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8章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白話〉
孔子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紅色;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先王的正樂;更厭惡巧辯而把國家傾覆的人。」

〈注譯〉
1. 惡紫之奪朱:惡音務,討厭,下同。紫,紅而帶黑,是間色。朱,大紅,為正色。按紫、朱色相近,不細辨,最易混亂。下句鄭聲、雅樂之意亦同。
2. 鄭聲之亂雅樂:鄭聲即鄭國的音樂,其樂尚淫,即不可用以祭祀者。雅樂是周朝的正當音樂。
 3. 利口之覆邦家:利口即顛倒是非的巧言。覆,傾亡。邦家,即國家。

本章是孔子說明正道易被邪僻侵佔,勸人慎防之。
   《孟子盡心篇下37》引孔子說:「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愿,恐其亂德也。」比本章更詳細。而趙岐曾注說:「似真而非真者,孔子之所惡也。」因為似是而非,最易迷惑人,而使人失去正覺,所以孔子深為憎惡。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惡紫之奪朱」?
2. 為什麼「惡鄭聲之亂雅樂」?
3. 鄭聲有害,雅樂有益,為什麼多數人會選擇鄭聲?
4. 為何說“利口覆邦家”?
5. 禮制等同規矩,「規矩看似約束,卻是最佳防護」為什麼?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 《集注》:“ 朱,正色。紫,閒色。 ” 
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 
3. 張居正說:“天下之理,有正則有邪,而邪每足以害正,如色以朱為正,有紫色一出,其艷麗足以悅人之目,於是,人皆貴紫而不貴朱,而朱色之美反為所奪。故所惡於紫者,為其能奪朱也。” 
4. 《禮記•經解》曰:“ 廣博易良,樂教也。 ” 
5. 《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上說:“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 ” 
6.《禮記.樂記》:「鄭音好濫淫志。」
7.《孟子.盡心下‧9》: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8. 《論語•八佾•20》:子曰: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9. 張居正《四書集注直解》:「樂以雅為正,自鄭聲一出,其淫哇足以悅人之耳,於是人皆聽鄭聲而不聽雅樂,而雅音之善,反為所亂。故所惡於鄭聲者,為其能亂雅樂也。」
10. 《論語•八佾•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1. 《論語•述而•13》: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12.朱熹《集注》范氏曰:“ 利口之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人君苟悅而信之,則國家之覆也不難矣。 ”
13. 《論語•衛靈公•10》: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一) 白話翻譯
孔子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色,厭惡荒淫的鄭聲擾亂了雅樂,厭惡逞利口傾覆國家的人。”

本章,聖人告訴我們,一些不正確、似是而非的價值觀,怎麼樣潛移默化、一步步迎合人們的慾望,最後以邪奪正,整個篡改,奪朱、亂雅、覆邦家,禮崩樂壞,朝綱盡失,後果不堪設想。
接下來,我們逐個去分析探討。

(二) 探討“ 惡紫之奪朱也 ”
1.《集注》:“ 朱,正色。紫,閒色。 ”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閒色。正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純正的顏色,分別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2.正色,莊重、大方、純淨,能夠與天地感通。
所以聖人發現並製定禮樂朝綱,規定服裝顏色,以期天人和諧。
譬如朱紅色,溫暖奔放,所以用於喜慶;黑白色,冷靜嚴肅,所以用於哀傷。
3.閒色,也稱間色,是兩種正色混合而成。
朱色是五種正色中的赤色。紫色是赤、黑二色混合而成,所以比朱色更妖艷、更吸引人。
4.本來君服為朱色,魯國國君魯桓公在位時,喜好紫色,以紫衣為君服,從此紫色開始流行。到了齊桓公時,紫衣更是風靡一時。
據《韓非子》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五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
5.張居正說:“天下之理,有正則有邪,而邪每足以害正,如色以朱為正,有紫色一出,其艷麗足以悅人之目,於是,人皆貴紫而不貴朱,而朱色之美反為所奪。故所惡於紫者,為其能奪朱也。”

(三) 仔細分析“紫為什麼能奪朱? ”
1.因為紫色從朱色而來,其中有朱色的成份,與朱相近,所以從吉利喜慶的角度講,好像紫色也有這個功效。而且紫色中又帶有黑色的成份,所以比之純正的朱色,更為艷麗動人。
2.人皆有慾望,慾望驅使人去作一些嘗試,譬如用紫去替代朱,魯桓公、齊桓公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國君的身份去作改易,結果上行下效,風靡一國。所以,如果跟著人的慾望走,漸漸地就會把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念都淪喪掉。
3.改革開放初期(指大陸),外國的生活方式也隨著國門的打開而一湧而進。一時間,原來簡樸的中山裝、勞動服不見了,滿大街流行花哨的喇叭褲、長頭髮;年輕人變得不安分,手拿錄音機、嘴叨著香煙,拉幫結派,成群結隊,招搖過市;紅燈區、溫柔鄉,讓不少花心男人夜不歸宿,給和諧的家庭帶來一股不小的衝擊波。經過打黑掃黃,道德觀、價值觀的回歸,再回過頭來看,當年的行為是多麼的幼稚,相信絕大多數人不願再這樣去做。
5.向外的追求會讓人迷失心智,做出一些極其可恥可笑的事,但多少人在物慾的追逐中葬送了性命,根本沒有醒悟的機會,實在是可悲可嘆,這就是以紫奪朱、以邪奪正的危害。

(四) 探討“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 
1. 雅,正也。樂,和也。雅樂,即典雅純正的音樂,能夠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
2.《禮記•經解》曰:“ 廣博易良,樂教也。 ”樂,不是純粹的娛樂和情緒發洩,而是一種非常善巧的教育,把開闊心胸志向、增長學問道德、培養良好品行等深廣的內涵寓教於樂,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完成教育的傳遞。所以,純正的雅樂容易陶冶淨化人的性情,潛移默化,化民成俗。
3.《孝經》上說:“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改變民風,就從音樂入手。
4.鄭聲,是鄭國的音樂,特點是鄭聲淫。
《樂記》上說:“ 鄭音好濫淫志。 ”淫,不是男女二性關係,而是氾濫、過分的意思。鄭聲淫,就是鄭國的音樂過分了,抒發感情太過了,表達快樂,容易得意忘形;表達悲傷,又會走向極端,因為過度氾濫而讓人心志俱喪,外傷身,內傷心。而雅樂,讓人心情中正平和,既有感性的抒發,又有理性的節制。“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就是這個意思。
5.明朝帝師張居正說:“樂以雅為正,自鄭聲一出,其淫哇足以悅人之耳,於是人皆聽鄭聲而不聽雅樂,而雅音之善,反為所亂。故所惡於鄭聲者,為其能亂雅樂也。”
6.明明鄭聲對人有害,雅樂對人有益,但鄭聲與雅樂放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就選擇鄭聲,這是因為鄭聲有誘人之處。而這誘人之處,就是迎合了人們的負面情緒,迎合了人們等同於動物的本能,把性情弄得忽上忽下,失去了理性的觀照,導致心智迷失,內心的良善隱沒,人變得迷茫、頹廢。
7.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的嘻皮士們,為了發洩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歇斯底里地舞動、吶喊,盡情的釋放,其實是一種內心的發洩,但居然演變成為一種流行音樂— — 搖滾樂,把不少年輕人給迷惑了。所以鄭聲的危害,就是把人們的價值觀混淆了,人性的惡的部分被引發、放大,從而與雅樂越來越遠。
8.其實真正的音樂,是情理的交融,是身心的相應,是遠離了物慾的真正的快樂,這才是人生的美好享受。夫子讚歎《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所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五) 探討“ 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1.服裝的顏色,是關係到禮的部分,而音樂,則是樂的部分,所以二者合起來就是禮樂。而禮樂的崩壞,也不是它自己就壞掉了,而是人為的因素,是小人作祟的緣故。所以夫子最後的落腳點就點出“利口之覆邦家”的那個“者”,那個人身上。
2.蕅益大師說:“ 二'也'字,一'者'字,賓主歷然。 ”兩個也,是為了襯託一個者,重心落在後者,夫子說紫奪朱、鄭聲亂雅樂,目的是為了突出和強調利口覆邦家的危害。
3.《集注》范氏曰:“ 利口之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賢為不肖,以不肖為賢。人君苟悅而信之,則國家之覆也不難矣。 ”利口之人就是鄉原,德之賊,逞口舌之利,無中生有、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把人引上邪路。
費盡口舌不是毫無目的,不是做無用功,而是目的性很強,無利不起早,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己之私,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是個典型的鄙夫小人。
4.指鹿為馬的趙高,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人物。一個國君如果喜愛這種人,並且信任這種人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覆滅就不遠了,秦朝就是一個明證。
5.春秋時期也有這樣一位利口之人,把楚平王父子至親硬是弄成生離死別。這個人叫費無忌,楚國大夫,任太子建的少傅。因為太子建重用另一位大臣伍奢,所以心懷怨恨。奉命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媳婦,見秦女貌美,就動了壞腦筋,勸楚平王自取為妻,使父子不和。又不斷在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讓平王認為太子登基會對自己不利,所以將太子派駐在外。當費無忌誣告太子建與太傅伍奢謀反時,平王終於決定要殺太子,太子聞訊逃亡宋國,而伍奢父子被殺,伍子胥出逃吳國,埋下了日後楚平王被鞭屍的因果。好端端的一個楚國就這樣被一個利口的佞人鬧得烏煙瘴氣,並為後面的動亂直至亡國埋下了禍根,佞人的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6.所以,當夫子最中意的弟子顏淵問為邦時,夫子再三的叮囑他“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六) 總結  
1.李炳南先生認為:“紫色奪朱色,鄭聲亂雅樂,利口覆邦家,都是因為開始時不以規矩,不辨是非,終致以邪奪正,以淫亂雅,以利口覆邦家。聖人惡紫、惡鄭聲、惡利口,即是教人要嚴守規矩,防微杜漸。”
2.禮樂是治國之重器。禮的範圍很廣,大到人與天地的關係,小到人與人之間,凡是大眾相處的場合總有禮制的要求,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3.規矩看起來是對人的約束,但其實是對自我的最佳防護,只有遵守規矩、克己復禮,私慾才會被覺察、被制止;私慾被克制了,就能守護自己的內心,外邪就無法入侵,紫色、鄭聲、利口之人就沒有市場,才不會受其害。
4.尤其是上位之人,如果能夠以身作則,帶頭遵章守紀,就不僅自利,更能利他,起到風行草偃、德化一方之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