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15章-1

15-1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15-2 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白話〉
夫子說:「可以和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
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總是擔心失掉官職,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注釋〉
1.鄙夫:庸俗惡劣者的稱呼。見識淺薄、人品鄙陋的人。
2.事君:事奉君主。
3.患得之:就是〝患不能得之〞。
4.無所不至:即無所不為。一旦〝志於富貴〞,邪媚作惡之舉均可為。

〈思惟提綱〉
1. 在本章中,孔子提到的「鄙夫」是怎樣的人?
2. 你患得患失嗎?在什麼情況下?
3. 人有所憂患不外兩種:憂得失、憂成敗, 怎樣才不會患得患失呢?
4. 孔子說:仁者不憂。為什麼仁者不會患得患失?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朱熹《論語集注》:「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
2.《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子曰:「無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二、重點摘記

(一) 恭誦原文 :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二) 白話解釋
夫子說:“可以和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如果總是擔心失掉官職,那就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了。”

(三)“鄙夫”有三種類型,夫子的“鄙夫”是哪一種 ? 
首先,什麼樣的人是夫子說的“鄙夫”呢?
朱熹《四書集注》分析了三種類型的人:“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
第一種:是志於道的人,名利地位、榮辱順逆都不足以動其心;
第二種:是一心建功立業成名的人,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第三種:是一心求取富貴祿位的人,他的心中,財富名利就是天大的事,為了得到這個他會無所不為。
這第三種“志于富貴者”,就是夫子所謂的“鄙夫”。

(四) “鄙夫”是“小人”!
1.在《孔子家語》中,夫子將“鄙夫”視為“小人”。
2.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
子曰:“無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則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3.子路請問夫子說:“夫子,君子也有憂愁煩悶的時候嗎?”
夫子說:“君子是沒有什麼憂愁的,因為他在修身實踐中,當他做事還沒有獲得成功時,他會為自己有做事的意念而高興;當他獲得成功的時候,又會為自己能有所作為而高興。因此,君子一生都很快樂,沒有一天是憂慮的。小人則不然,當他想獲得什麼還沒有得到時,他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怕失去。因此,他一生都充滿憂愁,沒有一天是快樂的。”
4.由此可見,君子的快樂指數是很高的,因為他不那麼在乎成敗得失,而小人則心隨境轉,患得患失,於是就有了夫子那句著名的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五) 怎樣才能不憂不戚呢?
1.夫子說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為什麼仁者就會不憂呢?
2.梁啟超先生對此有過一段很深刻的論述:
*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二曰憂得失。
*我們得著‘仁’的人生觀,就不會憂成敗。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遠不會圓滿的。正為在這永遠不圓滿的宇宙中,才永遠容得我們創造進化,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哪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兩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正失敗了。
*‘仁者’看透這種道理,信得過只有不做事才算失敗,凡做事便不會失敗。
所以《易經》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換一方面來看:他們又信得過凡事不會成功的,幾萬萬里路挪了一兩寸,算成功嗎?
*所以《論語》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你想!有這種人生觀的人,還有什麼成敗可憂呢?”
3.梁啟超的這段話確實耐人尋味,要想真正做到心不隨境轉,不患得患失,就得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仁者”,有了“仁者”的心胸格局,就會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會擁有無時無處、無所不在的灑脫快樂,因為宇宙人生的真理他已經看明白,也想明白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