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5

2-1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2-2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5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6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7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2-8 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一、白話翻譯:
 
2-1 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2-2 子張說:「什麽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應該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2-3 子張又問說:「怎樣能與人恩惠,而自己卻不浪費財政呢?」孔子說:「只要就人民所應獲得的利益,設法幫助他們開發,而使他們獲得實際的利益,這不就是施予人民恩惠,而自己卻並不浪費財政嗎?
2-4 選擇適合勞動的情況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
也得到了行仁的機會,還貪求什麼呢?
2-5 君子處理人事,無論面對人多人少、事大事小,無論地位高低,從不敢怠慢驕傲,這不就是『泰而不驕』嗎?
 
 
二、讀誦進度:
略!
 
 
三、思惟提綱:
 
① 「泰」和「驕」是兩個一不小心就會混淆的是非兩極,既然是是非兩極,為什麼又容易混淆呢?

② 「泰」是怎麼歷練出來的呢?

③ 為什麼人們會放任驕傲而不對治呢?

④ 「驕」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傷害?

⑤ 「泰而不驕」所體現出來的是君子什麼樣的風範?
 
 
四、義理解說:
 
講師:夢秋 老師 12’26”
 
1、引用經文及補充:
 
◎ 《論語 • 里仁 • 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論語 • 泰伯 • 0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論語 • 泰伯 • 06》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論語 • 泰伯 • 0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錢穆《論語新解》
言無論對眾寡大小皆不敢慢。人固易慢寡小,然亦有喜慢眾大以為剛直者,故幷言之。
 
◎ 焦循《論語補疏》
 
◎ 《論語 • 泰伯 • 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 洪應明《菜根譚》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過一個悔字。
 
◎ 徐幹《中論 · 上卷 · 法象》
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詩》云:「敬爾威儀,惟民之則。」若夫墮其威儀,恍其瞻視,忽其辭令,而望民之則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則者,則慢之者至矣。小人皆慢也,而致怨乎人,患已之卑而不知其所以然,哀哉!故《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 《孔子家語 · 五儀解》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公曰:「何謂君子?」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君子也。」
 
 
2、重點摘記:
 
(一)原文、翻譯及注釋: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787天,繼續學習五美的第三美「泰而不驕」。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君子處理人事,無論面對人多人少、事大事小,無論地位高低,從不敢怠慢驕傲,這不就是「泰而不驕」嗎?
 
「泰」:是安詳舒泰、泰然自若的樣子。這就是描述為政者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現,是君子為政已經能表現出儀態之美了,是君子人格外在表現:優雅得體、恰當、有中和之美。
 
無論是社會國家,還是一個家庭,人們都需要一個很安泰的、不掙扎焦慮的人領導,可是把握不好「泰」就容易和「驕」混淆了;「泰」是美德,而「驕」是兇德,由「泰」到「驕」,人民對你就會由欣賞依賴變成討厭憎惡。
 
(二)「泰」和「驕」是兩個一不小心就會混淆的是非兩極:
 
「泰」和「驕」是由於完全不同的兩極心理而顯現出外在氣象,是兩個一不小心就會混淆的是非兩極。那麼,既然是是非兩極,為什麼又容易混淆呢?張居正先生說:「泰」是安舒自得、沒什麼拘束的樣子。「驕」是矜驕放肆、也沒有約束收攝。「驕」和「泰」表面上看都是「有些自得、沒有拘束」,外像上看有些相似,但本質內涵卻有根本的差別。
 
首先,「驕」和「泰」在個人內心的感受上有很大的區別,「泰」就是安定舒泰,而「驕」會有焦慮不安。
 
君子處世以道義為準,目標非常清晰,惟義所在,做到了,就「泰」。比如「欲仁得仁」,就「泰」。他做任何事都經過抉擇符合公義,不追求別人讚美,也不懼怕別人批評,有過失就坦然接受,內省不疚,就不憂不懼。所以身上由內而外的就流露出一種安詳舒泰的氣質。
 
小人不一樣,他們「懷惠懷土」,凡事為自己打算,他不是想名,就是貪利,做對了,沒人表揚覺得不公平,做錯了別人說他過失,也不能接受,因為有驕傲心在,就焦躁、憂患和恐懼,怕別人不尊敬自己,得勢時又盛氣凌人,唯恐失尊,即便表面上微笑、放鬆,但內心並不放鬆舒緩,沒法氣定神閒。
 
(三)「泰」是怎麼歷練出來的呢?
 
「泰」是一種篤定的力量,心有大志,有大定力,是內在的風骨。「泰」又是怎麼歷練出來的呢?「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無論面對人多人少,無論對方勢力大小,他一律不敢怠慢,因為不敢怠慢,才能安詳舒泰。曾子重病時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是他也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既戰戰兢兢又何其坦蕩舒泰。蕅益大師說:「泰,故坦蕩蕩。從戒慎恐懼中來。」「泰」就是從戒慎恐懼中涵養出來的;反過來,「驕」卻是從無所忌憚的心態中出生的。「泰」和「驕」的出處正好相反。
 
《黃氏後案》說:人們以寡為可慢,詎知怨不在眾,匹夫能勝予也。都以為小為可慢,怎知到事變所生,不躓山而躓垤ㄉㄧㄝˊ也,人受挫被絆倒,並不是一座高山而是腳下的小土堆而已。其中的緣故就是由於「驕」,而其終至於不泰。對於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團隊發展取得成就,就容易得意洋洋。可一表現出驕傲,那麼團隊所取得的成果就很快消耗殆盡。所以無大小無敢慢,就是任何時候都戰戰兢兢、聽得進意見。因此,「泰而不驕」是守江山的法門。
 
錢穆先生說:人故易慢寡小,但也有人喜歡輕慢眾大的一方,還認為這就是剛直的表現。這也是一種過失,需要調和。所以,能「泰」不是簡單的出自於自然之情,而是出於君子對達道至德始終如一的追求,出於胸懷萬物的寬容與忍耐,出於大胸懷和大胸懷裡的大原則,大是非。因此,君子的「泰」是「以道潤身」,內和外平、心胸寬廣而安舒自得;小人的「驕」是「以才自恃」,稍一有點才華就志得意滿、心高氣盛。所以「泰」是道之氣象,「驕」是負勢之氣習,是凌人的習慣,是內心虛浮,是故作姿態。一個人一旦身居高位,向下受民眾恭敬,向上又遊走於宮廷仰望君主的威儀,面對上下懸殊的境界、接人待物始終能虛心平等、恭敬一切,又能保持內心的安然舒泰是非常不容易的。
 
(四)為什麼人們會放任驕傲而不對治呢?
 
為什麼人們會放任驕傲而不對治呢?一個是有可能沒觀察到。很多人驕傲都不是故意的,驕傲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驕傲的,很多驕傲的人都以為自己謙虛呢。
 
《論語補疏》上說「泰,當通講。」說「君子所知所能,放而達之於世」,君子知道的道理、學到的本領,使用出來,可以在世間通達,所以說是「縱泰」;而小人所知所能,匿而不露,似乎不驕,其實這正是他拘忌,是他驕傲、自以為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很多時候故作謙虛,其實是真驕傲了。所以到底是真驕傲還是真謙虛、真縱泰還是真拘忌,是要靠自己誠意正心、不斷檢點省察才能知道的。
 
驕傲是一種習氣,不刻意對治,很難發現和改善。但當你十分確定覺得別人一定有錯時可能是一個警戒。我老師說當你百分之百覺得別人錯時,自己一定先錯了。有的人在認知上都不認為驕傲是大毛病,生活中常聽人說「某某人驕傲的像個公主」,似乎驕傲是表揚人的,是真有資本,可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各國的公主們出現在人前的時候都是十分謙遜的。不管真謙遜假謙遜,最起碼公主們都努力表現出謙虛。因為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審美的標準,不光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審美標準,越高貴的人越謙遜。
 
(五)「驕」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
 
「驕」對我們有很大的傷害。我們學堂講到「在上而驕必亡」時,讓孩子們做過這樣的體驗:讓一個同學站在桌子上,請她擺出一副傲慢的樣子看待地上站著的同學。我們訪問同學的感受,孩子們都說:「真討厭她!真希望她從桌子上面掉下來,想把她拉下來。」我們看小孩子都不喜歡對自己傲慢的人,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驕」字一旦在身上出現,周圍的環境、人群就會迅速變得對我們非常不利。所以說,「驕」是兇德。
 
孔子說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周公制禮作樂,保持800年周朝興盛不衰,這樣通天功德,都抵不住「驕」字。《菜根譚》說:「驕矜無功。」即使有蓋世超群的豐功偉績,也承受不住「驕」帶來的害處。一旦居功自傲,就前功盡棄,不僅無功,還招人討厭、甚至惹來禍患。反過來,蓋世功勞都要守之以「讓」。
 
「驕」的樣子是很醜的,人人都討厭在自己面前驕傲的人。古人說:「小人皆慢也而致怨乎人」,小人都是因為怠慢別人導致別人對他生怨,但小人只體會到自己不受人待見的卑微感受,他卻不知道別人討厭他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有「驕」在身,實在是可憐!知道了這個道理,即便我們一時改變不了自己傲慢的言行,但見解上要有一個深深的警醒,「驕」是兇德!
 
《孔子家語》裡魯哀公問孔子:「如何取人?」孔子說要識別五種人:庸人、士、君子、賢人、聖人。哀公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言必忠信而心無怨」,嘴裡一定講忠信的內容,心裡沒有什麼怨言;「仁義在身而色無伐」,具有仁義的美德,但他身上看不到一點的伐善和沾沾自喜;「思慮通明而辭不專」,他問題想得非常通達通透,但言辭絕不專斷,想得再明白,說話也不會獨斷專行。「篤行信道」,堅信道義並堅定奉行道義,「自強不息,油然」,看他從容的樣子,好像你是可以超越他,但不論你怎麼努力,終不可及、無法超越。所以君子之泰,不容易達到,要靠一點一滴的戒慎恐懼學修而來。學修的第一步就要對治驕氣、驕心,不驕才可以求學。因此,「驕」和「泰」看上去相似,實則是是非兩極。而相對來說,不驕容易,「泰」則更難。
 
(六)收攝 - 「泰」是中和的性情,是君子內證功夫的外在顯現:
 
前面說過「欲正情和則善,欲濫情戾則惡」,欲仁是欲正,「泰」就是一種情和。「泰而不驕」,是君子體現出的情態,是君子性情調和的顯現,是一種果相,是「道成肉身」,是道與人心結合後,經過「禮之收束和情的涵化」得出的中和之美。
 
仁德天道無法用語言界定言說。為政者將人道、天道貫徹於當下之行動,並以禮來安頓,獲得一種在當下的人格與行動中的美,那美也是不可言說的。「仁」需要在當下的合適合宜的行動中安頓與成就。
 
「惠、勞、欲、泰、威」是君子該具備的五種美德,但後面跟著容易發生的過失就是「費、怨、貪、驕、猛」。「泰」是中和的性情,這種風範,是君子內證功夫的外在顯現,體現的就是君子「至德著身,天道在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