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4


2-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白話>
2-4選擇適合勞動的情況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機會,還貪求什麼呢?
<思惟提綱>
1. 孔子老師怎麼解釋「勞而無怨」和「欲而不貪」?
2. 中國歷史有哪領導者做到了「勞而無怨」和「欲而不貪」呢?
3. 現今企業管理如何運用「勞而無怨」和「欲而不貪」?
4. 想想看,自己有運用過「勞而無怨」和「欲而不貪」嗎?

<義理講解>
一、引用經文
1.《論語.顏淵.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呂氏春秋》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恐怠民也。」公曰:「寒乎?」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是以不寒,民寒甚矣。」公乃罷役。
3.《黃氏後案》:因四時之和,因原隰之利,因五方之財,以阜物以厚生。
4.《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4》:「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
6.《荀子.富國篇上.13》:故古人為之不然: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後時,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
7.(南朝梁)《皇疏》:欲有多塗,有欲財色之欲,有欲仁義之欲,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
8.《論語.顏淵.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9.《黄氏後案》:謝顯道謂因四時之和,因原隰之利,因五方之財,以阜物以厚生。皆是也。觀周官役法,擇事、擇人與校考年之豐凶、時之緩急,皆擇也。且擇可勞而勞者,其所勞之事,大半利歸於民者耳,又誰怨?志不在仁而別求所得者,貪也。君子之欲仁也,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求無歉於仁之中也。其得仁也,正德厚生無不和,柔遠能邇無不服,慰其行仁之意也,蓋始終一於仁而已。
10.《禮記.禮運.9》: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11.《發明》:楊名時論語劄記:此章溯流窮源,見微知著,抉盡病根,祇在貪驕猛三字,而王道聖學,直昭揭日月而行。 又曰:欲仁得仁,祇是完性分所固有,盡職分所當爲,非干譽也,非望報也。干譽者爲名,望報者近利,皆未免涉於貪也,仁者之心何有乎?12. 
12.《黃氏後案》:立人達人,這是為政者之所欲也。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這是為政者之所欲也。
二、重點摘記
今天繼續學習五美四惡的“勞而不怨”、“欲而不貪”。
(一)勞而不怨
1.要站在百姓的立場,擇時擇人而勞
①首先“勞而不怨”,孔子說:“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選擇人民適合勞動的時機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
②維持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很多公共性的事務,如修治溝渠水利、或者是耕種、兵事,很多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③就要注意:一是這樣的活動不能太多,二是農業社會,百姓生計主要依靠農業生產,農業要靠天時,春耕、夏長、秋收、冬藏,這不能亂,因此,要選擇時機,百姓忙的時候不能征調百姓,擇可勞而勞之就是要站在百姓的立場,擇時擇人而勞。
2. 會擇、能擇的基礎是為政者欲仁
①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就是仁。
②有仁心:第一他會尊重人,第二他會推己及人,還有一點很重要,是他要十分了解民生。尊重人、推己及人,都建立在他了解民生上。
③《呂氏春秋》裡有一個故事說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勸諫說“寒起役,恐傷民”。天寒地凍大興工役會傷害百姓。衛靈公就問:“很冷嗎?”衛靈公為什麼不覺得冷?因為他衣狐裘,坐熊席,房裡有火爐取暖,他不冷,他就不知道民冷,這就無法體恤民情,發布正確的指令。
④《黃氏後案》“因四時之和,因原隰之利,因五方之財,以阜物以厚生。”為政之人要綜合考量四時之和、土地的差異、五方的財富,讓萬物生長以滋養民生。
⑤周朝役法,就是要擇事、擇人還要校考年之豐兇、時之緩急,都擇。而且擇可勞而勞之後,所獲之利也大半歸於民,這樣做又有誰會怨呢?
3.周文王體恤民生、尊重百姓,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①孟子對梁惠王說:“《詩》云: '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文王要築靈臺,基址方位剛選好,百姓就踴躍前來建造,靈臺很快就造好了。)
②經始勿亟(ㄐㄧˊ),庶民子來。(文王說不要急,百姓幹活卻更積極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ㄧㄡ鹿濯濯ㄓㄨㄛˊ,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ㄖㄣˋ魚躍。(文王巡遊靈囿,母鹿悠遊,白鳥振翅。文王遊觀靈沼,滿池魚兒跳躍。) '”
③文王是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卻高高興興,把他的台叫做靈臺,把他的沼叫做靈沼,為他能享有麋鹿魚鱉而高興。
④可《湯誓》同樣有一段話說:“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我們要跟他同歸於盡!對於一個百姓都要跟他同歸於盡的王,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故為政之人一定要體恤民生、尊重百姓,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4.惠則足以使人也是不怨的基礎
①另外一個“惠則足以使人”。為政者能給百姓帶來的利益足夠多,也是不怨的基礎。一次齊景公要出去遊覽,他問晏子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聖王的巡遊相比呢?晏子  說:問得好呀!過去,天子到諸侯國叫做巡狩,是為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諸侯朝於天子叫述職,諸侯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這些都和工作有關。“春省耕而補不足”,春天裡巡視耕種,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裡巡視收穫情況,對歉收的人給予補助。
②因此夏朝有諺語說:“吾王不遊,吾何以休?”我的王不出來巡視,我怎麼能得到賞賜?  這樣的遊歷巡視,足以是諸侯的法度。
③春秋以後就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飢餓的人得不到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就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至於大王您怎麼出遊,只有您自己選擇了。
④這個故事對今天的上下級走動依然有借鑒意義。上級部門要到下面去檢查,下級到上級匯報都可以參照此篇、想想該怎樣,才能勞而無怨。
5.從現在企業經營來講---人盡其才,斯可以無怨
①從現在企業經營來講,員工從事工作心中無怨、甚至愉快主動,這是每一個管理者希望達到的狀態。
②這就要綜合統籌企業的願景、用人戰略和薪酬三方面問題。管理者應該不斷協調企業的願景和員工的期待,讓員工感到他們不僅在為公司工作,更是在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自己的內在價值而工作,這是根本。
③其次企業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和用人制度。一個團隊,要避免有人尸位素餐、有人越俎代庖。尸位素餐就是在其崗位上不發揮作用,這會讓真正做事的人產生埋怨;越俎代庖的人如果確實有能力,就該讓他們在更高的範圍貢獻力量,否則他在別人崗位上指手畫腳,別人也容易怨。“擇可勞而勞之”,也可以說是選擇恰當的崗位給予恰當的人。人盡其才,斯可以無怨。
6.總結:儒家政治理想是建立在為政者是君子的基礎上
荀子富國篇上說:古人使民“夏不宛暍ㄏㄜˋ(中暑的意思),冬不凍寒,急不傷力,緩不後時,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他故,忠信調和均辯之至也。” 讓百姓為他出生入死都愉快,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為政者“忠信調和均辯”,因此我們說過儒家政治理想是建立在為政者是君子的基礎之上的。
(二)欲仁得仁,又焉貪
1. 君子之欲,是欲仁故不貪
①再看“欲仁得仁,又焉貪?”想得到仁就能得仁,又何須貪呢?《皇疏》上說:“欲有多塗,有欲財色之欲,有欲仁義之欲,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君子之欲,是欲仁故不貪。
②為政者當以仁為欲,而不以利為欲。這個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沒有欲仁之心,千萬別站上領導者的崗位,因為你貪,加上你又有了權力,就要禍害人了。居上位的人如果私慾多,貪求多,也會引領社會風氣迅速惡化。
2. 止盜之法是上位的君子清正不貪
①季康子患盜,問孔子怎樣遏止盜竊的風氣?孔子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如果在上位的人,清廉而不貪,就算獎賞人民去做盜賊,他也會因為知恥不肯去做的。孔子對“民盜竊”的根本看法,就是因為在上位者“多欲”。
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上位者道德敗壞就會引起全社會人心的敗壞。止盜之法是上位的君子清正不貪,要想不竊不盜,只有從為政者不貪開始。“不貪”是最低要求,也是仁政實施的最基本條件。
3. 為政者能天下來歸,就靠仁
①“欲仁”,就是有愛護別人的慾望,有這個慾望才會切身考慮老百姓的問題。“又焉貪”就是何必貪。為什麼不要貪?貪不是得到的因。如果靠貪心能得到,聖賢就學貪就可以了,為什麼不貪呢?貪不但得不到還會失去。
②荀子提出國家貧困有五種徵兆:第一是上好功,君上貪功;第二是上好利,君上貪利;第三是士大夫眾,政府機構臃腫,官員眾多,卻浮於事、懶惰。這都是貪,貪功貪利貪舒服懶惰。無論為政者貪什麼都是使國家貧窮的徵兆。
③黃氏後案說“君子之欲仁也,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求無歉於仁之中也。其得仁也,重德厚生無不和,柔遠能邇無不服,慰其行仁之意也,蓋始終一於仁而已。”為政者能天下來歸,就靠仁。
4. 對於經營企業而言,“欲而不貪”是最重要的價值觀
①對於經營企業也是一樣,企業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貪,才能在追求利益的時候堅守道德的底線。
②三鹿和雙匯就是在一味求利益的貪中使企業遭到滅頂之災的。
③日本最牛的企業家稻盛和夫,自己一個人做起來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做一家五百強都得費多少勁,他一人做了三家。京東陶瓷、第二電電和日本航空。他說他做企業成功的秘訣就是“動機至善、私心了無” 。
④2019 年上半年華為公佈的財報中顯示大概有4000 億收入,任正非在華為擁有1.5% 的股份,他在福布斯排行榜上顯示有30 億美元;阿里巴巴,在去年12 月27 號的時候,總市值是5780 億美元,馬雲佔有6.1% 的股份,也就是說馬雲擁有350 億美元。他們是有錢人,但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有錢。我們會覺得任正非、馬雲他們締造了這麼大的企業,做瞭如此有影響力的事情應該佔有大部分的資源吧?但實際上的數值卻比我們想像的要小得多,這是為什麼?在財富匯聚中心的人不一定佔有最大的財富比例。
⑤要保證這個財富通道的穩定存在,讓錢能夠源源不斷的輸送過來,對於管理者而言,“欲而不貪”是最重要的價值觀。馬雲一直都說,第一為客戶服務;第二為員工服務;第三再為股東服務。
⑥如果這些偉大的企業家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提供服務的乙方,那麼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沒有真正的甲方。沒有一種崗位是:規則你來定,大家聽你,好處你得,壞處別人受。沒有這種崗位。所以作為個體的我們更要搞清楚什麼事情是作為乙方的我們必須要去做的。
5. 成為一個仁者的最低要求就是免除貪的私慾
①“不貪”在這小小一篇中出現三次:一個是“欲而不貪”,一個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貪”,第三次是“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也是指貪。可見不貪之重要。
②作為一個有了位置的在上位的君子,最重要的是要有欲仁,欲仁才會立足於百姓、立足於惠民,反之就是惠己利己。有私就貪。修身以成為仁者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但是,成為一個仁者的最低要求就是免除貪的私慾。
③《禮記•禮運第九》上說“用人之仁,去其貪。”可見“貪”與“仁”是水火不容的東西。欲仁首先要破除的就是貪。這正是孔子對為政者的最低要求。君子因何可以屏四惡?就是由這“不貪”而來。
6. 總結:為政是管理人,管理人就必須欲仁
①為政是管理人,管理人就必須欲仁,如果貪利就很可怕。財散人聚,財聚人散。放於利而行,就多怨。為政者貪利、與民爭利,就會招來百姓的怨恨,失去了民心丟掉了天命。
②《發明》上說:“欲仁得仁只是完性分所固有,盡職分所當為,非干譽也,非望報也。干譽者為名,望抱者近利。皆未免涉於貪也,仁者之心何有乎?”《黃氏後案》上說:“立人達人,這是為政者之所欲也。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這是為政者之所欲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