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8章-2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論語•陽貨•8-2》
〈白話〉
喜好仁卻不喜好學習,產生的弊端是愚昧;
喜好智慧如果不好學,產生的弊端是放蕩。
〈注釋〉
1.好仁:好,喜好;仁:推己及人,嘉惠對方。
2.其蔽也愚:弊,弊端;愚:愚昧。
3.好知:好,喜好;知,智慧。
4.其蔽也蕩:弊,弊端;蕩:放蕩。
〈思惟提綱〉
1. 孔夫子說好仁不好學,結果會怎樣?為什麼?
2. 孔夫子說好知不好學,結果會怎樣?為什麼?
3. 您有過「好心助人而覺得自己很蠢」的例子嗎? 因為沒有學習。
4. 您見過「喜好智慧而卻放蕩不拘」的人嗎? 因為沒有學習。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孔安國《論語批註》:「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愚也。蕩,無所適守也。」
2.朱熹《論語集注》:「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則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類。蕩,謂窮高極廣而無所止。」
3.《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4. 張居正《論語直解》:「仁主於愛,本美德也,而所以用其愛者,有理存焉。」
5. 張居正《論語直解》:「智主於知,是美德,而所以通其智者,是因為有理存焉。知多智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智所蔽,將至於窮高極遠而無所歸著矣,就流而為盪。」
6. 南懷瑾《論語別裁》:「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

二、重點摘記

今天繼續學習“六言六蔽”,一起恭誦原文: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一)注譯 
1.“好”是喜好,“仁”是推己及人嘉惠對方,這是好事。
   但是喜好仁卻不好學習,弊端是愚昧。
2.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他最先點出好仁而不好學對我們的影響就是愚昧。
   從好仁變成愚昧,這差距不是一點兒大。

(二) 為何“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1. 《集解》上說:“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愚也。”
  一個人喜好仁、力行仁,就會熱愛世間萬物,可是不好學,就不會裁度、判斷,很難做到好處。不能深原乎其道,知其一而未識其二,就會蔽。
2. 喻—給乞丐錢
例如:給乞丐錢這件事,早年我在電視台上班,有一天早上上班時,單位大門口迎面遇見兩個四十多歲看似夫妻的人,他們拿著一個被割成條狀的包對我說:他們是外地的,來打工,在公交車上包被割錢被偷了,沒錢回家,求我幫忙。
我就把兜裡的100多塊錢都掏出來給他們了。可是,他們聽我講普通話,就以為我也是外地人,就進一步追問我家住在哪,繼續請我幫他們解決住處,甚至提出要去我家住,這就讓我有點害怕了。
他們一直跟著我走,還問我在哪上班,當聽到我說在電視台的時候,他們突然很慌張就離開了。我這才意識到他們可能不是好人,而且也越想越害怕,很後悔幫助他們。
3.《集注》上說“愚若可陷可罔之類”
就是指這個人喜好仁德卻不知道裁度,就會落入陷阱或上當受騙。

(三) 好仁又好學,才不會淪為愚昧之人
1.喻
同樣是我的老師給人錢,一段時間我和我的老師在深圳,每天在出門的路上都有一位年長的乞丐,走上前來要錢,天天如此,我就有點不高興了,覺得他可能是騙子,和我老師說別上當。
可之後,我老師對那個乞丐越來越恭敬了,給錢時候都用雙手像行鞠躬禮一樣恭恭敬敬送到他手裡,每次都如此。
慢慢的,我發現那個乞丐再見到我老師經過,就偷偷地繞著走了。這時我的老師還會讓人追過去,恭恭敬敬的給他錢。
終於有一天,那個乞丐看著我的老師迎面走過來,嚎啕大哭,說他不缺錢,家裡還有別墅呢,就是兒女不孝,他很傷心、覺得社會沒有值得信任的人,他就想以這種乞討的方式活著,但是遇到我老師之後,他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有好人,然後還提出請我們吃飯,這讓我們非常驚喜。
事後,我們就問老師,我的老師說:人為什麼會出來騙人,是因為覺得人們不值得真誠。想讓他改善,我們就要證明給他看,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的人值得他真誠相待。
2. 透過學才能知仁行仁
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透過學才能知道得行仁的方法,仁的行相,仁的功德,不仁的過患,行仁的善巧方便,乃至行仁的時機,以及根據行仁的對象不同,有哪些權變差異。
學而知之,不明白這些內涵,好仁之人就容易淪為愚昧之人,害人害己。

(四) 歷史公案: 宋襄公講仁義,差點死在戰場
1.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沒去救鄭國,反派大軍直接攻打宋國。
2.宋襄公就連忙趕回去,與楚軍隔岸對陣,楚軍開始渡河的時侯,公子目夷建議宋襄公此時進攻定能大勝,但宋襄公說,敵人尚未渡河完畢,此時進攻,則有損仁義 。
3.當楚軍全部渡河上岸,正在擺陣勢之時,公子目夷又說,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但宋襄公還是說有損仁義,堅持到楚軍擺好陣勢再打,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差點死在戰場。

(五) 好仁必須配合好學,否則“愚而好自用”更糟糕
1.一個人真正熱愛仁德,就會努力去做,這是非常難得的好事,因為不力行很多壞習慣改不了。中國人談“學問”絕不是只於思想上知道,知道了還要驗證做到、體會到其中喜悅。
2.可是一個人沒智慧、不辨方向、還堅持力行就壞了。光有好心不行。
3.南懷瑾老先生說:有時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家長都是出於仁慈的心,結果反而害了孩子。好仁必須配合好學,因為有時候究竟怎樣做才是最好,我們真的不知道,一知半解再加上“愚而好自用”就更遭糕了。
4.張居正先生說:“仁主於愛,本美德也,而所以用其愛者,有理存焉。” 
仁者愛人,但是怎麼愛人,是有背後的義理和方法。如果只知道愛人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愛所蔽,將至於可陷可罔,這不就是愚昧嗎?
5.所以,人不能離開學習,以學為宗是我們對自己最好的安頓。

(六) 結攝:好學,才能領悟更高道理、創造修養心性的環境 
1.孔子曰:“ 言而不學是謂蔽,學而不行是謂病,行而達道才是德。” 
2.完善道德修養,必須學思並重,學習道和實踐道要緊密相扣,明白方法、道理,按著做,真正做到,這才能有所提高。
3.光實踐,不好學,不但心性得不到提高,可能會出現弊端,甚至造成對正道的不堅定。
4.比如:一個人想實踐仁德,但自己對仁的理解很膚淺——仁德就是善良,就起不到更高昇華的實效,對境受挫時還會得出“人善被人欺”,人就不應該行善的邪見。
5.所以說,真正實踐力行,必須不斷地領悟更高的道理,創造出更加有利於修養心性的理論環境,才不至於在實踐的時候,被艱難所困,問題叢生。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一) 注譯 
1.“盪”,《集注》上說“窮高極廣而無所止”。
2.孔安國的批註說是“無所適守”,沒有操守。
3.張居正則直接說是放蕩。
4.喜好智慧如果不好學,弊端就是放蕩。從智慧一下子降到了放蕩。

(二) 為何“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1.張居正先生說“智主於知,是美德,而所以通其智者,是因為有理存焉。(所以能通達智慧,是依靠智慧背後的義和理。)但知多智之為美,而不好學以明其理,則心為智所蔽,將至於窮高極遠而無所歸著矣,就流而為盪。”
2.徒喜歡智慧,“以多智之為美”,這樣的人往往愛耍小聰明,愛表現他的才華,讓人以為他有智慧。可是不好學,他不能深刻知道法體行相,把握不住根本,往往遊談無根,就顯得放蕩而沒有根基、沒有操守。

(三) 好知又好學,才不會放蕩不拘
1.好學近乎智,透過好學才能知道智的行相,以及怎麼得到智,智在禮和義上有那些講究,以及智必須要配合公心發展的。
2.如果智慧不配合公心去發展,一個人就耍小聰明,覺得自己厲害,而不願受公共道德規範約束,那麼為追求個人利益就敢鋌而走險。
3.好智之人,一但只圖私利,放蕩不羈,弄得天下大亂,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
4.現在我們教育小孩子,不要動不動就表揚你聰明,而是應該肯定你真好學。

(四) 好知不好學的過失:浮誇、品行不夠、不受人歡迎
1.社會上,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十分願意讓人以為他有智慧,一和人說話好像什麼都懂,但是深談下去,又談不上真正的系統,懂得非常膚淺,誇誇其談。
2.一個人真正喜歡智慧就該努力學習。為什麼沒智慧卻願意讓人覺得自己有智慧,這是很可笑的。這樣的好智之人往往還瞧不起人,所以即便有時候稍微有些知識技能水平不錯,可是他對自己不約束、瞧不起別人,就不受人歡迎。
3.人們常說“文人無行”,還有“名士風流大不拘”就是這種。
南懷瑾老先生講過一個笑話:說以前有一個人作詩一首詩說,“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唯我鄉,我鄉文章數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他說來轉去,繞了一個大彎,最後還是誇自己文章好。
4.因此,人們常認為舞文弄墨的人往往品行不夠。實際上,就是好知不好學的過失。

(五) 結攝:智慧從好學中來,好智不好學就不是智慧,是盪。
1.我們討論過,中國人講的學問並不止於知識,而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修養有沒有道。知識淵博,才能很高,但沒有真正的中心修養,對自己不夠檢束,這就是好智不好學的毛病“盪”。
2.佛經上說: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3.所以,千萬不能誤以為所謂的一知半解就是真正的大智慧,智慧是從好學中來,好智不好學就不是智慧,是盪。(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