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第六 第26章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白話>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文義>

1.「南子」: 衛國靈公的夫人, 左右著衛國的政權 , 有淫亂的名聲。

2. 「 說」 : 同悅。

3.  「矢」 : 誓言。

4. 「 否 」: 不合道理  。

5. 「厭 」: 譴責。

<思惟題綱>

1. 孔子見南子, 其背後的意涵為何?

2. 孔子見南子,子路的反應很不高興,為什麼 ? 

3. 面對子路的不高興,夫子如何回應?夫子的反應為何如此重、如此大?

4. 對比一下自己和聖人的落差,當我被人懷疑、誤解時,我的反應為何?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是會考慮到對方的利益和苦樂?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風行草偃」【出處】:《論語•顏淵•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出處】:《論語•陽貨•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3.「我四十不動心。」【出處】:《孟子•公孫丑上•2》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4.「仁者爱人」【出處】:《孟子•離婁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爱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二、重點摘記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一)本章消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很不高興,於是孔子發誓說:“我所做的,如果不合於禮的話,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

(二)為何“子見南子”?
1.孔子遊說諸侯,來到衛國。

2.南子是衛國國君衛靈公的夫人,有好淫亂的壞名聲,但她卻是孔子的粉絲,非常仰慕孔子的道德學問。得知夫子來到衛國,便請求相見。

3.按照古人的禮節,若在某國為官,便有晉見國君夫人的禮數,南子邀請孔子相見,是合乎禮制的,所以孔子不便推辭。

4.禮之本是仁,夫子仁德圓滿,有教無類,對任何人都不會岐視捨棄。南子雖然名聲不好,但難得她有此一念向善之心,故夫子不忍棄絕。

5.夫子周遊列國,意在說服人君施行仁政,南子很受衛靈公的寵愛,善待南子,會對說服靈公有所裨益,至少可以減少障礙。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夫子最終去見了南子。

(三)子見南子,為何子路不說?

對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子路的反應是不悅,很不高興,那為什麼不高興呢?因為他覺得,對於南子這樣的淫亂無德之人,君子本當唯恐避之而不及,怎麼能去見她呢?

(四)如何看待“子路不說”?

對於子路不高興,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觀察省思之處。
1.子路的不高興,反映了他疾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性格,這是值得肯定的。

2.但是在疾惡如仇背後,是對所謂壞人惡人的放棄、棄捨,還是仍能抱持著一份悲憫的仁愛之心?需要觀察。真正的仁者,是不會棄捨任何一個人的,哪怕他是所謂的壞人。

3.孔子說有教無類,任何一類人都是孔子所要教化的對象。如果內心捨棄他人,就已經與仁愛之心相違背了,仁德怎麼能夠圓滿呢?

4.當然,對於初學孔門心法的人來說,修為尚淺,功力不夠,如果與壞人、惡人交往,不但教化不了他們,反倒容易被其影響,不知不覺中沾染上惡習,所以要盡量遠離他們。

5.但遠離不等於棄捨,在心態上,要寧包勿遺,包容一切。在遠離的同時,要發這樣的心願:將來有能力了,一定要幫助他們棄惡從善,這才是一種如理的用心的方式。

(五)“子路不說”是否仍對老師保持信任呢?

1.子路的不高興,也許是出於他對孔子老師的關切,怕師長被壞人影響,被壞人利用。

2.對師長的關切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這樣一種關切的背後,是否依然保持著對師長的足夠的信任呢?需要觀察。

3.夫子是生知安行的聖者,聖者所到之處,一定是隨機教化,風行草偃,斷無被壞人影響左右之理。

(六)夫子是聖者,無被壞人影響之理,弟子要有信心。

1.孔子有一句話,是對聖者這種功德的寫照。他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出自《論語.陽貨.7》)自己堅厚的,雖磨之,也不能令其變薄;自己潔白的,雖染之,也不能令其變黑。也就是說,道德至極深厚的聖賢,任何外在的人、事、物,都不可能影響或是改變其高尚的節操。

2.對於聖者的這種功德,做弟子的要有足夠的信心,如果信心不夠,輕者會產生不必要的擔心,重者甚至會對師長產生懷疑與誤解。有了懷疑之心,怎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師長的教誨和引導呢?失去了師長的引導,想在德業上有所成就,可就難之又難了。

(七)“子路不說”,夫子怎麼回應?

1.夫子的回應: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夫子採取極具衝擊力的回應方式!矢之的“矢”,通於誓言的誓;予所否者的“否”,是不合道理的意思;天厭之的“厭”,是棄絕的意思。夫子指天發誓說:“如果我做得不合於禮的話,上天會厭棄我,上天會厭棄我。”真是疾言厲色,震撼人心!

(八)夫子為何如此震撼的回應?

1.已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

做為聖者,夫子早已將個人的榮辱置之度外,視做浮雲。孟子說:“自己四十而不動心。”外在的毀譽、成敗、榮辱根本就不可能令其動心。孔子又何嘗不是呢?

2.出於對子路的愛護,破斥他對師長的不信

這樣一位寵辱不驚的聖者,面對弟子的一點點懷疑,一點點不悅,何必如此疾言厲色地賭咒發誓澄清自己呢?有一種解釋是:孔子是出於對子路的愛護,才如此回應的。

(1)孔子觀察到子路此刻的疑心已深,普通方式的解釋,已經無法打消他的疑慮。

(2)對師長的懷疑是孔門心法實踐的致命傷,等於說是把自己長養功德的根本砍斷了,為了盡快徹底消除子路的疑慮,從而護住他長養功德的根本,夫子才採用了這樣一種指天發誓的震憾方式,令子路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師長,是絕不可能有違禮的行為的。

(3)夫子對弟子的一片護惜之情,真的是令人感動。

(九)對比夫子,反觀自己可能的反應,實在汗顏!

反觀自己,當自己被人懷疑、被人誤解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反應呢?要麼是急於表白自己的無辜,要麼會對別人的誤解表示憤慨,要麼就採取一種貌似超然的態度,不作任何解釋,哪怕這種誤解會傷到對方本身。說到底,這些反應方式,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沒有考慮到對方的利益,對方的苦樂。對比夫子,自己實在是感到汗顏。

(十) 結攝:夫子是仁德圓滿的典範!

在這章中,無論是會見南子,還是指天發誓,其背後都是夫子那顆火熱的仁愛之心,任運而起,沒有間斷。不管別人的身份如何,名聲怎樣,也不管別人是怎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夫子首先想到的,永遠是怎樣才能最好地利益別人,幫助別人。“仁者愛人”,孔子本身就是仁德圓滿的光輝典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