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2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白話〉

2-1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2-2子張說:「什麽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應該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文義〉

(1) 惠而不費:實惠而不浪費財政。
(2) 勞而不怨:辛勤工作而無怨很。
(3) 欲而不貪: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
(4) 泰而不驕: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
(5) 威而不猛: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思惟提綱〉

1. 何謂「五美」?
2. 君子為政五美行相 ? 如何做到 ?
3. 五美的核心?理可以頓悟,如何趣入修的方法?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為政‧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 《孔子家語•入官》
  「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其命矣。」為政要知民性、達民情。
3.《論語‧顏淵‧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 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4.《論語‧顏淵‧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5. 《論語‧陽貨‧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 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6. 蕅益大師說:「要以此五者行於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
7. 《論語‧述而‧15》: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 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8. 《中庸.20-1》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9. 《中庸.17》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 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10. 《論語‧子路‧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1. 《孟子‧ 盡心章.32》: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 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 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二、重點摘要
原文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
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一) 「何謂五美?」
1. 孔子說:「君子給人民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勞動百姓,百姓卻不怨恨;君子表現出欲望,但並不是貪求;神情舒泰,但並不驕傲;態度威嚴卻不兇猛。」
2.孔子說的這五美我們覺得美嗎?
很多人是沒什麼感受的。第一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為政者。
另外,這一章是「繼以帝王之志」,要繼承聖王的志向,在上位的君子的學養。
換句話說對五美有所感受的基礎,是要有家國天下的情懷。
如果我們還一直停留在怎樣對自己的父母不觀過的努力中,是不容易很有感受的。
(二)君子為政, 五美行相 :
1.君子, 惠而不費
儒家的德治,是建立在為政者是君子的人格典範之上。
(1)什麼是君子?
《論語》裡講了大量的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區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的思想境界完全和小人相對立。從某個角度說,君子和小人完全是兩種種性的人。
君子德治,就是君子以君子之德化育小民。
如果我們自己心心念念都是自私利己,那就是要被化育的小人,是沒法理解君子要做什麼的。
人生的路有兩條,要麼君子,要麼小人。禮教德治就是人治,就是君子人幫助小人。
堯曰篇武王說「百姓有過在於一人」,小人怎麼會有這樣的擔當呢?
(2)什麼是為政 ?
但孔子也說了什麼是為政,「孝乎?惟孝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在家也是為政,通於家裡的。我們就算不是上位的君子,也總是別人的家人吧
那我有沒有把親人的苦樂擔在肩上?
為他們規劃綢繆?設定具體步驟?一個家長管理家庭第一要做的是什麼?
同樣是要惠,就是給人恩惠,給家人帶來好處,這是第一要做的,也是最基本的,而且光給人恩惠還談不上美,要給人恩惠又不耗費這才算是美。
一般情況下惠就會費,所以找到惠而不費的方法,達到中和之美,這需要智慧;而且,只有為政才有機會惠而不費,有機會制定政策把握方向。
2.勞而不怨
第二,在上位的人,家長也一定要組織人做事,承辦一些公共事務,自己幹也不行,靠大家,能調動大家一起做,這是最基本的能力。
可是勞民就容易受怨恨,這也不美了,因此要做到勞民而民不怨,也需要智慧;
3. 欲而不貪
欲望很可怕,尤其是在上位的人欲望一多,下面的人就遭罪了,
可是為政的君子,欲望就是欲仁,這個欲望一顯現出來,人民就歡喜愛戴他,就是欲而不貪;
4. 泰而不驕
泰是美德,無論是社會國家、還是家庭都需要一個看上去很安泰的、不掙扎焦慮領導人,可是一泰又容易驕傲了;
泰和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兩級是非,泰是德,驕是凶德,因此要牢牢把握住泰而不驕;
5. 威而不猛
同樣的,人民需要有尊嚴威信的領導人,可是一個人具有了威嚴,就容易猛力傷人,因此要做到威而不猛才算是美。
(三) 「尊五美,屏四惡」正反兩面:
1.五美不美的過患:
所以五美是不容易的。正常情況下,
惠就費,勞就怨,有欲就貪,
泰就容易驕,威就容易猛厲傷人。
2.怎樣循著古代聖王、學習運用執兩用中的智慧把這些容易犯的毛病變成美事?
這裡,孔子把一個為政者必需要做的事和那件事會帶來的困難一一對應,進行
中和,講了五美。
3. 「尊五美,屏四惡」正反兩方面談如何利人:
《孔子家語•入官》上說,「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其命矣。」為政要知民性、達民情。
什麼是民情?
就是人人都想要惠,大眾又都容易生怨、人們都喜歡你一心一意對他們好,需要你欲仁。需要你不驕、不猛。更不可以暴虐賊貪。所有人都需要這些。
如果你是一個家長,單位裡的小領導,那麼你的家人、下屬就是想要你做這些,你就要必須要針對這些需要予以滿足。
「尊五美,屏四惡」,就是正反兩方面談如何利人,這都是仁心的體現,是天命的落實。
(四) 五美的核心「欲仁」 :
《論語》裡面有很多章節是關於「問政」的。
 1.子貢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不得已而去之,不要「兵」和「食」,  
  最後還是要信。
  信什麼?信為政之人有「欲仁」之心。所以為政要「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就是無怨無倦的恒常利他。
2.子張問仁,孔子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哪五者呢?「恭寬信敏慧」,這五個是你有仁心的表現。利他就要在這五點上練。
(1)你得恭,恭則不侮;你得寬,寬則得眾;你必須有信,信則人任焉;你會敏,敏則有功;你一定要施惠,惠則足以使人。
(2)尤其是「敏」,敏是做事敏捷。這個敏,是專指為別人、為社會做事,非常敏捷。有的人為自己做事敏捷,效率很高,但是為別人就拖拉了,這就是自私。
所以敏者未必有仁,但是仁者一定會有敏。一個人只有「敏」才能建立功業。
(3)一般人心裡牽掛多,憂慮多,做起事來就猶猶豫豫。
(4)聖賢君子他們心裡就是一個「欲仁」,不牽掛其他,任何事情一來,提起來就做,把仁行出來。生命的時光就是這麼幾十年,不要一直寄希望於未來、或沉緬於過往。
(5)「敏」就是活在當下。希望不是未來的東西,是你看待此刻的方式。因此,敏於行就是一種態度,活在利他的當下,就在今天、此刻,天命就是民心。
3.蕅益大師說:「要以此五者行於天下,方是仁。不得舍卻天下,而空言存心。」
(1)恭敬、寬厚、誠信、敏捷、恩惠,就是要行這五樣行於天下才是仁。
如果是捨了天下而空言存心,執理廢事,就不是仁了。
即使是心已了達仁的妙義,還是要去力行,這個功夫才是真實的。
(2)仁,人字旁一個二,一個是我,一個是我以外的一切人。
人我合一,天下萬物和其流。就好像你這身體一個部位痛了,其他部位肯定有反應去幫助它。左手被夾傷了,你右手肯定去撫摸它,不會講條件的,因為是一體的。絕不會空言存心。別人有難,你沒感覺就叫不仁,無感就是麻木不仁。
對於生養大恩的父母都沒感覺,就是不仁到極處。
(3)仁的心,就在你的一念之間,欲仁,斯仁至矣。
這是孔門心法,把我們念頭轉過來,不能光想自己,得想天下,這就是仁。
自己就是天下,天下人就是自己,與天下合一,所以武王說「百姓有過在於一人」,這就是仁。所以「欲仁」是五美的核心。
(五)總結 :  
1.理可以頓悟,事需要漸修。
(1)漸修的方法,就是做恭、寬、信、敏、惠這五事,在為政環境中練習。否則只是在理上通,事上不做,仁就變成鏡中花、水中月,不真實的。不真實還誤以為自己達到境界了,那就更麻煩了。
(2)孔子說過「曲躬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一個人的樂處,而「五美」則是為政之樂、眾中之樂,不在人事中歷練很難感受這樣的人際之美。
(3)儒家的仁心是要求實踐的,不能長期停留在思辨的層次,可觀念一落實到生活中便必然會因種種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發生變化。一個自我修養不夠的為政者,自然是不會有善政的。
2.總體來說 五美 :
(1)「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是君子處民的原則,這是必然要有仁德之心為基礎才能做好的政治要領。
(2)「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和威而不猛」,這是為政者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外在表現。
(3)「五美」包含著君子對民眾和對自我兩方面要求。
其中「欲而不貪」是五美的基礎和前提。君子最本質的還是要立於欲而不貪--欲仁,這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具備為政資格的根本素質。
「泰」和「威」是君子為政表現出的儀態之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現,優雅得體恰當有中和之美。所以「欲而不貪」居於五美之中。
3.五美的落實最終靠的還是人。
君子《中庸》上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全靠人來傳承,做出來。
4.政治要處理的重要挑戰,就是解決社會稀少資源的分配問題。
世界上20%的人掌握80%的資源,儒家的理論是:
社會資源與權力分配,是有德者方可居其位,這是將資源稀少帶來的衝突化解於道德上。「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這是中國人建立在信任關係上的秩序。
5.以「德行」的高低來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上應居的位置、及社會資源的擁有,相應的權力關係的運作,幾乎全部依賴道德規範的內在約束。
6.因此,內聖外王的王道政治就建立在為政之人有君子的人格。對於儒者而言,為政者的第一要素在於要建立起道德典範,從而使上行下效,故而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