的“荏”,是內心柔弱的樣子。
3.“穿窬之盜”的“窬”,第一個意思就是大門邊上牆上的小洞。
                       另一個意思就是穿越、超越的意思。
4.“穿窬”的意思就是行為就像小偷一樣,
         怕被人家發現,偷偷地翻牆進入到別人家中偷竊。

<思惟提綱>
1. “色厲內荏”是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只重視外在排場的人?
2.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
  是不是自己也常有這種“穿窬之盜”的心理狀態呢?
3.學習了本章,哪一句話﹑哪一個理路,讓您印象深刻?
  對於君子和小人…您聯想到什麼呢?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
1.孟子說:“不知求放心,人有雞犬放,還知求”,
2.明代大儒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3.《論語•述而•36》子曰:“君子坦蕩盪,小人長戚戚。” 
  4.《大學》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重點摘記 陽貨篇-第12章-義理解釋 張崑將 老師
▲原文: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白話翻譯:
孔子說:「外表臉色很嚴厲,內心裡其實很柔弱,這樣的人好比小人,
小人是小到什麼樣子呢?
就像在牆邊挖個洞窟,或是翻牆進入到別人家裡,
如同作賊的一樣,怕被人家發現。」
▲注解與章旨:
“色厲內荏”的“厲”,是外表威嚴的樣子,
“色厲內荏”的“荏”呢是指的是內心柔弱的樣子。
  那比較難解的是“穿窬之盜”的“窬”,
  這個“窬”有兩個意思,但這兩個意思其實都是相通。
◎第一個意思 就是大門邊上牆上的小洞,
  如同賊呢在土牆上挖個洞,躲在那裡怕被別人發現。
◎另一個意思 就是穿越、超越的意思。
  所以“穿窬”的意思就是指行為就像小偷一樣,怕被人家發現,
  偷偷地翻牆進入到別人家中偷竊。
  所以這兩個意思都通,表達了都是小人沒有真才實學,空有虛名,
  怕被人揭穿他虛假的真面貌,所以常常要遮掩,怕被人發現。
  因此,這一章的章旨 就是在闡述〜
  小人的形相是表裡不一,用這樣來襯托君子必須要表裡合一。
(一) “色厲內荏”〜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一章的義理重點。
第一個義理重點〜
1.我想要說明的是,我們要注意“色厲內荏”這種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小人的形相是做什麼事表面都裝得不錯,可能排場、氣派不俗,
  相貌可能也不錯,但都是看人辦事,內心呢卻毫無主意。
2.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只重視外在或排場的人?
  因為這種人已經忘失本心,將所有的心力放在外表或外在的威嚴上面,
  裝裝樣子,還以為真能唬人。
3.這在佛法上叫做無觀察識,也就是心識是被耳、目、口、鼻等官能引發 
  的外境所主宰,而不是自己的心識去主宰耳、目、口、鼻等引發的外境。
4.久而久之,就像孟子所說的“不知求放心,人有雞犬放,還知求”,
  也就是人丟失了雞呀、狗呀還知道要把它求回來,
  但是心丟失了卻不知道要把它求回來。
5.所以我們雖然這樣分析這個“色厲內荏”的小人形相,
  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常常注意是不是也常犯這種表裡不一的問題。

(二) “穿窬之盜”〜小人的內心狀態
第二個義理重點〜
1. 我們接著要更深細地來談孔子這裡用“穿窬之盜”來比喻小人的內心
 狀態,用小偷因為怕別人發現,而翻牆或者挖個洞躲起來的這個比喻,
 孔子的重點在告訴我們小偷的內心狀態,他在前進偷東西的時候,
 其實內心就存著後退的心的,那就是表面上身子是往前進,
 但是內心卻是往後退,進退不一,內心總是偷偷摸摸,不實在,不真實,
 又怕被人揭穿自己的虛偽,所以總是如小偷一樣躲躲藏藏。
2.大家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是不是自己也常有這種心理狀態呢?
  例如〜表面說著人家好話,內心卻感覺其實他沒有那麼好,
        他也不如我等等之類的心理狀態。
  又如〜兩個人意見不合吵了架,被勸了下來,儘管事過境遷了,
        但是內心還是暗罵著對方,認為對方沒有道理,我才有道理。
3.大家注意,我們檢查內心〜
是不是日常生活當中常犯這個心中好像賊一樣。
所以呢,明代的大儒王陽明有句名言就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大家要注意,這是小人的內心狀態,心裡住著一個賊。
4.但是相對的君子的內心狀態總是坦蕩蕩,而小人呢則是長戚戚,
  愛斤斤計較,總認為錯的永遠都是對方,我 則永遠都是對的。   

(三) 總結〜引用《大學》證成
1.所以最後我引用《大學》“誠於中,形於外”的原文來引經證經。
 原文如下: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簡單的白話翻譯如下:
 小人呢閒著沒事做的時候呢,私底下常做些偷雞摸狗的壞事,
 但是當他看到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的時候,總是羞愧而躲躲閃閃地
 如無地自容一樣,接著他就會趕快將這種賊心掩蓋起來,
 然後裝模作樣地表現出他也是能做好事的樣子,
2.小人這種行為就如同俗話上所說的“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那佛教上更加上“騙得了自己,騙不了業果”。
3.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就在這裡,一個是表裡不一,一個是表裡如一。
  我們也應多注意自己是否有這種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4.今天學習的這個道理〜
  應該努力去除我們內心裡的小人的這種賊的部分,
  朝君子坦蕩蕩的方向邁進,與大家互相共勉之。

<串習思惟提綱>
1. “色厲內荏”是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只重視外在排場的人?
A:“色厲內荏”的 小人, 外表威嚴,內心卻柔弱。
“色厲內荏”是一種表裡不一的小人形相,
     小人的形相就是做什麼事表面都裝得不錯,這種人已經忘失本心,
將所有的心力放在外表或外在的威嚴上面,裝裝樣子,
還以為真能唬人,但都是看人辦事,遇境即昏,內心被外境所主宰。
這樣的小人就會只重視 外在或排場。 

2.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
  是不是自己也常有這種“穿窬之盜”的心理狀態呢?
A:我們雖然這樣分析這個“色厲內荏”的小人形相,
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常常注意是不是也常犯這種表裡不一的問題。
(雖然自知自己並非君子,但是總認為自己不可能是個小人 )
   透過崑將老師舉例說明,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
   發現自己〜竟然也常有這種小人的心理狀態呢?
  例如〜表面說著人家好話,內心卻感覺其實他沒有那麼好,
        他也不如我等等之類的心理狀態。
  又如〜兩個人意見不合吵了架,被勸了下來,儘管事過境遷了,
        但是內心還是暗罵著對方,認為對方沒有道理,我才有道理。

3.學習了本章,哪一句話﹑哪一個理路,讓您印象深刻?
  對於君子和小人…您聯想到什麼呢? 
真如老師在今天全廣298講提醒我們〜 [06′08″]所以在這裡,想要勸自己和我們這些能夠對宗大師教法相應的學習的人,不要去習慣放逸,要去習慣不放逸。
不要覺得持戒是一種好像很緊繃的狀態,如果你發現你很緊繃,你可以深呼吸調整你的狀態,然後把你用心的狀態調到不緊不鬆、很舒適的。
慢慢就會體會到其實這顆心還是一直看著它比較好、守護著它比較好。
 [06′40″] 對於這個「諂誑」,應該是和名利心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自己沒有做得很好,然後又假裝好像做得很好的樣子,這就是諂誑。
在這裡說「無諂誑」,讚美阿底峽尊者沒有這種行為,就是他嘴上講的
和他心裡行的,在別人面前還有在獨處的時候,他內心所堅守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兩種樣子。他也不用在別人面前裝一種樣子,回頭又一種樣子,就是一個樣子。
為什麼?因為這樣子才能解脫呀!這樣子才能夠把自己趣向於三塗的這些惡行都去掉,才能成辦增上生及決定勝。 [07′26″]
通常為什麼要諂誑呢?應該是〜怕丟臉﹑怕別人輕視自己。
但是一旦諂誑了之後,就很難發心去把持戒不清淨的罪懺掉,因為好像沒有的樣子。但是像師父說的,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佛菩薩也騙不了,佛菩薩每個念頭都可以知道。
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偷心的路可以走,也沒有什麼
不努力好好地護心就能夠把戒律持清淨的路徑,好像抄小路一樣可以抄到,都做不到!必須是老老實實地守護正念、正知,………………

祈願〜謹記 夫子提策我們種種學習上該淨除的錯誤心態
      也不斷串習 真如老師在全廣(二) 的叮嚀
慢慢地讓我們的心離開諂誑的狀態, 
像阿底峽尊者一樣〜「慎念無諂誑」,爭取做到「犯罪不染尊」
我們一起跟隨善知識探索其中的奧秘,找到路徑,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吧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