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3章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白話〉
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他們的本性氣質是不大會改變的。」

〈文義〉
1. 唯: 只有。
2. 上知:天資絕等聰明的人。知同智。
3. 下愚: 昏庸,指資質最呆笨的人。
4. 不移:不變易。


〈思惟提綱〉
1. 孔子說有兩種人不容易改變他的本性,是哪兩種人?
2. 何謂“上知”?何謂“下愚”?
3. 本章孔子所要強調的重點為何?

義理解釋  蔡忠道 老師 /  7’34”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季氏.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解釋: 孔子說:「人的資質各不相同,大約可分為四等:
     首先是天生聰明,不待學習就自然懂得許多道理的,這是上等資質的人;
     其次是賦性穎悟的人,一經學習就能通曉事理,這是次等資質的人;
     再其次是雖然天資遲鈍,根基稍差,卻肯發憤苦學,長久之後,也能逐漸開通的,
     這是又次一等資質的人。
     假如天資魯頓卻還懶惰又自暴自棄不肯學習,這種人則是最為下等的了。」
2. 朱熹《四書集注》:「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唯上知(智)與下愚不移。
(一) 引言:上一章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本章談學習的局限
這一章的內容可以跟第二章一起看。
第二章,我們前面學到的就是說它是強調,學習對我們人生最後的結果以及人生的境界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孔子非常強調學習,後天學習教化的一個重要性。
那延續這樣的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呢,這一章是談學習的局限。

(二) 有兩種人不能改變:上知和下愚
1. 我們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在談學習的局限,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個“不移”就是不能改變。
2. 我們前面也談到變化氣質,學習可以變化我們的氣質,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而提升生命而改變。
3. 這一章卻說有兩種人不能改變,一個是上知,一個是下愚,而且用了一個“唯”,就是只有這兩種人不能改變。

(三) 何謂上知?何謂下愚?
1.“上知”是什麼呢?
我們前面也學過,孔子說,這個學習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有“困而不學”這四種,那這個上知呢,是比較接近於“生而知之者”,就天縱英明啊,不必要學習,也就是說他已經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于仁義良善,所以對他來說學習是不必要的。學習對他的生命的提升是沒有幫助,因為他生命已經非常的圓滿了,這個是上知。
2. 下愚”是什麼呢?
(1)下愚就很接近“困而不學”,就明明生命遇到困境了,還是沒有看到自己的缺點,還是不願意學習改變。
(2)所以這個下愚不是智商低,不是愚昧,不是愚笨,而是比較接近無明,就看不見自己的缺失,也不願意聽從聖賢的教誨,改變自己的困境。

(四) 下愚就是自暴自棄,自絕於聖賢、自絕於仁義
1. 朱熹在注解的時候,就引到程子程伊川的話,什麼是下愚呢?就是“自暴自棄”。
2. 什麼叫自暴呢?就是不相信、排拒、拒絕聖人的教言、別人的規勸、師長的教導。
3. 什麼是自棄呢?就是理解道理之後,完全不願意跟自己的相續結合,跟自己的身心結合,用這些美好的教誨來改變自己。
4. 所以自暴自棄,簡單的就是說,自絕于聖賢,自絕于仁義,也就是心靈對於聖賢經典是關閉的,不願意領納聖賢的教誨,也以至於無法改變。
5. 如果作為一個國君,就是不能察納雅言的昏君;那作為一個人呢,就是一個自暴自棄、難以改變的人。
6. 所以王陽明也就說,不移其實不是不能移,而是不肯移。就是沒有自覺自己應該改變,沒有體察到聖賢的教誨都是要饒益我們的生命。

(五) 我們是否常常陷入不願意改變的情境?
1. 其實我們在生命中,也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情境裡頭。我們還沒學習經典,或者沒有學習聖賢的教誨的時候,我們總是相當自以為是的。
2. 我們在人生路上行走,有的相當成功,在世間上很成功;那即使不成功的人呢,多數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所以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價值標準,那覺得也相當好,可是常常陷入一種不願意改變的下愚的情境。

(六) 本章是在反顯:每一個人都是透過學習而改變的。
1. 所以這裡“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看起來好像是在說明學習的限制。那我們剛提到,上知呢是不用學就非常好了,下愚呢是沒有看清楚,所以不想學或者不肯學。
2. 那多數的人,都是學而知之或者困而知之,或者困而學之、困而知之,也就是多數人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的。
3. 這一章有一點把這兩個極端的例外把它列出來。那上知呢,他怎麼可以達到圓滿呢?那一定是也學習過。那下愚呢,只是暫時沒有看清楚,所以不肯學,也就是說他如果看清楚的時候,也可以透過學習來改變。
4. 所以我們整個看下來,這一章其實反而是在說明,每一個人都是透過學習而改變的。
5. 程子才會說:“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我們如果能夠用聖賢教誨的良善的道理,代人著想的這種美好心意,來調整、訓練、操持自己的心的話,那一定會改變的。

(七) 總結:透過學習經典,可以改變生命
所以這一章其實所要表達的意思,跟字面上的意思,我個人覺得剛好是相反的。所以儒家對於學習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啊,其實是非常非常有信心的,只要我們敞開心胸,讓聖賢的教誨進入我們的內心,領納聖賢美好的心意,把這樣的心意變成我們生命中確定的看法,再透過實踐點點滴滴的去累積那樣的改變,那自然我們就能夠透過學習經典,改變我們的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