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6章-2

6-1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6-2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白話〉
6-1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答:「能行五事於天下,便可稱為仁人。」子張請問是哪五事,孔子回答說是恭敬、寬容、信實、勤敏、惠愛。

6-2 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容就能吸引人來,信實就能給人依靠,勤敏就能達成功效,惠愛就能領導別人。


〈文義〉
1.不侮:不見侮辱。
2.任:是倚仗。

〈思惟提綱〉
1. 子張問仁,孔子如何回答? 
2. 為何「恭則不侮」?
3. 為何「寬則得眾」?
4. 為何「信則人任」?
5. 為何「敏則有功」?
6. 為何「惠則足以使人」?
7. 檢視自己「恭、寬、信、敏、惠」的利他心?隨喜並長養之!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 《爾雅》曰:“ 恭,敬也。 ”恭,是敬的表現。
2. 南北朝何胤(ㄧㄣˋ)雲:“ 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 
3. 張居正說:“誠能恭以持己,則在下的人自然畏憚、尊仰而無敢侮慢矣。這是張居正對陽貨第一章的評價。
4. 《論語•學而•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 《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6. 《孟子‧離婁下•28》: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7. 張居正曰:“ 寬以容眾,則在下的人自然心悅誠服而歸服於我矣。 ”
8. 《詩經•衛風•淇奧》: “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
9. 《說文》曰:“ 誠也。”
10.張居正曰:“ 言行一於誠信,則人都依靠著我而無所疑貳矣。”
11. 《論語•學而•7》: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2. 《說文》曰:“ 敏,疾也。 ”
13. 《論語•里仁•24》: “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14. 張居正曰:“ 行事勤敏快當,則所為無不成就而動必有功矣。 ”
15. 韓愈《勸學解》:“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16. 《論語•學而•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17. 《說文》曰:“ 惠,仁也。”
18. 《孟子.滕文公上•4》: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9. 《賈子道術》曰:“ 心省卹人謂之惠。”
20. 張居正說:“ 卹人飢寒,憫人勞苦,而恩惠及人,則感吾之恩者莫不盡心竭力,樂為我用矣,又豈不足以使人乎?”
  
二、重點摘要
我們繼續學習《論語•陽貨篇》第6章,昨天我們共學了前半部分,子張向老師問仁,孔子告訴他能把五事行於天下,就是仁了。哪五事?恭、寬、信、敏、惠。今天我們接著學下去。
(原文)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一) 解釋文義
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容就能吸引人來,信實就能給人依靠,勤敏就能達成功效,惠愛就能領導別人。

(二) 為什麼這五事行於天下就是仁呢?
因為恭、寬、信、敏、惠五事,皆是與人相處之道,尤其對上位者而言,更有用心之處。
下面我們一一展開來討論。

第一個“ 恭則不侮 ”
1.《爾雅》曰:“ 恭,敬也。 ”恭,是敬的表現。
2.南北朝何胤(ㄧㄣˋ)雲:“ 在貌為恭,在心為敬。 ”所以君子敬而無失,與人相處就表現為恭而有禮。
3.但我們往往把恭敬內外分離,只著重表面對待別人的態度,而忽略了自己內在用功的部分,那份真誠的恭敬之心才是最重要的。離開了內心敬意的外表之恭,必然會招致別人的侮辱。    
4.張居正說:“誠能恭以持己,則在下的人自然畏憚、尊仰而無敢侮慢矣。”恭敬的基礎是持己——嚴格地約束自己,
5.“ 君子不重則不威 ”,內心有生命宗旨、有持守的原則,行住坐臥才會有與之相應的行為。“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拿這樣自尊自愛的用心去與人相處,恭敬他人才能真實地表達出來。
6.一個莊重的領導,下屬自然會心生敬仰,而不敢欺侮、怠慢。反過來,一個人生命沒有目標、生活沒有規律、自己都活成一團糟,想要恭敬別人,贏得別人的尊重,那無異於是天方夜譚。
7.恭敬,不是建立在外境上,一味地討好別人,而是建立在自心上,自我的不斷改善,沒有向內的功夫,絕沒有向外的恭敬。
8.恭敬是彼此的契約,人與人相遇、相處,總有自己當下的本份,有自己應該擔當的一份責任。恭行於天下,說到底,就是面對到每一個人時,都要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9.譬如在家而言,面對父母,自己就是一個子女的份,恭敬父母,也不是說整天圍著父母轉,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聽從父母的教誨,做好自己的工作,處理好家庭,努力建功立業,彰顯父母的功德。
反過來,假如一個孩子到了年紀還不結婚,或者結了婚不會過日子,小倆口經常為了做家務、教育孩子發生爭執,即使你滿心的想要討父母歡喜,父母也高興不起來。尤其是當父母與鄰居一起,別人提到孩子眉飛色舞,而父母則眉頭緊鎖,孩子不成人,父母終生愁眉不展。
10.在單位裡,假如心思不是用在正道上,不能安心工作,常常有失誤的話,即使再怎麼討好、拍領導馬屁,領導也不會歡喜,反而是自取其辱,成為別人的笑話。
11.“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基礎一定是自尊、自愛、自敬。

第二個“ 寬則得眾 ”
1. 寬,是度量寬宏,能夠容人之短,包容別人的缺點;
寬,是待人著想,真心體諒、照顧別人的困難。
2.人無完人,人生也非一帆風順,生命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挫折、不斷改過向善的歷程。所以寬是順應人性的需求,給予他人生命成長的空間,在別人遇到坎坷的時候,給予最貼心的撫慰。張居正曰:“ 寬以容眾,則在下的人自然心悅誠服而歸服於我矣。 ”遇到一個寬厚的領導,實是下屬之福。
3.人誰無過,一個普通人,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過錯,而且習以為常,如油入麵,自己都分辨不清。如果遇到一個吹毛求疵的領導,那就慘了,雞蛋裡面挑骨頭,好人也能找出毛病來。
3-1當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有了成見,那麼無論怎麼看,這個學生總歸不順眼。
3-2戀愛中的雙方,一開始看到的都是對方的好,“情人眼裡出西施”;但一旦在一起過日子,對方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這個時候,假如雙方沒有寬容,就會因為鞋子怎麼擺、牙膏怎麼擠、睡覺打呼等瑣碎的小事而發生爭執,家庭就充滿火藥味。
3-3其實,家庭是溫暖的港灣,是講愛的地方,不是用來講道理的。講愛的家庭,雖然對方過錯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但依然可以甜蜜長久;而講道理的家庭,雖然對方缺點很少,但日子長不了。
4.寬,體現的是有原則的愛,公平正義,眾生平等;無原則的包庇、放縱,不僅不會讓人歡喜,反而會失去民心。
5.寬行於天下,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始終將他人的苦樂放在自己的心上。這個寬,也不是一味地包容、忍讓,而是一種充滿情趣的自如。
6.真正寬厚的仁人君子,幽默風趣,跟這樣的人共事、生活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任何人與他交往,都能在輕鬆愉快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覺培養起健全的人格。
7.《詩經•衛風•淇奧》就有這樣的描寫:“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譯為:君子寬宏大量真曠達,倚靠車耳馳向前,談吐幽默真風趣,開個玩笑人不怨。幽默而風趣的君子喜歡開玩笑,而被捉弄的人卻也心甘情願,“不為虐兮”,沒有覺得被虐待,這就是君子人格的魅力。

第三個“ 信則人任焉”
1.信,《說文》曰:“ 誠也。”內心誠懇,不欺人,也不自欺。任,是堪能倚靠。一個人言而有信,給人可以依靠的感覺。
2.張居正曰:“ 言行一於誠信,則人都依靠著我而無所疑貳矣。”要做到這樣的誠,內心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明確的生命目標。內在的信念顯發於外在,無論說話、做事都有原則、規範、法度,不會隨意變改,所以給人予信任感,很讓人放心和依賴。
3.信念的大廈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擔當領導的人,都是有堅定信念的人,依靠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才逐步走上高位。
4.信在前,人任在後,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
5.如果只是想得到人任,而又不從信念上努力,那麼猶如無因之果、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又從何而生?沒有堅定的信念,一個人絕對走不長、也走不遠。
6.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互信,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靠外在與內在、言與行的統一,要靠時間的逐漸打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7.但下手處、落腳點卻很平凡、簡單,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種人夫子讚歎道:“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信行於天下,就是擴大心量,在天下人面前守護好自己的誠信,不欺騙任何一個人;不欺人,先不自欺;而幫助自己守護信念、不自欺的最好辦法,莫過於發起一個偉大的誓願——利益天下人的誓願,從而依靠願力的推動,去在每一個境界中歷練堅固自己的誓願,不斷地長養成就自己的仁德。

第四個“ 敏則有功 ” 
1.《說文》曰:“ 敏,疾也。 ”敏,是指行動的快捷。信偏於言,敏則重行。
2.《論語》裡多次提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張居正曰:“ 行事勤敏快當,則所為無不成就而動必有功矣。 ”天上不會掉餡餅,事情都是做出來的,這個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懂,但真正做到的,卻沒有幾個人。
3.古往今來,但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一番功業,究其原因,往往就是行不敏,因為習性的關係,苟且偷安,拖拖拉拉,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生光陰就這樣虛度。
4.韓愈《勸學解》:“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意思是說,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
5.敏,是一種非常靈巧專注用功的狀態,猶如傷鹿非常警覺,也猶如獅子王具足大力。它是在對治了我們習性當中的漫無目標、不求上進、懶懶散散、放逸懈怠、得過且過等毛病,而呈現出的美好的生命狀態。
6.“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當一個人有了敏的狀態,就像車輛已經擺脫了擁擠的市內道路,已經進入了高速公路的叉道,可以開始加速了。而一個學生,如果達到了敏的狀態,家長就不需要再為孩子的學業擔心了。
7.敏的方向、內涵一定要把握,仁義禮智、恭寬信惠,才是應敏之處;一個小偷的靈敏,以及打架時動作的靈敏,這些都不能稱敏,這是敏的反方向,敏而無功,敏而有罪。敏行於天下,即凡是有利於天下之事,皆當仁不讓,為利他而奔忙,反而成就了自己的功業。

第五個“ 惠則足以使人”
1.《說文》曰:“ 惠,仁也。”給人恩惠,是仁愛的體現。
《孟子》曰:“ 分人以財謂之惠。”
《賈子道術》曰:“ 心省卹人謂之惠。”
一個是財物上的恩惠,濟人貧乏;一個是心理上的恩惠,解人心憂。
2.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張居正說:“ 卹人飢寒,憫人勞苦,而恩惠及人,則感吾之恩者莫不盡心竭力,樂為我用矣,又豈不足以使人乎?”
3.仁的事業不是靠一個人、二個人成就的,要靠大眾的力量。而且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己得到了仁,也希望能夠幫助天下人都得到仁。
4.所以,惠行於天下,就是要利益到普天下的人民,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心靈方面。即使現在能力不夠,也要朝著這樣的目標努力,勇往直前。
5.總之,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非常不容易,在這個特定的時空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當珍惜彼此的因緣,真誠熱情地去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天下所有的人。

(三) 總結
收攝一下 :
1.恭、寬、信、敏、惠五者是因,從利他安立,但下手處,皆反求諸己,長養一顆仁心;
2.不侮、得眾、人任、有功、足以使人是果,可以果推因進行校準。譬如不能得眾,則說明寬有問題;不足以使人,則惠尚未到位。
我個人揣摩 :
1.此五者彼此也有關聯,恭是基礎,餘四皆此延伸。
2.從為政的角度,有一個推己及人、從因到果的次第,恭是立身,寬是待人,信是有位,敏是有為,惠是功成。
3.從個人發展而言,也有一個人際互動漸次深入的過程,恭是融入人群,寬是人氣高漲,信是委以重任,敏是精勤努力,惠是利益大眾。
本章,我們就共學到這裡,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