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8章-3

8-1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8-2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8-3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8-4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白話:
8-1孔子說:「仲由啊,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坐下來,我對你說。」
8-2「好仁不好學,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學,弊病是放縱」
8-3「好信不好學,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學,弊病是刻薄」
8-4「好勇不好學,弊病是破壞;好剛不好學,弊病是狂妄。」

注釋:
1. 弊 :弊病。
2. 賊 : 害人。
3. 絞: 刻薄。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呢?
2. 好信不好學有哪些行相 ?
3. 為什麼“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呢 ?
4. 直有哪些義和理?怎麼行直德呢?
5. “絞”有哪些過患? 
6. 個性直的人,會有什麼過患?如何避免 ?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1.《論語•顏淵•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中庸•20•2》: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3.《論語精義》: “大人之所以言不必信者,惟其為學而知義所在也。
4.《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5.《張居正》:“有言必信,美德也,而所以成其信者有理存焉,若但知信實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信所蔽,將至於期必固執,而傷害於物矣,豈不流而為賊乎?”不學習聖賢的道理,“但知信實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 。
6.《皇疏》:“絞猶刺也,好譏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 。
7.《張居正》: 無復含弘之度矣。
8.《論語•泰伯篇•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8.《中庸•21》:“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9.《入行論•安忍》 :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

二、重點摘記
原文 :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一) 為什麼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呢?
1.《集注》上說“賊”就是傷害於物。
 孔子曾說:“民無信不立。”可此處提醒我們如果只是喜好信而不學,就會賊害事情、乃至傷亡自身。從好信好美德, 一下子跌落至賊害。
2.《皇侃注疏》上引了一個公案幫助我們理解這段話:
  說從前有一個人叫尾生,他很講信用。一次,他和一個女子約會於橋下,結果女子沒到,卻發了洪水了,尾生守信,就抱著橋柱不肯離去,結果淹死在水裡了。
  這就是偏激、不合時宜的信,賊害了自己,現在人可能不會這麼做了。
3. 不合宜的信:
 可是會有其它形式的不合宜的信。
 比如你朋友和你說他睡眠不好,你就答應幫他買安眠藥,可是後來又聽別人說他最近得了抑鬱症想自殺。你還要送給他送安眠藥嗎?講信用給了他,他傷害自己怎麼辦?不給他,就不講信用了。這時候,光講信就不行了。
4. 信必須要符合義 :
所以,信必須要符合義。什麼是義?“義者宜也”,合宜,對所有人都好,不能為了小信而失掉大義。
5.《四書紀聞》上有一段話:“大人之所以言不必信者,惟其為學而知義所在也。”
(1)大人不必一定守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因為大人透過了學知道“惟義所在”,他明白了義,義就比信境界更高,“信近於義”,但是信還不是義。
(2) 孔子沒有守信,守住道義的故事 :
我們看孔子,有一次他在衛國發現有一個臣子要叛亂,他就想去告訴衛君。結果路上被這個臣子攔住了,逼著他發誓不能去見衛君。孔子就對天發誓,說不去見衛君。這些將士就信以為真,放了他。結果孔子馬上去見衛君,幫助衛國把這場動亂平復了。
孔子沒有守信,可是他守住了道義,讓衛國人民避免了戰亂。

(二)“好信不好學有哪些行相 ?
1.“苟好信不好學,則惟知重然諾,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謹厚者則硜硜為小人。”
 一個人“好信不好學”,只知道重諾,不明事理,如果是謹慎厚道,就硜硜然小人哉,不講什麼是非大義,“苟又挾以剛勇之氣”,重諾又不好學,再有一些剛勇之氣的人,則“必如周漢刺客遊俠”, 就好像那些刺客遊俠一樣,動不動逞匹夫之勇,所謂兩肋插刀、赴湯蹈火,輕身殉人,“捍文網而犯公義”。“ 自聖賢觀之,非賊而何哉?”在聖人的眼中這就是賊,是非義之信, 會讓自己受害。
2. 信是要合乎禮、合乎義,要透過好學。
所以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信的行相,信的功用,信的善巧方便,守信的時機,以及信是要合乎禮、合乎義等等。

(三) 好信不好學的弊端,還有哪些? 
1.南懷瑾老先生補充說:
信有兩層意義,自信和信人。有時過分的自信,會發生毛病,因為過分自信,就會喜歡去用手段,覺得自己有辦法,這個“辦法”的結果,害了自己,這也是“其蔽也賊”。
2. 張居正先生說: 
“有言必信,美德也,而所以成其信者有理存焉,若但知信實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信所蔽,將至於期必固執,而傷害於物矣,豈不流而為賊乎?”不學習聖賢的道理,“但知信實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就不知道“信”在具體為人處事時,該掌握什麼樣的分寸,“則心為信所蔽”,他的信往往就會出現問題,賊害其身,傷害仁義、傷害道德。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一) 為什麼“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呢?
1. “直”就是真誠正直。孟子說養浩然之氣就依靠“直”,再配以道和義。
2. “絞”,馬融說是“絞刺”。
 《皇疏》上說:“絞猶刺也,好譏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
  就是譏諷挑剔人家毛病,以顯得自己正值。
3. 《論語.泰伯篇》“直而無禮則絞”: 
張居正先生說:“但知直道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直所蔽,將至於徑情急迫。”一個人只是喜歡直不明理,那麼心就被直所蔽,就會讓自己的情緒驅使自己而逼人緊迫,“無復含弘之度矣。”沒有含弘之度、說話尖酸刻薄,讓人沒法忍受,這就是絞。

(二) 直有哪些義和理?怎麼行直德?
“所以行其直者有理存焉”,怎麼行直德呢?
背後有他的義和理。必須要透過好學而知道直的行相,直的方法,直的功德,直的善巧方便,行直的時機,以及直是要合乎禮、合乎義。如果不知道這些重點,則好直之人就容易直的不合時宜,有傷厚道,也不通人情。
1. 什麼是直?
(1)直字上面一個'十',下面一個'目',左下角加一個'L','L'代表隱藏。是以十目視'豎折'、'豎折'無所逃也。引申為起心動念正大光明,言行舉止經得起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是正大光明的。 
(2)“直者,誠也,誠者內不自欺外不以欺人。”這說明直是要以真誠為核心,內誠才能外直,直是真心。
(3)《中庸》上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直又必須是以善相合、符合性德,直心是德。
 有的人一出口就傷人、揭人短處,他卻認為自己是直。
 首先,直不等於心直口快。如果我們與人交往,一“直”就傷害人,那就要反省了。
2.作為人,直出來的應該符合人性,要有情感。
人不能像獅子老虎那樣,一旦餓了就表現出攻擊的行為,要吃小動物,還說這是直,一直出來就傷人,那就不是人性了。
3. “直”典型公案“其父攘羊,子證之”
《集解》上說“父子不知相為隱之輩也”。
《論語》講到“直”,公案“其父攘羊,子證之”。一個楚國人,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兒子出來做證,證明父親有罪、大義滅親,顯示自己正直,這可謂絞到了極處。這種直不僅不是德,反而是德行的障礙。非但不直,反而可以說是陰險苛薄。
4.交友之道,“友直友諒友多聞”。
但所直要合乎道,在非行直的時機行直,或直過了頭,不講方式,就是缺乏涵養。
比如說,你看到單位管理有漏洞、領導決策有問題,你想提意見,那要看場合講方式,看看怎樣別人才能接受。如果你認為我就是直性子不用講方式,那往往會把事情搞砸。

(三) “絞”有哪些過患 ?
1.“絞”就像幾條繩子絞起來一樣,太緊了就會繃斷。
有一次,我父母在西湖邊散步遇見一位大姐,她說她不想活了,一了解,原來這個大姐特別關懷家人,自己一輩子沒結婚,為家人奉獻、出力出錢、全用心在娘家了,結果現在全家人都討厭她、不願意和她在一起,她就特別委屈。我父母就嘗試著問他:“是不是你脾氣太急了?幫忙家人說話太衝了?” 結果她自己一反省果然如此。
2.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入行論》上有一句話說,“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就算你把全部錢財毫無保留地都給一個人,可是你天天說他,他也不高興。因為人人都願意和讓自己放鬆的人一起生活。誰願意整天面對一個滿腹牢騷,時刻沒有好臉色的人呢!即便你付出全部,但是與你的生活讓別人特別不愉快也是真實的。

(四) 結攝:個性直的人要反省自己,要下功夫修養,否則容易僨事。
所以光是喜歡直而不好學,就會“僨事”,僨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
個性疏懶的人會誤事,但誤事也比僨事好。
一個人好直不好學就容易沒有德行涵養,就容易僨事。
所以個性直的人,也要反省自己,如果不在修養上下功夫,那就容易僨事壞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