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1章-6

1-1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1-2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簡在帝心!
1-3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1-4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1-5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
之民歸心焉。

1-6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一、白話翻譯:
 
1-1 聖王堯帝說:「真是好啊!你這個舜!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讓你繼承帝位,你要誠心的把握中庸之道。如果天下都很困窮,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聖王舜帝也用這樣的堯所告訴他的這樣來告誡禹。
1-2 商湯說:「至高無上的上帝啊,卑微的我,僅用黑公牛來祭祀你,向你禱告。夏朝最後一位天子桀,他是無道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天下的賢人都是上帝之臣,我都不敢隱瞞,您無所不知自然心中有數。
1-3 如果我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罪,罪都應歸結到我的身上。」
1-4 周朝受天賜予天下,使真正善良的人,都能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武王接著說:「商紂王雖有至親,都不如我周得到諸多的仁人共同來輔佐天下。百姓有錯,在我一人。」
1-5 孔子說:「謹慎的審定計量,周密地制定法度,改正官制或廢除不合理的官制。讓國家的法令暢通無阻行於四方。復興滅絕的國家,承繼斷絕的世族,提拔被埋沒的人才,天下民心都會真心歸附。
1-6 掌權者應該重視人民、糧食、喪葬跟祭祀四種事情。寬容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誠信就能使人民幸福,勤勉就能取得政績,公正就能使人民歡悅。」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關鍵在於什麼?

② 中華文化傳統的兩大倫理車軌是什麼?

③ 本章好像只是講給天子或者政治人物聽的,跟我有關係嗎?
 
 
四、義理解說:
 
講師:張崑將 老師 06’57”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孟子 • 盡心章句下 • 14》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 《論語 • 學而 • 0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中庸 • 31》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2、複習:
 
重點一 - 為政之道的關鍵,在於「允執其中」的心法(中庸之道):
 
① 這一章是在講為政之道的關鍵,在於「允執其中」的心法,這個也是儒門道統傳承的關鍵,它的關鍵就是在於中庸之道。
 
② 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是最危險的,道心呢是最隱微的,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呢,我們只有很精進又很專一的執守這個中道,很純淨的去執守這個中道。
 
③ 什麼是中庸之道:

- 我們起心動念就是跟著外境而引發所謂的七情,也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懼,起心動念就會有情緒,但這裡的心法功夫要我們在未發的時候處於一個中正的狀態。中正的狀態就是沒有對錯、善惡相對的偏見之分,即使我們在已發的動念的過程當中也都要中節,發揮到恰到好處,這個叫做「和」。

- 面對任何的外境,如果心不清淨,所做的決策都會偏離中道,失去正軌。我們可以說古代聖王、公天下的禪讓聖王,如堯舜或者是大禹等,這個都是有達到這種中庸之道的聖王。

- 中和之道能夠達到的程度:就是天地都是這個能夠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面,而萬物呢也都能夠滋生長養,欣欣向榮。
 
④ 「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是如此的深邃,如此的隱微,儒門心法功夫都在這十六字當中。從治國的天子,到我們一般的百姓,都需要這種允執厥中的中庸之道的心法功夫。
 
重點二 - 闡述了「順天則興,逆天則亡;順天你得,逆天你不得」的因果道理:
 
① 天地之間的運行有它的因果道理,天看起來雖然不說話,但是從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來看,天不正是用這種運行法則在說話嗎?
 
② 古人非常的敬天、畏天,因為聖人之言也都只是根據天命而來。因此一個帝王或者朝代的興衰,都與這個上位者有沒有依循著天道運行的法則行事,是息息相關的。
 
③ 這個運行法則放到人的身上,上天並不直接向人說話,但是會以民心來展現,上天所看的來自於我們,就是我們老百姓所看見的;上天所聽的,也是來自於我們老百姓所聽的,所以天的視聽,天在看、天在聽,都是透過老百姓的看跟聽來展現出來。
 
④ 中國聖賢將民本和天命結合在一起的政治論,放在世界古代史的脈絡上,算是很早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是排除神權政治,走向理性化、人文化的精神,這個是它的特色之一。
 
⑤ 天命跟民本之間凸顯其因果道理,得到天下民心或者失去天下民心是因,帝王地位能否永續則是果。就如同天道運行法則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它的因果迴圈的道理,由此強調仁政思想的重要。
 
⑥ 天道運行法則是以仁義道德的仁心為核心,萬物生長與消滅都是靠著天地,而唯有仁心才能夠永續生存下去。天地會長養一切的東西,那就像仁心才能夠長養一切東西。所以作為帝王或者天子的,就是將仁心傳達給百姓,百姓也依著天道的仁心而生存或者生長,天子只是作為一個傳遞者的角色,傳遞著仁心的角色,如果這個傳遞者失去功能,也就天命法則失去秩序,因此就有被推翻的可能,這就是中國聖賢的民本政治的理論根據。
 
3、重點摘記:
 
(一)重點三 - 本章闡發民本政治的要旨:
 
再來我們最後闡發的第三個重點是,《堯曰篇》這一章它闡發的民本政治的要旨,以後並得到孟子的繼承,發揚民本政治思想論。
 
我們知道從這一章裡面,從堯舜詔誥的「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到商湯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再到周武王的「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再再的都顯現天子在位都必須以民為本的立場,因為天命反映在民心,民心相背也反映著天命,故天子地位的鞏固與衰亡,都依憑於人民百姓過的好不好。以後孟子更所謂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揭示出中國政治核心思想中的民本論思想。
 
所以朱熹在註解這一章的時候,他特別說國君有罪不是老百姓所導致,人民有罪實在是國君所為。所以可以看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就是說,必需要責備自己要很嚴厲,但是責備別人就要很寬鬆。所以這是表達從禪讓到革命時代,更讓當政者必須要更加警惕,更加戰戰兢兢,對於天命在仁心,也就使天下之民歸心,要照顧好人民,否則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推翻的可能。
 
(二)重點四 - 孔子為後王陳述「利民心」的立法原則:
 
最後第四個重點,我想在這邊提煉孔子最後面所說,是在為後王陳述一個立法的原則——就是在於利民心,換言之,其意就是民本論。所以孔子後面所說的這些事情,依然是扣緊在民本論的基礎上強化制度的建立原則,目的都是在使天下之民歸心,表達公天下而不是私天下的仁政基礎。
 
所以我們來看。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我們一一的來分析這幾段,我們把他來分三段:
 
第一個,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這是有關於建立良善的政治制度,通行天下,利益到所有的人民身上。
 
第二個,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這指的是國家在初建的時候,戰爭剛結束,許多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呢,必須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些措施都相當重要,也是讓天下百姓安心的措施。
 
第三個,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這裡呢,就是將民、食、喪、祭這四件事情做到完備。關於這個「民」就是指的是民政,也就是說「五教」。「五教」的意思就是五倫之教,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朋友有信、兄弟有愛,這五倫之教,民、食、喪、祭四件事情把它做到完備,則民心向背一定歸於執政者。這四件事情其實已經包括了從出生到死亡,執政者做好,執政者就是要做好這四件事情。所以民、食兩件事情,是關於生的事情,是以民為主,是於五教人倫之道,讓大家都能夠吃飽,安居樂業。喪、祭兩事,是關於死亡的事情,是讓大家、讓老百姓都能夠慎終追遠祖先之德,抱持感恩的心,所謂民德也就越來越淳厚——民德歸厚矣,就是這個意思。
 
(三)本章收攝 - 民本論是建立在仁心與孝心的實踐:
 
以上《堯曰篇》第一章可以說是作為《論語》的一個總結,以公天下之心來治理天下百姓,表達民本論的立場,也就是表達天子或者是國家領導人要以民心為依歸,而不是以私天下或者家天下的產業或權利心態治理國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關鍵還在於那位領導者有沒有一顆處處代人著想的仁心。
 
但要成為治理天下的領導人,具有代人著想的仁心,還是得從孝道這個根本做起,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就是我們從堯禪讓給舜帝的用心中看出很奧妙的地方。換言之,天底下應該沒有像舜帝的童年這樣的不幸,生在一個要殺害自己的親人家庭,但是偉大的舜帝不怨天、不尤人,而且還終身慕父母,終身思念著父母。舜帝的大孝行為其實告訴我們,仁心是從孝悌開始做起的,這也是奠定了中華文化傳統的兩大倫理車軌「一個是仁,一個是孝」。民本論就是建立在這兩大倫理的內涵上面,仁心與孝心的實踐,可以說是從天子到庶民都是一樣。
 
所以大家讀了《堯曰》這一章,不要覺得只是講給天子或者政治人物的,跟我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都是從自己的本心有關,都是與自己的本心有關。
 
以上的解說,跟大家共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