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說 :君子不像器具一樣,只限於一個用途。真正的君子,不器,絕對不限於一個用場。就是不拘一個格局。而是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需要,在各種場合都能充分發揮他的力量。
====
一、思惟題綱
1. 現今社會強調專業專才,就是「成器」,「成器」就是「不器」了嗎?
2. 在為政篇,為何孔夫子要談「君子不器」?
3. 君子不器,我們怎麼努力去做到呢?在論語其它篇章,孔夫子有告訴我們嗎?
====
重點摘記
1.「為政」是一種以德行為基礎、為核心的向外輻射的影響力,它不是政令的規約,是心的傳遞。「為政」與為政者者的「為學」有關,所以第4章,孔子把他的「為學」做了清楚有次第的說明;第11章提到「溫故而知新」;第12、第13、第14提到君子。
3.在儒家,為學者要從「士」到『君子』再走向「聖賢」。君子是儒家文化一個人格的特質。
4.君子不器,不器不是不成器,而是不局限於一器。朱熹解釋「器」為「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
5. 我們常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也希望子女能夠成材、成器。我們不只要成器,還要成為美器、成大器。學習而不成材、不成器,是不用談的。
6. 子貢曾問孔子「我像什麼樣的器皿?」孔子說像瑚璉。瑚璉是祭祀中非常重要的器皿,玉做的,非常高貴。
7.現今社會強調專業、專業能力,就是要成材跟成器,但是其中會有陷阱,就是陷於專業的結果,心胸越來越狹窄,這就非常可惜,會產生許多困難跟障礙,尤其在為政上。
8.為政最重要的就是跟人的相處,以及把事情圓滿地成辦。其經手的事情往往又大又多又複雜,故為政者的格局寬廣度非常重要,「不器」很重要。
9. 君子如何「不器」?孔子鼓勵我們多方的學習。孔子在學習的過程,老師非常多。他跟老子問禮,跟萇弘學樂。孔子也非常好問,可說到處都是他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
10.多方學習,也必須要有一個主軸。孔子說“由博”也要“返約”,所有的學習最後都要回歸到生命的提升、德行的涵養這個主軸,從士、君子,往上跨向聖賢的一個主軸。
11.所以「不器」,是在恢宏的生命格局以及高遠的理想目標,這樣的基礎上說的。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不器」接近游於藝,在游於藝的多方涵養之前,有高遠的理想-志跟道、有德行的學習跟實踐、有仁義的體貼跟關愛,在這些基礎上,「游於藝」才能夠開展出來。
12.為政領導者最需要的是寬弘的格局,如果他能夠多方學習,成就「不器」,除了具有多方能力,他對於別人有會有到位的了解跟關懷,也能夠廣納多方,自然輔助的人就多。所以「不器」對一個領導者相當重要。
13.史馬遷《史記》記載的劉邦就是「不器」的領導者,他不擅於打仗,他重用韓信;他的謀略不夠,他善用張良;他不擅長調度軍糧,他用蕭何關顧後方。這「三傑」是劉邦打敗項羽的關鍵。司馬遷用「長者」稱讚劉邦,說他能夠包容理解後進的狀態並重用他的能力。
14.「君子不器」展現的是生命高度恢弘的格局,兼具智慧與能力,讓人信服,願意追隨。因為你看到大家看不到的視野,滲透到事理人情的幽微處,大家相信你有能力會帶領他們學習、一起往上跨步,於是大家願意跟隨你。
15.本章收攝 :從自己的學習、利他的學習或說為政的學習,來談君子不器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