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堯曰二十 第2章-6

2-1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2-2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2-3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2-5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2-6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白話)
2-1子張請教孔子:「怎樣才能做好政治?」孔子說:「遵從五種美德、除掉四種惡行,就可以從事政治了。」
2-2子張說:「什麽是五美?」孔子說:「君子應該給群衆實惠而不浪費財政,讓群衆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想經濟繁榮而不貪圖錢財,平易近人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
2-3子張又問說:「怎樣能與人恩惠,而自己卻不浪費財政呢?」孔子說:「只要就人民所應獲得的利益,設法幫助他們開發,而使他們獲得實際的利益,這不就是施予人民恩惠,而自己卻並不浪費財政嗎?
2-4選擇適合勞動的情況去勞動百姓,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的所欲就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機會,還貪求什麼呢?
2-5 君子處理人事,無論面對人多人少、事大事小,無論地位高低,從不敢怠慢驕傲,這不就是『泰而不驕』嗎?
2-6一個在上位的君子,衣冠整肅、瞻視尊嚴,別人見了他就生起敬畏之心,這不就是威而不猛嗎?」

 (字詞解釋)
1.衣冠,是人們防寒遮體保暖扮美的用品,居於生活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之首。有關它穿戴形制的成語新詞濟濟滿策,最有影響的莫過於孔子的“君子正其衣冠”了。
<思惟提綱>
1. 如何「正其衣冠」?
2. 如何「尊其瞻視」?
3. 「觀威儀」可以「省禍福」嗎?
4. 如何涵養出「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的儀態氣象?

<義理解說>   /12’57”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學而•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 《論語•述而‧37》「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3. 《禮記•玉藻》:「君子之融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屍。燕居告溫溫。」
  
4.《詩經•泮水》:「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5. 柯陵之會,春秋時期的一次諸侯會盟。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晉與齊、宋、衛、曹、邾等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不久,這些諸侯國便在柯陵(今河南許昌市南)舉行盟會,鞏固盟友關係。 
6. 《左傳》:北宮文子因見楚國令尹王子圍言談舉止無威儀,就和衛襄公說:「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然他的野心能得逞,但是,他不會善終。」
7. 《禮記.禮運》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8. 《中庸•20》: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二、重點摘記
(一)原文、消文、注釋
一起學習五美四惡第五美「威而不猛」。 孔子說: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尊其瞻視」就是自尊其瞻視儀容。
「瞻視」,就是觀看、顧盼的樣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看東西的狀態就代表你的心,因此要檢其邪心,守其正意,才能眼清目正。
「儀容」就是禮儀容貌都有法則。
「儼然」,就是莊嚴的樣子,令人見到就生畏敬之心,這就是威而不猛。
《論語》裡這是第三次談到「威」了:
〈學而篇〉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強調君子要重才有威。怎麼叫重?就是生命有宗旨、信念。
〈述而篇〉談到「威而不猛」是專門形容孔子的德行。
此處為政五美又談到「威而不猛」,則是重點強調「威」在為政中的美。
「威」是一種美德,能產生讓人敬畏愛戴、並自覺跟隨的力量。執政者一定要有威,否則管理臣屬、發號施令就沒人聽。
可一般人一威就容易兇猛,子產說「猛則民殘」,猛就會傷人,有凶殘之意。由威到猛,人民相對應的態度就由敬畏愛戴變成了驚恐和畏懼。

(二)「威」讓人「畏而愛之、畏而則之」
「威」這個字從字形看「以斧鉞示兇」,本身就有猛的意思,最早就是指有兵器刑罰,讓人畏懾服從。
而中國文化最厲害的地方是將這種最初對斧鉞刑罰的畏懼之「威」,轉換成一種個人可通過學養形成的人格特質,並由此展現出威儀氣象,讓人們在沒有任何外力威懾的狀況下,「畏而愛之、畏而則之」,達到威而不猛的中和之美。
君子的威在中國古代社會作用是非常大了:能令臣民順則,能夠建立倫理,甚至鞏固家國。

(三) 「威而不猛」是怎麼涵養出來的?
第一要生命厚重、有宗旨目標,不重則不威;
第二來自於君子個人精準慎重的禮則儀容。
這是這一章重點講的「衣冠」和「瞻視」這兩項,這是「威」可從外相上塑造的兩個面向。透過精細規劃身體言行舉止與服飾等具體的儀容來展現。

(四)正其衣冠
為人做官,首重一個「正」字,正就先從正衣冠開始,「衣冠」就是服飾,從上到下穿戴都要端正、得體和恰當。恰當就是與你身份相當,穿著不一定是高貴奢華,主要是合乎身份,合乎你的家世,合乎你要做的事業。如果國家貧窮,為政者卻穿戴奢華,這就是不得體,但如果參加祭祀,你穿得隨便,這也是不得體。

(五)尊其瞻視
「瞻視」包含了心容體貌許多內涵細則,我們稍微讀點《禮記》的內容:「君子之容舒遲」,君子的態度是從容不迫、有閒雅之容,但見到尊長時則應莊矜自持。至於平常,
「足容重」,腳不輕浮,步伐穩而重,輕飄趔趄碎步皆非君子之態;
「手容恭」,手不能亂放,抬手就抬得高且正,這樣是恭敬;
「目容端」,目不邪視,目光不正就是斜視,
「口容止」,口不妄言;
「聲容靜」,不妄出聲,出聲時語音不哆嗦,不咳嗽;
「頭容直」,頭不歪斜,不傾顧,不搖晃;
「氣容肅」,呼吸平靜、悄無聲息曰肅;
「立容德」,站立應直,就像別人授予我們物品,我們曲身而受的樣子;
「色容莊」,是面色矜莊,不矜不傲、不惰不慢。這都要仔細體會。
「坐如屍」,這是形容坐姿敬慎,「屍」就是古代祭祀祖先時代替受祭的活人。他坐在神主位,必須是敬慎且恭敬的。
「燕居告溫溫」,居家待人則要態度溫和。
這就是「尊其瞻視」在身體的全面開展:舒遲、重、恭、端、止、靜、直…等等,一連串的形容詞,對君子從整個儀態到「立、坐、站、告」等不同的行為, 再到「足、手、目、口、頭」等肢體部位,並深細至喉嚨聲帶所發出之「聲」、鼻腔氣管與動作靜躁所涉及的「氣」,再到性情思慮由心理透過面部所反應出來的「色」,可以說君子一層一層、有條理的建立出一整套精細的與普通百姓完全不一樣的身體容儀。
這種威儀使日常生活中各種動作都一一標準化、精確化,從而產生動人的盛美之效果。這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其核心就是敬而已矣。

(六) 君子之威必須結合恭敬謹慎的態度
《詩經》中有很多處以「敬慎」來形容君子的「威」,這說明敬慎是展現威儀的重要態度。反之,不敬慎或驕傲怠慢則不能展現威儀。
與敬慎莊重緊密結合起來的威,就讓威的兇猛狠毅完全被削弱掉,讓威和兇猛完全區隔開來。

(七)歷史故事 : 觀威儀 省禍福
「柯陵之會」是春秋時期的一次諸侯會盟,當時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晉厲公眼望遠處而腳步抬得很高,目光與腳步不能配合。
又見他下面三位大臣語多冒犯,就和魯成公說:「晉國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國君和三郄恐怕都要大難臨頭了。」魯成公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單襄公說:「看到晉君的神態,聽到三郄的言談,就知道了。」觀其容而知其心。
諸侯會盟,是國家的大事情,國家沒有災禍,它的國君在盟會上的一舉一動必定都無可指責。
眼光用來關注禮儀,行為用來履行道德,言談用來恪守信用,耳朵用來明辨是非,這四者疏忽了一個就會帶來災禍。
晉厲公視遠步高,疏失了兩個方面,必將有禍。後來果然三郄都死了,晉厲公也被害。
聽這故事,我都覺得有點神。這些故事裡,古代人君看待威儀不僅是禮,更關乎天命。
按單襄公的說法,人的外在威儀和內在心智及政治成敗都有密切關聯。單襄公單看晉厲公「視遠步高」,晉國貴卿不符威儀,語不敬慎,就可以判斷「其國將亂、其人將死」。
他眼裡,威儀就不僅是人行事成敗的關鍵,亦是性命存亡的關鍵,「動作禮儀,威而有儀」具有「定命」的作用。
而且這種「觀威儀省禍福」的活動在古代很普遍,《左傳》上記載,北宮文子因見楚國令尹王子圍言談舉止無威儀,就和衛襄公說:「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然他的野心能得逞,但是,他不會善終。」
這些故事我們聽上去都覺得很神,但我仔細考慮一下,我經常能根據我兒子一段時間的舉止表現、行為說話,判斷出我兒子未來一段時間,跟同學的關係會好不會好,也能判斷出未來他很快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我能判斷的很準確,就是依靠我對他的準確觀察。

(八)君子尊其瞻視而民信服
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民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君子因禮,因敬慎與精嚴而民信服。
文雅的衣冠之威在禮的實踐中,伴隨日常生活隨時隨地的言行坐立,遍布君子的全身。所以說,君子的威儀與這個人的高矮胖瘦關係不大。
但凡這個人讓人看著舒服的,交往起來感覺不錯,他容止威儀就不會差。但一個人讓人看著就不舒服的,他的瞻視肯定就不行了。
所以古代皇室貴族從小就培養自己的子弟要注意行儀,不容許有絲毫壞毛病。外國也是如此,就是選民也要先看你順眼才會選你。

(九)「法像」立,才是君子
《中論• 法像篇》:「夫法像立所以為君子。」法像安立住,才是君子。什麼是法像?「莫先乎正容貌,慎威儀」這怎麼能懈慢呢?
「夫容貌也」,就是人之符表。「符表正,故性情治。性情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為法像。」人們才管他叫君子。君子要表現出這樣的品德,人望而畏之,就能帶好團隊,你的意圖就能落實,你的理想有辦法實現。
「若夫墮其威儀,恍其瞻視」,如果君子不在意自己的瞻視威儀,不在意自己的言辭,卻指望人民以他為法則,「未之有也」。人民不服,會對你怠慢。
小人看見別人怠慢就生氣,「致怨乎人」,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變得這麼讓人怠慢的,這才是真正讓人悲哀的事。
有一次,孟子見梁襄王。退出來後,孟子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在遠處看,他不像個國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有絲毫的威嚴,卒然他就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就不太好,評價也是直截了當。
(十)令人「畏而愛之」的「威」不是天生的
令人「畏而愛之」的「威」,並不是天生的或伴隨你的地位偶然出現的,它是由外而內,從衣冠到瞻視刻意塑造,也是由內而外,包含了在內心的諸多意念:敬慎、嚴格、精準、莊重、可則…等等。
對於我們也是一樣,每天出門之前多想想,我想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我要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樣的影響,我具體可以做哪些事,從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開始比較好!
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衣著打扮,嚴格律己,才能樹立威信,產生向心力,讓團隊運作起來。
管理者既要有威嚴但又不能給人以凶猛可怕的印象,讓人避之不及。
比如說,華為的員工見到總裁任正非先生,總是不敢輕易打招呼。
這就是讓人望而畏之的威。但任先生只要知道是他的員工,一定會主動上前打招呼,這也是不猛的氣度。

(十一)總結
「威而不猛」是君子為政表現出的儀態之美。
君子的威嚴不是出於高位權勢,不出於強力,而是將道德人格引進政治實踐中不斷完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現- -優雅、得體、恰當、有中和之美。
五美的落實最終靠的還是人——靠君子,《中庸》上說:「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為政在人。」全靠君子來傳承,全靠君子做出來讓人們能看到。
為政者以禮約己、立身修德,這樣才能夠有威嚴,使人望而生畏,畏而又有愛。這就形成了君子的氣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