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子游回說:「從前,我曾聽夫子說過:『做官的(在位的)學了禮樂,就能夠愛護人民;庶民學了禮樂,就容易聽從使令。』」
〈注釋〉
1.偃也:偃,子游自稱己名,是禮貌謙恭。也,語中助略頓之詞。。
2.聞諸夫子:諸,於。聽夫子說…
3.君子:指在位的官員。
4.小人:指百姓。
5.易使:容易聽在上位者的教令。
〈思惟提綱〉
1. 子游如何回應夫子?他如何示範是具器的弟子?
2. 子游所奉行的道是什麼道?
3. 夫子到武城聞弦歌之聲,為何莞爾而笑?乃至和學生開玩笑?
3. 「君子學道」,君子為何要學道?目的何在?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 《孝經•開宗明義》:「先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3.《孝經•三才》:「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4.《孝經•廣要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5.《論語•泰伯•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6.《論語•陽貨•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7.《論語•陽貨•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二、重點摘記
(本章第二部分原文)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一) 子游如何回應夫子的反問?
1.“昔者偃也”
這是子游在老師面前,自稱名,表示謙恭,這裡和陽貨自稱“予”的傲慢,形成鮮明對照。
2.“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面對老師“割雞焉用牛刀”的反問,子游當時應該是緊張得,但是他馬上應對的是老師給自己的教誡。可見對於老師的教誡,學生是時時受持於心的。
3.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省”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省”:“傳不習乎?”老師教給我的,有沒有好好的去習,去實踐。
4.孔門七十二賢人中,登堂入室者不在少數,他們常常給我們做示範,如何做才是一個好學生,才是一個具器的弟子。
(二)“子游所奉行的“道”是什麼道?
這裡子游所奉行的道是指什麼呢?和前面孔子所聞“弦歌之聲”又有什麼關係呢?“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這裡的道是孔子所傳的道,是
※《孝經》開宗明義中“先王”的“至德要道”;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游實踐了老師傳授的道,才有了武城的弦歌之聲。
(三)夫子到武城聞弦歌之聲,為何莞爾而笑?
1.此時的武城就像是世外桃源,隨處可聞弦歌之聲。在那樣一個禮崩樂壞、戰亂不斷的時代,是極其難得的一件盛事。就好像佈滿烏雲天空中,突然透出的一縷耀眼的陽光,雖然不一定能改變天地間的昏暗,卻也是無比的燦爛奪目。
2.子游是後進學生,以文學見長,最難得的是,他沒有流於空言,而是將所學務於所行,時時銘記老師的心願,一有從政機會不遺餘力的推行德教,推行禮樂之教。
3.子游的篤信好學令後人讚嘆,他繼承老師之志的師生情誼是更讓人感動。雖然只有一個小小的武城之治,但是對於晚年的孔子也是莫大的欣慰!所以才出現孔子莞爾一笑,還非比尋常地和小自己四十五歲的學生開起了玩笑!
(四) 本章預示孔聖人之道不會湮滅!
1.孔子雖沒有能推行禮樂之道於天下,但是夫子一生誨人不倦,孔門的弟子們當時已經是芬芳滿天下了,這些弟子大多已是學有所成,聖人之道自然不會湮滅!
2.南懷瑾先生說:“子之武城”這一段放在這裡是有特別用意的,說明孔子這個時候,快七十歲了,本身用不著自己出來了,也是跟陽貨那一章相呼應,他重點是培養後一代。
3.子游在武城的作為就是明證,預示著他的道已經留在了這個世間,而且必將澤被後世千秋。
(五) 學習是生命必然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1. 通過前面兩章,我們對於學習的意義已經建立了認識。“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讓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其實本性的差異並不大,後來的氣質差別卻很大,重點在於學習和教育,是後天的教化差別所致。
2. 第三章“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學習沒有改變,一種是已經達到生命圓滿狀態的人,不需要學習。還有一種人,是被愚昧所覆蓋不願意改變的人。
3.圓滿的生命狀態,顯然我們還沒有達到;不願意改變的愚昧之人,顯然我們又不願意列在其中。可見,學習是我們生命中必然的選擇。
(六) 學習要分高低貴賤嗎?
這一段為什麼要將學道分為“君子學道”和“小人學道”呢?
1.首先要明確,要實現生命改變,學習是唯一途徑,所以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都要學,生命要向上走,就要學道。
2.其次,不同的生命狀態,不管是小人還是君子,學習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提升生命品質,最終成就圓滿的生命狀態。
3.但是,有一個現實不能迴避,每個人的起點是不同的,就是本身的根性和當下生命狀態是不同的。有人是“生而知之者”,有人是“學而知之者”,有人是“困而學之者”。
4.即使都已經在學,有的人已經學有所成,有的人已經學了很久,有的人可能才剛剛開始學。有人已經達到君子境界,有人還是小人格局。
5.起點不同,則階段性的學習目標也會有不同。就好像小學生和高中生,未來的目標可能都要成為大學生,但是當下的目標並不相同,高中生已經在研究幾何、化學問題了,小學生可能還是要從認字、造句、數數開始。
6.這裡講君子和小人的學道也是同樣的道理,看起來階段性的目標不同,或者說當下產生的效果不同,但其究竟方向還是一致的。
7.聖人在這裡是要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高遠的究竟目標,還要有清晰的階段性目標。
(七) 君子學道,為何要學?目的何在?
我們先來看君子之學,君子學道則愛人。
1. 何謂君子?
君子,是指在位的人,德行高、地位高的人,已經具備一定君子特質的人,他們還需要學嗎?當然需要。
2. 君子為什麼要學?
君子的志向一定是成為聖賢,只要生命還有提升空間,學習就不能停止。《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傳遞給我們的生命宗旨就是“學”和“習”。
3. 君子學道的目的是愛人
1.“君子學道”的目的是什麼呢?愛人。
既然已經是君子境界,自然有一定愛人之心,但君子的愛,還不夠圓滿,不夠徹底。
2.這裡所愛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善人、惡人都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裡的愛,是指沒有條件的愛,平等的愛,對你好的人,對你不好的人,以及看似與你毫不相干的人,都要去愛。不是因為他對我好才愛,不是因為他是我的親人才愛。
3.如果只是愛自己、愛朋友、愛自己親人,那屬於心量比較小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暫時歸於小人之列,注意哦,是暫時。為什麼呢?因為通過學道,小人未來也可以成為君子,甚至成為聖人。
小人又為什麼要學道呢?讓自己“易使”的意義何在?不“易使”又會出現怎樣的問題呢?請大家稍作思考,明天繼續本章的學習。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