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7

2-7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白話〉
子張說:「那麼什麼又是四件惡劣的政事呢?」孔子說:「在上位者,平時不先用禮義教化人民,致使人民犯了罪就遭殺戮,這叫做殘酷不仁的虐政;平常不先用政令告誡人民,草草施行之後,就立刻要看到成就,這叫做兇戾不義的暴政;
〈文義〉  
1. 惡: 不好,兇狠;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
2.不教而殺謂之虐:未以禮儀教民,人民觸犯國法,則以罪殺之,叫做殘酷不仁。
3.不戒視成謂之暴:暴,急驟。言不早訓戒而立刻責其成功一事,叫做猝然不近情理。

〈思維提綱〉
1.您覺得「不教而殺」(虐)和「不戒視成」(暴)哪依樣比較兇惡狠毒?
2.反思一下平日生活中,是否也有發生對他人「不教」、「不戒」的情形?

〈義理解說〉   
一、引用經文及補充
1. 《論語集注•卷十》虐,謂殘酷不仁。暴,謂卒遽無漸。
  (卒ㄘㄨˋ遽ㄐㄩˋ: 突然,急促快速。)
2. 李光地《論語答記》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教而殺,不戒視成,慢令致期,蓋不但無躬行之先,而且無法制禁令之常。……欲出而吝其利,欲納而又吝其名,無大德,而屑屑計較於小惠之間,是有司之事。」(李光地,生於明末清初,是清初道學家的代表。受康熙寵信,輔助後來的雍正帝。)
3.《詩經•小雅•節南山》:  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大周天子靠你們輔佐,也使人民踏實心不迷亂)
4.《荀子•議兵》….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
權力雖大而不輕易去用,刑罰擺在一邊而不輕易用刑。
5.溝通漏斗是指工作中團隊溝通效率下降的一種現象。理論告訴我們:我們所設想所欲表達的是100%,與團隊成員說道溝通的時候卻只能講出80%,因為場所干擾、分神等原因,對方聽到的最多只是60%,能聽懂的部分只有40%,真到執行時就只剩下20%了。
6.《論語集解義疏》在〈論語堯曰第二十〉黃侃對四惡的前二者解釋:
一惡也。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從。然後乃殺。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殺。則是酷虐之君也。
二惡也。為君上見民不善。當宿戒語之。戒若不從。然後可責。若不先戒勗。而急卒就責目前。視之取成。此是風化無漸。故為暴卒之君也。暴淺於虐也。
7.《論語•顏淵•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8. 認慫:慫表示洩氣了,失敗了。 認慫表示認輸,自認倒楣,或承認自己窩囊不行,不如人。。
二、重點摘記  
(一) 前言、消文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789天。今天學習五美四惡的第一、第二,兩惡。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孔子說:「不先教導規範,百姓犯錯就殺,這叫做虐待;不先提出警告,就要看到成效,這稱做殘暴。」
《集注》上說:「虐,就是殘酷不仁,暴,就是卒遽無漸。」虐,就是用殘忍、狠毒的手段對待人。暴,指強大突然而來的,又猛又急的粗暴狀態,同樣讓人無法承受。
(二)總體來看,教在先、戒在後,不教連接著虐,不戒連接著暴,虐比暴更壞,但暴和虐同樣容易發生。
1.李光地《讀論語劄記》上說:「蓋不但無躬行之先,而且無法制禁令之常。」不僅是沒有躬行之先,連個法制禁令的常態都沒有。暴、虐、賊正好和驕、猛相應,這麼做,想要人民無怨,就不可能了。李光地把做不到五美所產生的過患「貪驕猛」和四惡的「虐暴有司」一一對應,來闡述理解。
2.為什麼會不教而殺呢?因為驕慢凌人,不把人放在心上,不尊重人,覺得可以隨意對待別人。為什會暴呢?就是又威又猛導致的。因此,為政沒做好前面五美,就容易墮入四惡。
3.政治一定要避免殘酷。什麼是殘酷?就是不把別人當人看,為政者沒有欲仁之心,反正受害的不是我,坐牢的不是我,打仗時我也不會受牽累。因此,手裡擁有權力,可是心中沒有仁心,這樣的人居了上位,對百姓就是災難。他不能推己及人,於是就托法而治,用嚴刑峻法來管理,亂施懲罰就會給他人造成傷害。這就是虐暴,也讓人民漸漸變成有怨而無恥。
4. 儒家從事政治,目的一定是造福百姓,孔子的執政方針是「富而後教」。所以,為政者有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百姓。同樣的,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或家長,除了養活員工家人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導員工和家庭成員。
5. 周公制禮作樂,就是把國家當作學校,把政治等同道德,政治領袖就是老師,身教重於言教。「政治等同道德」,就是所有的政治措施都有道德的含義,不能只求政治上的效果而忽略道德上的影響力。
6. 一個領導人有三重身份--作之親、作之君、作之師,像父母一樣關心百姓,像君主一樣引導人民,像老師一樣教育人民懂道理明是非,這是儒家的政治。
(1) 因此,商湯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武王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他們都是這樣照顧百姓的。絕不會把責任都推給百姓,說萬民有罪,請責罰萬民。
(2) 《皇疏》上說:「為君上見民不善,當宿戒語之,戒若不從然後可責,若不先戒勖而急卒就責目前,視之取成,是風化無漸,故為暴卒之君也。」宿戒語之,就是反覆耐心告誡,怎樣算是反覆耐心告誡?
(三) 任何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都建立在人們的是非觀念上。是非觀念的形成,就依靠教育。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1. 公案:
《孔子家語》裡,孔子做魯國大司寇時,有一個父子相訟的案件。孔子把他們父子一起關進監獄,三個月,既不審,也不判。後來,那個父親受不了請求不要審判了,孔子就把父子倆都放了。
季孫知道就不高興了說:「這大司寇欺騙我,他說治理好國家,一定要把孝道擺在第一位。如今,我們殺一個不孝的兒子,來教育老百姓對父母盡孝,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麼又把人放了?」冉有就告訴了孔子。
   子喟然歎曰:「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化人民講究孝道,卻要判處不孝的人,任其獄訟,這是殺害無辜的人。《詩經》上說:「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輔佐天子,就是要使老百姓不致迷失方向。所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權力雖大、刑罰可用卻也不能輕易去用。可現在社會,教化紊亂,刑罰繁重。百姓不明白是非善惡,糊裡糊塗地陷入犯罪,接著就用刑罰去制裁他們,這是使民迷惑而遭到陷害,所以,刑罰越多,反而越制伏不了。
2. 我們看,不加教育引導,而只知一味使用權力處罰,那這領導是做不長久的。不用說做領導,就是做家長,也是要父子反目成仇的。和暴虐相關的重要的兩個詞居然是「不教、不戒」,這也給教育敲了警鐘。
3. 家庭教育中所謂的「殺」倒不是真要動刀子、判死刑,就是指處罰批評。比如小孩老是馬虎、考試出錯,很多家長就會說「這個孩子就是不改、屢教不改」,這就是不教而殺。
(1)家長認為我天天說他,都是教誡,怎是殺呢?你沒有殺他的性命,但你會殺他的信心、慧命。也是一種殺。
(2)我們看看家長怎麼說孩子的,「說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改,毛病就是改不了是吧!」我們所謂的說教就是批評、指責、貼標籤,而且都是負面的。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殺,因為家長說出這樣的話時,孩子自己也會喪失信心。
(3)心理學家認為,人往往是有求證心理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很信賴你會越來越認為自己就是你說的那個死都不改的粗心人,而且一旦他重複犯錯他又更怕你說,他的精神就很撕裂,對他的小心靈來說,這就是暴虐。
(4) 孩子著急一哭,家長更氣了,「憋回去,哭什麼哭,一說你就哭,還有臉哭,再哭打你」。很多家長面對孩子都十分粗暴,不能好好說話,要麼否定批評,要麼就是威脅「改不了,你就別出去玩了,今年旅遊取消、生日也別過了」等等。
4. 孩子小,你威脅他,他就認慫。但他每被你數落威脅一次,他的自尊水準就下降一點。久了以後,他會習以為常,怎麼說都不難受了,自癒了。
5. 但他跟你學會了說話做事的方法---負面和威脅,他也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別人。你擔心什麼,他就威脅你什麼,「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離家出走,你再說我,我就自殺給你看」。他最終會發現:傷害自己,這是他面對父母最大的籌碼。而這種相處的方式,就是父母教的。
6. 我們再回到孩子馬虎出錯的問題。
(1) 首先,生活中能夠完全做到不粗心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每個家長從小都出過錯,對孩子不用大驚小怪。
(2) 第二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粗心常常是有規律的,很可能會把語文中的形近字看錯,可能會把數學題中的數字看錯。
(3) 跟孩子一起找到粗心點,一起分析,不要馬上亂批評、貼標籤,告訴孩子:粗心的原因可能是審題時,思維一滑就過去了
(4) 怎麼辦呢?你在考試時,手上套個皮套,彈一下,提醒自己,這就像員警叔叔在交通事故多發地段設置提示牌一樣;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錯題本,和孩子一起統計錯字錯題,整理完之後,會發現原來總寫錯的字和題也就那麼幾個。
(5)這樣,孩子粗心的問題就可以跨越過去。而且他以後再遇到困難,也更有突破困難的信心,這就是教。你沒教,他就不會,他不會,你就懲罰他,這就是虐待。這就是孔子所說「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
(四)同樣的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對員工加以教育引導。
1.不能一味地用規章制度懲處員工。一味地處罰,員工就會與你離心離德。
2.「不戒視成」是強調管理者要注意過程監督,不能在事先、事中都沒有任何監督指導的情況下而只要結果,這很容易導致失敗的結果。這是粗暴的管理者形象。事情的成功有賴於事先的周密計畫與妥善安排,事先不告誡,只管要成績,這種行為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3.我們會發現一般情況下,教了誡了也不一定有效果。有專家指出,在溝通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溝通漏斗」:
管理者心裡想的是100%,可是當你說、表達的時候,會漏掉了20%,只剩下80%,而這80%的事情被傾聽者接受後,由於文化水準、知識背景等關係,就只剩下了60%。實際上,真正被傾聽者消化理解的大概只有40%。等到員工遵照領悟的40%具體行動時,可能已經變成了20%,這就說明了教和誡反覆不斷地重複的重要。 
(五) 百姓不行,是在上位的為政者的責任
1.荀子也提出了「弱兵五征」,你兵力會越來越弱有五種徵兆:第一「上不隆禮」,在上位的人不隆盛禮節,就是不尊重人;第二「上不愛民」,在上位的人不關愛人民;第三「己諾不信」,自己的承諾,不守信用;第四「慶賞不漸」,你的封爵賞賜不豐厚,對待下屬不平等;最後一個就是「將率不能」,還是說領導者沒能力。
2. 這都強調了百姓不行,就是在上位的為政者的責任。孔子說:為政就是要「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居於官位,絲毫不能懈怠,實施政令要出於忠心。教誡做不好就容易出現暴虐,這都和為政者自身的修養能力緊密相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