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7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白話
 
孔子說:「有好的言語,看起來有和善的外表,這個屬於鮮矣仁,談不上是真正的走在仁德之道上啊。」
 
 
字詞解釋
 
巧:就是好的意思。

巧言:花言巧語,工於辭令;言辭修飾得很美,卻口與心相違,沒有實際去做。

令:是善的意思。

令色: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行為上表現的很好看,實際上沒有實質的內容。

鮮:是少的意思。
 
 
讀誦進度

 
今日段落 -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段落複習 - 每章讀誦5遍、串讀5遍
 
第十三章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第十四章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第十五章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第十六章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第十七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思惟提綱
 
① 巧言令色的形象及過患為何?

② 仁的內涵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仁?

③ 從心上下功夫 vs 從表面下功夫,兩者的差別在哪裡?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朱熹集注
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大學 • 經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論語 • 子路 • 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 • 衛靈公 • 26》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 里仁 • 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弟子規 • 信》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二、重點摘記: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關於這一章,我們在學而篇就學習過,珠釵老師做過精彩的分享,當時是五個篇章一起連講,沒有完全展開,所以今天略作些補充,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字詞解釋:
 
巧就是好的意思,巧言:花言巧語,工於辭令;言辭修飾得很美,卻口與心相違,沒有實際去做。令是善的意思。令色: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行為上表現的很好看,實際上沒有實質的內容。鮮是少的意思。
 
(二)白話翻譯:
 
有好的言語,看起來有和善的外表,這個屬於鮮矣仁,談不上是真正的走在仁德之道上啊。
 
(三)巧言令色的形象及過患:
 
1、《朱子集注》解釋:「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就是說一個人的言語修飾得非常好,很會講話,臉色外貌形態裝得很善良,讓人感覺平易近人,這是他裝出來。
 
2、“致飾於外”,他修飾外表,目的是“務以悅人”,為了取悅別人而已,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個善人、是君子,有這樣的心態,就是放縱了自己的慾求,有這種虛偽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經沒有了。
 
3、本心之德就是《大學》裡講的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為專門修飾外表,巧言令色,這種虛偽會把自己自性之德給障蔽住,反而顯發不出來,應該引以深戒。
 
(四)仁的內涵,什麼是真正的仁?
 
1、“仁”是會意字,意為兩個人相處,講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什麼道理?就是做人應該具有真誠、善良、正直、質樸的品質,應該愛人如己,這是一種做人的道德品質。
 
2、但這種道德品質,很難有人做到,只能說接近於“仁”。所謂“剛毅木訥,近仁”,就是說做到這些的人,已經接近於“仁”了,但還未必是。
 
3、與此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剛直、果決、質樸的品質,而是花言巧語、虛偽不實、機巧善變,那就絕對沒有“仁”的品質了。孔子甚至一針見血指出“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巧言會導致“亂德”,一個志於道的君子怎麼能不好好防範呢?
                                                                                             4、儒家認為為仁首先是真誠,巧言令色,已經把自己的真誠給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應。反過來,什麼是真正的仁?不要巧言令色,講話都是出自於真誠心,沒有絲毫的造作,沒有絲毫的虛偽,全都是真心流露出來的言行,這才能夠跟仁相應。特別是講話,司馬光論修身的時候說,最重要的是守一個誠字,誠敬的誠。
 
(五)經典案例:
 
1、《論語》裡面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於言就是講話的時候,好像很笨拙,好像不會講話,這種人必定是沉默寡言,不會巧言的,但是他具有仁德。你看他的行為,敏於行。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說話看起來很笨拙。
 
2、這裡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個「欲」是君子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你看訥於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換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君子是欲訥於言,說話誠實,講得非常到位。
 
3、「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才能夠不違背仁心,仁愛之心。
 
4、一個人,巧言令色,喜歡阿諛奉承,這是屬於巧言令色,以辭令容貌取悅人,而真誠厚道就少了,當然就缺乏仁心。一個人只重視外表,內心裡沒有紮實的內涵,根本錯了,不可能會有得到仁道。
 
5、比如,對父母的孝心,如果是對父母裝著有孝心,巧言令色,口頭上講說我要孝敬您,將來一定會報答您的恩德,講得頭頭是道,裝出一個孝子的模樣,從表面上下這個功夫,做給別人看,心裡沒有真正生起孝心,反而跟仁相違背了。
 
6、再比如說學生對老師,尊師重道是仁,如果在老師面前是一套,背地裡又是一套,缺乏真正有尊師重道的心,做表面功夫,就是鮮矣仁。
 
(六)總結:
 
1、仁是心上的功夫,容貌是心的外在表現,言是口上的,色是形體的,有了仁的心,他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這不是造作的。
 
2、小人不從心上下功夫,不是行仁,專從表面下功夫,結果是似是而非,怎麼學都學不像。裝著像個仁人,還不是仁,甚至愈裝離仁愈遠。
 
3、所以,我們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上下功夫,很踏實地去做,日積月累,自然而然顯發仁的內涵,所謂“內聖外王”,而且非常的真實,令人為之讚歎,絲毫不會覺得你是假心假意。
 
4、學習傳統文化,千萬不能成為口耳之學,不能夠停留在嘴巴講,裝裝樣子就可以了。只有步步踏實,認真實踐,才能夠真實受用,才是真正走向“仁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