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白話〉
孔子說:孔子說:“有一種人叫做鄉原,外表看起來是忠厚,很討人喜歡,但實際上卻無法區別善惡、好壞、是非的人。”孔子說這種人往往是賊害道德的人。
〈文義〉
1.鄉原:鄉即鄉村,原,同愿,謹善的意思。鄉原,即一鄉的人都以為他是好人,其實是個同流合污,以媚於世的人。亦即貌似君子而實偽善的人。
2. 德之賊:賊,動詞,即敗壞;言其敗壞道德。蓋其隨俗浮沈,似德而實非德,有善德的本意,而有亂德的真相。
〈思惟提綱〉
1. “鄉原”怎麼解釋?
2. “鄉原”與“穿窬之盜”的異同?
3. “鄉原”為什麼是“德之賊”?
4. 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
義理解釋
一、 引用資料
1. 《孟子集注•盡心篇章下》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說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2. 《論語•子路•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和諧友善的態度。
3. 《論語•陽貨•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說:「我厭惡紫色奪去了朱紅色;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先王的正樂;更厭惡巧辯而把國家傾覆的人。」
原文: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一) 白話翻譯
這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白話翻譯是這樣:
孔子說:“有一種人叫做鄉原,外表看起來是忠厚,很討人喜歡,但實際上卻無法區別善惡、好壞、是非的人。”孔子說這種人往往是賊害道德的人。
(二)“鄉原”怎麼解釋?
這一章,我想關鍵就在這個“鄉原”怎麼解釋?
1.朱子的《注解》中說:“鄉就是鄙俗的鄉人。”
2.這個鄉人呢,是一種容易同流合污、諂媚於世的人,那也就是被認為忠厚的爛好人,因為他什麼都好,好的固然是好,但是壞的對他而言也是好。
3.所以孔子認為這種鄉原者呢似德非德,也就是很像道德卻又不是真的道德,所以常常讓人呢似是而非混淆道德,因此敗壞或者是迷亂道德是非的人正是這種人。所以孔子對這樣的人深惡痛絕。
4.這一章呢,其實很值得讓我們深入地去探討,所以以下我就談義理的重點跟一些延伸。
(三)“鄉原”與“穿窬之盜”的對比
1. 第一個,我們要探討的是,這一章必須要跟前一章“穿窬之盜”合看來對照,因為這一章如果跟前一章來相看的話很妙,因為都用了賊的比喻。
2. 前一章是講小人就像穿窬之盜一樣,偷偷摸摸的,外表還裝模作樣,還怕被人知道他內心其實是很柔弱的。
3.但是這一章很妙,講的是另外有一種賊樣,他並不是偷偷摸摸怕別人知道,反而是大搖大擺的讓大家都肯定他,而他用的方式是只管附和別人、迎合別人、同流合污、諂媚別人的方式,來博取別人的好感與美好的名聲,至於行為是不是符合仁義之道,這種鄉原的人並不是很在意的。
3.所以嚴格分析起來的話,後者大搖大擺的這種賊,其實危害這個社會更大。因為會讓什麼是道德標準,這個衡量道德標準的尺度失去了標準,從而成為一個沒有道德標準的社會了。換言之,鄉原這種人危害社會,其實比小人還更可怕,這是第一點。
(四) ”鄉原” 對社會的危害更可怕
1. 第二點,鄉原 這種人危害社會更可怕,那所以我們就必須要去嚴辨似德非德的這種以假亂真的現象,你沒有辨別清楚,我們自己本身也很容易成為鄉原的人。
2.所以孔子在這一章很語重心長的譴責鄉原這種人是德之賊,也就是會偷道德的賊,將道德倫理轉換成一種相似的道德倫理,這種人具有偷龍轉鳳的能力,混淆視聽,迷亂人的正確道德良知。
3.所以在《孟子•盡心篇章下》,也有弟子問鄉原這件事情,孟子就回答說,原文是這樣:孟子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說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4.白話的翻譯大概是這樣:那孟子說:“這種人哪,鄉原這種人要說他不是,卻又沒有可以舉出來的事蹟;要說他,要攻擊他的過錯,又沒有可以攻擊的地方;因為呢,他同化於下流的習俗,迎合於卑污的世道;平日看起來就是忠厚信實的樣子,做起事來也像是清正廉潔;因此一般人都喜歡他,而他自己也自以為是。”接著孟子就判定,這種人不能使他歸入堯舜的正道裡面,因為這種人正是戕害道德的賊啊。
(五) 舉喻說明“鄉原”的行相
1.其實社會上常有這種人,披著道德仁義的外衣,博得了一些人對他的喜好,實際上是違背仁義道德的偽君子。我們以下舉幾個鄉原的例子來讓大家更知道這種鄉原的行相。
2.“不孝子咬斷親娘的乳頭”故事
(1).中國過去民間故事流傳“不孝子咬斷親娘的乳頭”這個故事。提到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要臨刑被處死前要求再吸一口母親的奶,那他的媽媽解開了衣襟就喂他奶,沒想到這個少年一口就把母親的乳頭咬下了。
(2). 這位少年把母親的乳頭咬下,是恨母親的溺愛、嬌慣害了他,對孩子的行為再怎麼錯誤,她只會誇獎兒子說:“哇,你好棒!”
(3)所以這個故事說明了看起來是愛孩子,但太過溺愛到是非不分,讓孩子將錯的當成對的,這種愛孩子的方式正好是害孩子,溺愛孩子的家長算是鄉原的一種。
(六)為什麼“鄉原”在社會上無所不在?
1. 那我們再擴大來更說明,這個鄉原為什麼會是在這個社會上有時候是無所不在?
2. 比如說,我再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大家都知道希特勒他利用種族主義,稱他們的德意志民族是純粹的雅利安種族的人,而為了維護這種種族的純粹性,他用這種似是而非的種族純粹性的道德性,來進行屠殺猶太人的政策。
3.當時多少鄉原者還真以為這是對的,附和這種論調,導致莫大的悲劇。
(七) 為什麼“鄉原”是“德之賊也”
1. 可見“鄉原,德之賊也”這個課題,小至溺愛孩子,大至種族屠殺,都讓人看到包裝著仁義的外衣,卻渾然不覺自己事實上已經在做違反仁義道德的事,這種不知不覺而使得道德漸漸變質的情況,他可怕的地方也就在這裡。
2. 所以孔子才會說: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23》)也就是說,君子追求真正的和諧,但是他不會同流合污。但是小人呢卻常常同流合污,而不追求真正的和諧。
3.所以儒家裡邊有德之賊,那我們知道佛教裡邊也有相似法,都是因為他們都有顛倒是非、善惡的能事,所以其實孔子排斥鄉原者,因為就是看到這種看似道德卻又非真道德,是一種德之賊,也就是偷取道德,而讓世人甚至自己誤以為是道德。
4.所以孔子又稱“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這是在《陽貨篇》的第十八章,它的意涵跟這一章是異曲同工,大家不久應該也會學到。
(八) 這一章給我們的啟示
我想,儒家有指責德之賊的說法,佛教也有嚴防相似法的問題,所以我剛剛提到的佛門裡邊的這個《大般涅盤經》裡邊的卷七就提到,魔王波旬呢會用相似法來亂正法,那這個就出現說,這個魔王呢波旬對佛說:“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那佛陀最後只能黯然。
所以碰到這種似是而非的偷取道德的鄉原者,我們最難嚴防,但把這種德之賊養大的主要還是我們自己。
(九) 結語: 不要讓心中賊偷走我們本善的良心
最後,我還是用王陽明所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來勉勵大家。
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住了一個隨時將我們本性偷掉,或者是吞噬本性的賊。
一旦這個心中賊養大,養大到你無法控制了,自己自然也成了鄉原而不自知。
大家要深切地警覺我們這一顆本善的良心,切勿被偷偷地搬走,與大家共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