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爲政第二 第七章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引用經文
1. 《孟子˙盡心篇上第37》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2. 《孝經˙聖治章第九》:….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3. 《孝經˙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4.《論語˙雍也第六》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5.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
6. 《論語˙公冶長第五》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義理講解
六.重點摘記 :
1子游是春秋末期的吳國人,姓言名偃,孔門四科文學科的代表,也是孔門十哲之一,孔子曾稱讚,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所以子遊又被譽為是南方夫子,唐玄宗時期被追封為“吳侯”,宋代又被封為“丹陽公”,一生非常有成就。
2 “如果子女只是能養父母,而不知恭敬,這與犬馬又有何分別呢?” 兒女如果不知道恭敬父母,就等於狗和馬一樣行如畜生了。可見有無恭敬之心對待父母,就是人和畜生的界限。
3.《盡心篇》,孟子說“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說與人交往,僅僅提供食物給對方,就等於像對待豬和狗一樣對待別人,即便是有愛心然後沒有敬重的話,那麼對待就像對待自己的寵物一樣對待別人。
1. 我們養父母如果沒有恭敬的話,那就像養犬馬一樣。我們孝養父母如果缺失了恭敬心,那就已經降到了最不孝的情況,就算沒做什麼壞事,只是缺失恭敬,就已經糟糕到這種程度。
2. 夫子為什麼要這樣對子游講呢?朱子引了一段胡寅的話說,“子游聖門高弟,未必至此,聖人直恐其愛逾於敬,故以是深警發之也。”子遊是孔子了不起的弟子,夫子是擔心他對父母的深愛之心超過了敬重之心,所以提點他要特別注意恭敬之心。
3. 至於犬馬,究竟形容的是兒女,還是父母,歷來學者們都是有所爭議的,夫子明確地指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能養不是孝”,只是讓父母不愁衣食便是盡了孝道,這是一個大錯誤。
4. 現代家庭當中有多少人能好好地養父母呢?有的甚至是養狗養貓不養父母,把寵物貓、寵物狗吃好穿好愛好,整天對著寵物講話,父母都放在一邊。或讓父母養自己的兒女,把父母就當成了不用花錢的保姆。
5. 一個調查,現在65%以上的家庭都存在著老養小的問題,30%的成年人基本的生活都是靠父母供養,媒體把這種現象叫做啃老,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失去了人類的尊嚴。所以看到這一章子游問孝的時候,真的是慚愧的無地自容。
6.  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把自己的父母放在哪兒了,我們都這樣,社會要往什麼地方發展?孝是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都丟了,與父母都這樣,那麼與他人、與社會的相處還能有希望嗎?最該愛的人不愛,最該敬的人不敬,那還能愛什麼,敬什麼呢?
11《孝經》上說“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卻做了,全都顛倒了,這是凶德,是會給我們帶來災禍的,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好好地自我反省。
12 孝必須要敬。《孝經》上講孝子事親有五事,第一件事就是“居則致其敬”。孝和敬是連在一起的,敬是什麼,“敬就是德之所具”。就是說要把自己苟且的心拿掉,也就是說敬是一種對自己生命不苟且的態度,敬對我們的生命是有極大好處,這些道理都不是說說的,需要觀察思惟仔細地去學習瞭解的。
13 恭敬別人是對我們自己最有好處的事,是德之所具。
14 敬一定是從敬父母開始學起的,“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我們觀察人,一定要看一看他對父母的態度,如果他對誰都很客氣,只是對父母大呼小叫,那證明這個人不是真的懂禮,有一天,你對他好到像他父母對他一樣,那麼他對你也就開始大呼小叫了。
15 如果我們對人處事要是能有著一顆恭敬別人、謙下自己的這麼一種親和的心態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專注、寧靜、平和的力量,眼下我們覺得辦得很吃力的事,好像辦起來就會容易些,乃至學習很多東西和道理的時候,具備了這樣的精神就容易學到。
16《孝經》上說“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從我們一出生開始,不到父母膝蓋那麼高時,父母把我們抱在懷裏愛我們,實際上就是在教我們學習愛別人。稍大一些,父母開始對我們有些嚴厲了,那就是教我們要學習恭敬之心,從小把這個恭敬心培植好了,就能把長輩那兒深細的智慧學到。因為一切好處都是從恭敬中來,所以一定要看到恭敬對我們自己的好處,我們都是最關心自己的,一旦真實地認識到了恭敬的好處,想讓你不恭敬別人都很難。
17 孟懿子問孝,夫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的核心就是敬,禮者敬而已矣。我們對父母絕對是應該如此,父母對我有如此深恩,我又怎能不回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至少應該是如此的,知恩圖報吧。
18 論語 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誰能做了人又不學習做人的道理呢,那麼要學習恭敬就是最重要的,學道一定要向師長、向父母、向前輩學習。天地之間,只有人和天地是並稱為三才的,稱為萬物之靈。那我們看,天上日月星辰恒常地出來照亮萬物,生長萬物,到時就出來上班,從不要求回報。地呢,恒常地生長萬物、承載萬物,從不索取。而人憑什麼能和天地並稱為三才呢,就是靠透由學習具有和天地一樣恒常的明德。
19《大學》講,學明明德,學親民,學到什麼程度,學到止於至善的程度,最完善的程度。所以敬就是要成全自己堪為人所要具備的道。敬是德之所具,而敬一定是從敬自己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開始的。
20 我們學習了敬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要反省,要反問一下自己,對於父母我們做到了什麼程度呢?夫子說能養還要有敬,而敬也不僅僅是我們對待父母應該具有的心態,更是我們對待一切人應該具有的心態,也是我們作為人得於快速成就的最重要的一種心裏基礎了。
21 過則勿憚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千萬不要為自己的過失遮掩、遮蓋。我的老師說,“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儒家都講究有錯就改,聖賢和凡夫的差別就在,聖賢有錯就改,希望別人提醒自己改,不斷地改,不斷地向上,才得以成為聖賢的。
22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戶人家的村莊都有基礎條件和夫子差不多的人,只是他們不如夫子好學,所以,一定要學會恭敬之心,崇敬之心,否則耽誤了自己的一生不說,今天我們做的就是明天孩子們將要做的。
23 如果不希望我們自己老了,兒女像也養狗養馬一樣的孝順我們,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得恭敬我們自己的父母。只有我們的人生體會到了孝和敬的好處,學到了孝和敬,才會傳承給我們的子女,這是祖先留下的經驗,也是我們華人的文化與其他文化最不共的一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