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3

2-1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2-2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白話〉
2-1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2-2子張說:「什麽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應該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2-3子張又問說:「怎樣能與人恩惠,而自己卻不浪費財政呢?」孔子說:「只要就人民所應獲得的利益,設法幫助他們開發,而使他們獲得實際的利益,這不就是施予人民恩惠,而自己卻並不浪費財政嗎?

〈思惟提綱〉
1. 孔子老師怎麼解釋”惠而不費”?
2. 有哪些政府”惠而不費”的例子呢?
3. 現今企業管理如何運用”惠而不費”?
4. 想想看,自己有運用過”惠而不費”嗎?

〈義理解說〉講師: 夢秋老師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雍也‧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 《史記高祖本紀》: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3.《論語‧顏淵‧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4. 李颙《四書反身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真正有父母斯民之心始能如是。” 
5.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7》…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義理解釋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是我們一起共學的785天。繼續共學五美四惡。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白話)
子張說:“怎樣做才是給人民好處自己卻不破費呢?”孔子說:“從人民可獲得利益的地方,使他們得到利益,不就是給人民好處自己卻不破費嗎?”
意思是,管理者要制定恰當的政策措施,引導人民自己去獲得利益。

(一) 君子為政第一要務就是惠民,給人以恩惠。
這一點也可用來檢點我們自己。
為政、與人交往,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是惠人還是惠己?儒家為政建立在君子人格上的,君子為政第一要想的就是惠民,這本就不容易做到了,光惠還不行,還得惠而不費,這才是一美。這難度就高了。

(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以”惠而不費”
孔子說過“博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一個人要靠給予民眾以好處,幫助人生民過得好生活,堯舜也沒法完全做到。因為正常情況下一惠就容易費。
怎樣又惠又不費?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因”是順著,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便引導人民去在哪方面獲得利益。換句話說,為政者要制定最好的工具、政策,讓人民從中收獲利益。

(三) “惠而不費”利民在政無費於財的實例
1.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
比如說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使得眾多海外企業進入中國,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期間,在沿海地區誕生了深圳、廈門、珠海等一批經濟特區,改變了我國自1949年後,經濟上逐漸對外封閉近30年的情況,讓我們國家經濟得到高速的發展,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我國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就是因為有好的政策。
2.漢高祖約法三章
《史記高祖本紀》上記載:漢高祖劉邦,佔領秦都咸陽之後,首先廢除了秦朝的嚴刑苛法,只保留三條--殺人者死、傷害及盜取財物給予和罪行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著名的約法三章,這就是寬鬆的政策,讓人民有了休整的機會。這也是“利民在政無費於財”的典型。
3.對盛產水果的偏鄉,加強網路銷售的培訓
如果前面例子太大,我們就講一個小地方,比如一個鄉鎮小山村盛產水果,但訊息閉塞,水果銷售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果加強網路銷售知識的培訓,這就不用政府部門撥款,執政者所要做的就是適當給予幫助引導。因為,沒有人不想走上富裕的道路,只要在能得利的地方,放手允許老百姓得利,老百姓就能得利。但是,如果為政者沒有施惠於民的仁心就不會在這些方面想辦法。
4. 今日企業的股權分享制度
今日企業的股權分享制度也是這一原理。管理者通過股權獎勵員工,一方面加強了員工的成就感和對企業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在股市中的資產增值並不需要管理者付出任何代價,員工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卻大大增強;而且員工賺了錢,也會歸功於領導者的大方饋贈。這就是“惠而不費”,也是“利民在政無費於財”的典型。
(三) 儒家有關“為政惠民”的主張
1. 富而後教
《論語》裡面,冉有曾經問過百姓多起來該怎麼做,孔子就明確提出“富而後教”,富民教民這就是一個政策的方向。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社會安定和財產富足了,不僅希望自己富裕,還希望子孫後代都能夠長久安樂。可是財富從哪裡來?執政者手裡也沒有這些財富,就算是有這些東西,也都是來自老百姓的。

2. 為政者藏富於民
《論語》哀公問過孔子的學生-有若,說 :“年饑用不足,費用不足了,該怎麼辦? ”有若說:“恢復到十分之一的稅法。”哀公說:“十分之二的稅都不夠用了,你還教我收十分之一的稅,那怎麼可以? ”有若就說了:“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作為國君得和百姓一起富足起來,這才叫足。百姓不足,怎麼能說我國君足了,就是足呢?百姓不足,那國君就還是不足。
這就說明執政者和百姓之間的利益,並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財政的需要,光靠收稅而不組織人民去創造開源也是不可以的。開源的方法就在於有良好的政策。為政者要從百姓的實際需要出發,制定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政策,讓百姓安心地發展生產,藏富於民才行。

3.為政要有裕人之心
《反身錄》上有一句話:“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真正有父母斯民之心始能如是。”一個為政者如果沒有父母之心、裕人之心,明知道可以利民,也置若罔聞不會去做。所以我們反覆強調說,為政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裕人”之心。

4. 孟子“惠民在政”的政策
孟子曾經對齊宣王說過:“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一般的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就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為。等到犯了罪,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就像是為政者安下羅網來坑害百姓。賢明的君主所規定的百姓的產業,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後驅而之善,百姓也樂於聽從了。
而現在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妻兒,好年成還是一年到頭受苦,壞年成還避免不了餓死。百姓連維持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空閒去講求禮義呢?
如果大王想行仁政,為什麼不返回到根本上來呢?比如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狗、豬等禽畜,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畝的田,不要占奪農時,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
然後,再注意庠序之教,反覆說明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道理,上了年紀的人也不會肩扛頭頂著東西在趕路了。老年人穿上絲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饑不寒,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的,未之有也。
這是孟子提的惠民在政,惠則足以使人。

(四) 現代企業運用互惠的原理
1.《聯盟》
現在有一本書叫《聯盟》,很火。說現在是全民創業的時代,老闆想要終身擁有一個有才能的員工,基本上不可能。因為員工都想創業,所以公司在招聘的一開始,就一定兼顧員工想創業的利益 —“惠”。協調好員工個人成長的目標和公司發展的目標,一開始招人,就得問你準備幹幾年?打算獲得怎樣的成長?要鼓勵、幫忙每個員工具有創始人的思維。甚至員工離職創業的時候,還要投資他的創業。因為現在社會,你所有認識的人都是資源,有一些企業甚至做離職者聯盟大會,與離職創業的人結成共同體。企業與員工、甚至離職員工更容易結成聯盟。這是共享和互惠的原理。

2.“免費試用”增加銷售是互惠原理
全球知名的說服術與影響力研究權威—羅伯特,他解釋了隱藏在我們順從他人行為背後的6個心理秘密,第一個就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為“接受”往往和“償還”是聯繫在一起,你在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之後,很輕易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接受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
比如在商場裡的“免費試用”活動,當我們從一個笑容可掬的小姐手中接受了可以免費品嚐的食物,就不好意思轉身離開,即便對商品不是那麼感興趣,也會買點什麼。“互惠”原理就是這一行為的根源。 “惠則足以使人”,給人以恩惠,對人厚道,人們就會感恩圖報。
(五) 結攝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是孔子為為政者指出的“惠民之法”。
君子為政首先要惠民,對人有足夠的恩惠,才能夠領導人民。
順著百姓所想要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使他們得到滿足。從這個角度來看為政就真的很美。因為只有身在公門,才有機會制定政策,沒有這樣的位置,也不會有通過制定政策來惠人的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