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爲政第二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思惟題綱
1.「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有什麼不同?
2. 「齊之以刑」和「齊之以禮」又有什麼不同?
3.「民免而無恥」和「有恥且格」的人民,有何不同?
4. 學習《論語》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應該怎麼學?

重點摘記 :
1. 《論語》的第一篇提出了我們做人的根本——是要從學跟習開始。推廣到政治,在上面的人,要從最基礎的教育開始來引導帶領晚輩,使每一個人都能夠一步一步的向上,因此就有第二篇的為政以德。
2.政就是指一些法律、制度、規章,引導老百姓,用一些法律、規章、制度來規範他們來約束他們。
3.“齊之以刑”就是拿刑法來處罰那些做不到的人。人們不是心甘情願而是怕被處罰,內心當中不覺得他自己要改變淨化,沒有辦法引發他內心的慚愧與羞恥。
4.以德行、仁德來引導老百姓,行為準則來規範他、來幫助他、來指導他,禮是基於內心的仁而來的,老百姓能夠依著仁,而且遵守這個禮節而做。
5.遵守個禮節而做的老百姓,內心當中有一種覺醒---做一個人基本的操守。別人沒叫他也心甘情願:我應該這樣子去做。怕刑法的老百姓,是指外面環境逼著他做,這是兩者根本的差別:一個是發自內心的覺醒,一個是外面的法規、法治叫他一定要這樣子做,他是被逼的,他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齊之以禮”跟“齊之以刑”最大的差別就是這樣。
6.“道之以德”跟“道之以政”也是,一個是外表的,一個是內在的、裏面的,不是從是非對立來看的,而是從彼此是相互提攜、相互扶持的關係來看的。
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方法的時候,他整個內心是被你感動的,他的心是被啟發出來的,他的那種良知、良能是被感知而出來的。
8. 詩教溫柔敦厚,主要是至真、至純、至善、至美言行、思想都是非常的率真,他一點虛偽都沒有,毫無虛偽的真情流露,學這個很容易被感動。
9.《詩經》的教育,是你用這一份真情去教育、引導百姓,他會有恥而且會努力去做到,而且真的能夠做到。他自然而然對整個凝聚力、整個向心力,對國家、對君主、對長輩的向心力就非常地強。
10.《論語》的美,是要先去背它、熟悉它,當成像詩、詞一樣的經常的去“優遊涵泳”,全心的投入它的境界裏去思考,在生活當中去用、去體會,這樣子就會有不一樣的品質的生活,而且也會有不一樣的人際互動關係。

1 則留言:

Paul 提到...

解決問題,可以是從【治標】與【治本】兩方面來着手。
似乎可如是分判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治標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治本
然,若從目標來看,【政】可以當做是目標嗎?【德】可以當做是目標嗎?
而【刑】【禮】歸於手段。若將目標與手段分離,以個人來說,似乎無法分判好壞。
難道不能 道之以政,齊之以禮; 道之以德,齊之以刑 嗎?
思索着這中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