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陽貨十七 第5章-2

5-1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5-2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白話〉
5-1 公山弗擾憑藉費邑叛亂,召請〔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裡呢?」 
5-2 孔子說:「召我去的人,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啊!。」
〈文義〉
1.夫:音扶。 
2.豈:難道
3.徒:徒然,空無所據。
4.豈徒哉:難道是徒然召我,而無一番用意嗎?表示不會讓我白去,必用我也。
5.為東周:孔子此句意為將要在東方建立起一個西周式的禮治社會,使文王武王之道重現於東方。
〈思維提綱〉
1.對於孔子想答應公山弗擾的召用這件事,子路為什麼這樣反應,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2.為什麼孔子想去幫助判臣公山弗擾?難道他不怕損害自己的名節嗎?試著揣摩一下孔子老師真正的心意?
3.如果您是孔子當時的弟子,面對這件事,您會怎麼做?怎麼想?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雍也·26》: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論語·陽貨·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3.《史記•孔子世家》: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說,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用我,其為東周乎!」然亦卒不行。
二、重點摘要
(一)直率的子路
子路性格非常直率,在論語中有三次描寫他質疑孔子。
1.《雍也篇》,子路質疑孔子見南子
2.這一章是質疑孔子去幫助公山弗擾
3.本篇還有子路勸阻孔子去晉國協助佛肸。
這三位都是不賢之人,是小人,但孔子都願意去見他們。
(二)子路的疑惑
1.如這一篇描述,孔子在陽虎面前躲躲閃閃,面對公山弗擾的召用,不知怎的,卻起了去的心思。
2.這下,子路不高興了,孔子不是批評自己比較粗野,要求做事一定要先正名,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3.現在老師要去一個反將那兒謀事,子路怎麼看都不是一件名正言順的事情,立刻勸道:“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你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弗擾那裡?
4.老夫子你這是自降身份呀,更何況,公山弗擾和陽虎是一類貨色,你怎能到他那裡去呢?
(三)誰比較理解孔子當時的心情
1.子路心直口快,而且說得一點也沒錯。但是,他能理解孔子當時的心情嗎?
2.還是司馬遷對孔子當時的心態描寫相對比較貼切,「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蓋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史記•孔子世家》)。
3.孔子一直尋找推行仁政的機會,找了很久,但是不成功。對於公山弗擾的召用,他是想把費作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所以他答覆子路:“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他召我去,難道會讓我白去嗎?如果能真正採納我的主張,我就能在東方振興周朝的禮治!
(四)古注說法不一,很難全面考證
1.關於這一段事情,在史料中沒有定論,公山弗擾的叛變時間也有幾種說法。《史記.孔子世家》裡認定是魯定公九年;《左傳》記載的是定公十二年,孔子已經任大司寇,地位比公山弗擾還要高,公山弗擾不太可能召孔子去為他服務。
2.這一章與下面佛肸章,都具有另類的色彩,雖然注疏家眾說紛紜,並有疑其真偽者,似乎都很難說服人。
3.從文本角度看,這兩章都係於《論語》後五篇之中,當屬編訂時代比較晚的部分。陽虎、公山弗擾、佛肸三者皆是陪臣,召孔子,不見陽虎而欲往弗擾、佛肸,何也?
4.作為儒門編定的孔子言行錄—《論語》,其後五篇及其它部分章或有疑問,但中間夾雜其他門派的文字的可能性不大。
5.應該說這些篇章的編訂恐怕反映的是孔子後世再傳弟子以及數代而後,對於出仕門徑的爭論。
6.古注中說法不一,也很難全面考證,我們姑且存疑,不鑽牛角尖。
(五)聖人的用心
我們可以從二個角度來體會聖人的用心:
1.第一是行道之心堅定。只要自己堅定操守,即使是身處亂局,也不會迷失。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欲居九夷”,別人都反對他去,但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在風俗很壞的地方居住,依然能夠轉化那兒的社會風氣,所以稱“何陋之有”。
2.第二行道之心熱切。當時的周朝,禮崩樂壞。天子沒有實權,有些諸侯的國君都沒有實權,分散在大夫手中,甚至大夫的權都被家臣控制了。就像魯國,季氏也沒有實權了,由家臣陽虎、公山弗擾掌控大權,這些都是嚴重的違禮行為。
3.孔子一心要改變這種狀況,要變亂為治,他心懷天下,想要推行仁政。孔子有這個志向,需要合適的機會,但終不為各國所用。
4.甚至公山弗擾這樣的亂臣來邀請,孔子都不放棄這樣的機會,願意犧牲自己的名節,希望有機會實現政治抱負 。如果去,孔子那當然不是為自己的利益去投靠,更不是為公山弗擾打工,他是為周天子服務,為全天下百姓服務。
5.孔子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或者能讓公山弗擾回頭,或者能在魯國實現禮治,就不得而知了。很可惜,孔子沒有去成的原因,歷史上沒有記載,也無從考究了。
6.但孔子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願意為天下人付出,把握一切可能機會的熱切心態,呼之欲出,他的弟子子路不能理解,您感受到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