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述而第七 第3章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白話〉

孔子說:「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學問不願講習討論;聽到合義該做的事,不能立刻遷移到合義的事上(聽到了義理不能遵從);有了過失不能改掉,正是我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呀!」

〈文義〉

1.「學之不講」,「學」,是指五經、六藝之學問。「講」,是講習,老師所教授的學問要再講解復習、相互討論,這樣才能明白透澈。
2.「聞義不能徙」,「義」,是合宜該做的事。「徙」,是遷移。
3. 明朝袁了凡先生,晚年作了「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篇家訓期勉子孫,發揮事理及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精純而篤實。他勉勵人,要日日知非,才能日日改過;一日沒有過可改,如此則一日不能進步。(以上採自〝論語簡說〞)

〈思維題綱〉
1.夫子擔憂的四件事是哪四事?
2.夫子為什麼要擔憂這四事呢?
3.仔細思考一下,夫子擔憂的事,可曾出現在我心中且擔憂過?
4.您覺得夫子的擔憂合理嗎?

〈義理解說〉
一、引用
1.《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2.《大學•經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 《論語•季氏•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二、重點摘記

(一)孔子談到自己的憂慮。那我們想想看,我們平常憂慮什麼呢?
可能憂慮工作、生活、下一餐、薪水---都是很眼前的事情。憂慮什麼,其實會關係到我們追求的目標,看看孔子憂慮的,可以看到孔子內心所追求的是什麼。

(二)本章文義

1. “德之不修”,也就是修德;“學之不講”,也就是“講學”;“聞義不能徙”,這個“徙”就是遷移,就是“徙義”;不善不能改,那這個就是改過、改善。這四個事情呢,整個的核心應該是第一個,就是“德之不修”,就是“修德”。

2. 什麼是“德”呢?德就是得也,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得。從哪裡得到呢?就是人作為萬物之靈,就從天地之間,得到那個天地最精華的良善的一個本質。我們每個人生命裡面,都有從天地灌注而下,孕育在我們生命中,天生下來這個良善的本質。

3. 孟子思想中叫“性善”,中庸的思想裡,叫“天命之為性”,也就這個良善的本質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工作,就是要把這個良善的本質擴充、發揮、窮盡,讓它展現出最大的光輝和光彩,那這個就是修德。

4.《大學》的系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主要是在“明明德”這個部分。擴而大之,就是親民跟止於至善。所以修德,其實是對於生命美好本質的一種肯定,全然的一種開展,展現出那種大而化之的那種至大的一種光輝,這個是修德。

5. 講學,就扣緊這個修德的內容。所以儒家的學,就是學做聖人,他不是一種知識的學問。所以儒家的學,不是在文字上面打轉,也不是要炫耀自己的知識多麼淵博,而是我們看到孔子跟弟子,或者孔子自己現身說法的這些內容,都是一種生命的一種學習的歷程,以及難點的一種提點,或是生命相互的切磋琢磨。

6. 文字的學習還是根本,不過不會耽著在文字上面。因為生命的學問,不是一種知識的學問、賣弄。所以講學其實扣合、扣緊了這個修德這個主軸。

7. 修德、講學,主要談兩件事情。一個呢,對於對的事情,要趕快去做,見善如不及;對於錯的事情,要趕快去改,見不善如探湯。就是徙義跟改善。聞義不能徙,這個義,就是應該,就是對的事情能夠趕快地去做到。徙,就是從沒有做到變成做到,這種遷移的轉變的過程。

8.對的事情,可能道理理解了,可是我們卻沒有辦法去做到。日常生活中例子非常的多,Eg. 闖紅燈。徙義的過程就是眾善奉行。

9. 改過遷善。儒家其實就從改過的態度,來看君子跟小人的差別,小人是覆藏,君子是希望透過眾人的一種督促,讓自己在改過的過程中,能夠最快,做到最圓滿,做到最好。

(三) 總結

1. 孔子就在擔心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能夠越來越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沉淪。生命的狀態,其實不是向上走,就是向下墮落,沒有模糊的空間。不能說:“維持一個平衡吶。”沒有。平衡,其實就是不進則退,原地踏步,其實就是一種退步。

2. 以德性的學習為核心的、一種生命提升策進的一種過程,從孔子的擔心,看到孔子學習的一個主軸。

3. 憂呢,其實在中國的思想裡面,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從周朝的文化裡提煉出來的。周武王推翻了商紂,他們就思維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政權會從商紂轉移到我們周王朝來呢?這樣的一個政權的轉移,會不會很快地在我們身上就消失呢?

4.“天命隨時可能會轉移” 的一種憂慮,就轉出一種很慎重、恭敬面對眾人、事情,對自己生命學習的一種態度,轉出一種謹慎、慎重的那種敬的態度。周文化最核心的一個字,就是——敬,而這個敬,其實就從這個憂患轉出來的。

5. 本章的學習,我們可以反觀自己,平常擔心什麼?是不是眼前的一些蠅頭小利、小喜小悲?有沒有更深刻的擔心,更開闊的擔心,這個跟我們的生命格局,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沒有留言: